视觉障碍一直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一直在找治疗的办法,仿生眼技术就是其中很受关注的新方法。仿生眼模仿生物神经系统工作,不仅能帮盲人恢复部分视觉,还能用在机器人上,让机器人感知环境的能力比传统视觉技术和激光雷达更强。不过,现在仿生眼技术还不能大规模使用,主要是因为量产工艺不成熟、芯片贵,而且没有统一的数据标注标准。
一、发展历史
20 世纪中后期,科学家开始研究用外部摄像头和计算机系统,帮助盲人感知周围环境。但当时技术有限,做出来的设备只能让人感觉到光,勉强分辨物体轮廓,图像很模糊,功能也少。不过,这次尝试是仿生眼技术发展的起点。
2013 年,第一款商业化的仿生眼产品 Argus II 被美国 FDA 批准上市。这意味着仿生眼技术不再只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能真正用于临床治疗。这个消息让很多科研人员有了信心,更多资源投入到仿生眼研究中,推动技术快速发展。
二、原理
1.电子仿生眼
电子仿生眼工作时,眼镜上的微型摄像头先拍摄画面,把画面变成电信号,再传给植入眼球或大脑皮层的电极阵列。电极阵列刺激神经组织,让人产生视觉。但现在电子仿生眼分辨率不高,患者只能看到模糊的光点和形状,看不清细节,用起来还是不太方便。
2.生物工程方法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往受损的视网膜细胞里导入特定基因片段,希望能激活细胞修复功能,让细胞再生或增强功能。比如导入能促进视网膜细胞生长的基因。但这种方法风险大,基因导入不一定准确,可能引发基因突变,治疗效果也不稳定。
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把它们培养成视网膜细胞,替换病变组织。从理论上能彻底修复视觉功能,但实际操作很难,干细胞分化不好控制,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和原有组织融合也有问题。
三、主要技术路线
1.基于视网膜植入
外置型:美国第二视觉公司的外置型仿生眼,眼镜上有摄像头和信号传送器,负责拍画面和传信号;视频处理器处理信号;信号接收器和电极板在人体内部,把处理后的信号传给视网膜。这种设计虽然能恢复部分视觉,但设备戴在外面不方便,信号传输时还容易损耗和受干扰。
内置型:德国 Retina Implant AG 公司的内置型仿生眼,用微芯片和光传感器代替病变视网膜。“阿古斯二代” 也是类似原理,患者能感觉到光线和物体移动。不过,这种仿生眼需要做手术植入,手术复杂,而且设备在眼睛里能不能长期稳定工作,还是个问题。
2.基于 3D 打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团队用 3D 打印做仿生眼原型。他们用半球形玻璃圆顶做基底,用特制 3D 打印机打印电子元件和光电二极管,能把光能变成电能。后面他们还想增加光接收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研究在软材料上打印,方便植入人体。
3.基于类脑智能:上海大学张晓林团队从生物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出发,做了类脑智能仿生眼系统。这个系统先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视觉信息在大脑里怎么处理,再搭建类脑框架,模拟意识和决策过程,还设计了眼球运动控制。最后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完整流程,让机器人有了语音识别、眼神交互等功能。
4.基于液体透镜和计算成像:合肥工业大学李磊团队研究用液体透镜和计算成像技术做仿生眼。液体透镜能变焦,计算成像技术能优化图像。两者结合,未来可能做出更轻便、灵活的仿生眼。
5.基于新型材料与结构: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教授团队研发了新的人工视网膜,用半球形氧化铝做基底,上面有钙钛矿光敏纳米传感器,用液态金属传信号,信号传导效率更高。还有用离子凝胶异质结做光感受器的仿生眼,有宽视场等优点,给仿生眼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四、面临的挑战
1.技术方面
图像清晰度差:现在仿生眼的分辨率和人眼比差太多。就算是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团队的第三代仿生眼,患者也只能看到模糊光点和轮廓,看不清楚文字和人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脑机配合难:大脑处理视觉信息很复杂,现在的仿生眼技术模拟不好视神经编码。患者接收到的电信号,在大脑里显示得很混乱,像光斑、线条。怎么让大脑准确理解仿生眼的信号,是个大难题。
信号转换有问题:电子信号和生物信号很难兼容。科学家还没完全弄清楚视网膜信号的编码规律,信号转换时容易失真、损耗,视觉信息传得不准确。
设备不耐用:植入体内的仿生眼要长期稳定工作,但有些设备寿命短,比如有的植入芯片 5 年左右就得换。换芯片要做手术,患者痛苦,还有手术风险,换完可能还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小型化集成难:为了让患者用着舒服、方便,同时提高图像分辨率和反应速度,需要把仿生眼做小,把功能集成起来。但现在技术很难做到,缩小体积后,很难保证各组件性能,功能集成也不容易。
2.材料方面
生物相容性不好:植入眼睛的仿生眼材料必须和人体兼容,不然会引发炎症、感染或排异反应。而且眼内环境复杂,材料要能长期耐受温度、湿度和化学物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
机械性能要求高:仿生眼材料要和真实眼球的机械性能差不多,有弹性、韧性,能适应眼球运动和外界压力,还要有强度,不能轻易破裂。
透光性不达标:材料透光性要好,光线透不过去,就没法刺激视网膜细胞,不能实现视觉功能。但现在很多高性能材料透光性都不行,得改进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
加工难度大:一些新型高性能材料,像 3D 打印用的特殊树脂、纳米材料,对加工设备和工艺要求太高。现有的 3D 打印技术很难保证材料成型精度和表面质量,特别是光学元件,限制了这些材料在仿生眼上的应用。
成本太高:研发和生产高性能仿生眼材料花钱多,从买原材料到生产,每个环节都费钱。这导致仿生眼设备价格贵,普通人买不起,影响技术推广。
3.伦理方面
社会公平问题:如果仿生眼技术不仅能治视觉障碍,还能增强正常人视力,比如实现夜视、透视,会带来社会不公平。有这项技术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会有优势,加剧社会阶层分化。
隐私安全问题:仿生眼能采集和传输图像,可能被坏人用来侵犯隐私。而且信号传输可能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或被篡改,威胁患者隐私和安全。另外,仿生眼在军事上的应用也会引发战争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担忧。
五、发展前景
最近几年,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成果融合,推动了仿生眼技术发展。材料上,新研发的生物相容性材料降低了排异反应;微电子技术让电极阵列密度更高,图像更清晰;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了信号处理,患者适应设备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