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怎么判断化石的年代?碳14的半衰期?然后呢?//2021-2-5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目录

 

前言:

正文:

一.C-14元素简介(部分摘抄自百度百科)

       

#同位素(Isotope)定义:

#酯化反应:

#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 ):

#衰变方式: 

#钾-氩法测定:

#热释光测定:

#丰度:

 二、发展简史

三、简化版具体操作

一般是根据文物上的碳12来推算的。当有机体活着时,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有碳—12和碳—14排出体外和进入体内,体内的碳—12和碳—14的比值保持为10^12:1。而当有机体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的停止,有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就停止了,碳—14无法得到补充。这样有机体的碳—14的含量就会不断地减少,过了5730年,只剩下1/2,过了11460年,只剩下1/4。而有机体的碳—12的含量不会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化石和遗体中碳—14和碳—12的比值发生变化,时间越久远,碳—14含量越小。用科学方法测定其中碳—14和碳—12的含量的比值即可推算出古生物生活的年代。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用碳—14法,取得了不少重大科研成就。如应用碳—14法鉴定结果推断我国早在宋代就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1972年初至19744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墓中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发现了一具保存2100年的女尸。考古学家测定该妇女死亡时的确切年代就采用了碳—14法。一般可从棺木上取下一点点木屑,用实验手段测定木材中测定同位素碳—14与碳—12的含量之比就可计算出来。 碳—14法可应用于测定几百年到5万年以前的有机体的年代。更为古老的样品含碳—14太少,就不能用此法准确测定了。


前言:

         昨天晚上第一次处理活鱼,今天父亲做鱼,吃午饭的时候,我们看新闻,北京博物馆馆长介绍恐龙化石推测时间的时候,父亲说这个肯定是鬼扯,谁说得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我说生物的骨骼有C14元素,然后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C14的特征什么的就可以了,说得好像很有道理,这个特征就是半衰期,这个半衰期我也没扯出来,那继续深入呢?所以还是需要相对了解深入一点,才能说服老爸。

正文:

一.C-14元素简介(部分摘抄自百度百科

       

碳14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同位素,它是透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原子所产生。碳-14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其半衰期约为5,730±40年,衰变方式β衰变碳14原子转变为-14原子

1940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Martin Kamen)与同事山姆·鲁宾(Sam Ruben)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碳14。 [1-2]  而后时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威拉得·利比(Willard Libby)应用碳14发明了碳—14年代测定法并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不得了! [3-6]  该测定法利用有机材料中含有碳-14这一特性,根据它可以确定考古学地质学水文地质样本的大致年代,其最大测算不超过6万年(而且没有参照的情况下误差较大)。 [6-7] 

碳14是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14C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测定年代法 的一种,其他常用的还有-法测定,钾-氩法测定,热释光测定等;二是以14C标记化合物示踪剂,探索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微观运动在地球上有99%的碳以碳-12的形式存在,有大约1%的碳以碳-13的形式存在,只有兆分之一(0.0000000001%)是碳-14,存在于大气中,由大气中氮与宇宙射线作用生成,其丰度基本保持不变,是生物圈中碳-14的来源。

#同位素(Isotope)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Isotope)。

氢有三种同位素,(H)、(D,重氢)、(T,超重氢);碳有多种同位素,12C、13C和 14C(有放射性)等。#氕氘氚拼音: [piē dāo chuān]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其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但中子数目却不同。例如:,它们原子核中都有1个质子,但是它们的原子核中却分别有0个中子、1个中子及2个中子,所以它们互为同位素。其中,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7947,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74246,氚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23548,几乎比氕重一倍,而氚则几乎比氕重二倍。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两种或多种原子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性质有些微差异),但原子质量质量数不同,从而其质谱性质、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例如在气态下的扩散本领)有所差异。同位素的表示是在该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注明质量数(例如碳14,一般用14C来表示)。

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称为天然同位素,人工合成的同位素称为人造同位素如果该同位素是有放射性的话,会被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每一种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有些放射性同位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些则是用核粒子,如质子、a粒子或中子轰击稳定的核而人为产生的。#这也是为什么邓稼先先生做了核弹实验,收到放射性元素影响导致身体不好,这个专门写一篇小文弄懂原理。

 

同位素发现意义:

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一步。这不仅使元素概念有了新的含义,而且使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再一次证明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不是原子质量数。

开发应用:

综述

许多同位素有重要的用途,例如12C是作为确定原子量标准的原子; 两种H原子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235U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原料。同位素示踪法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如国防)、工农业生产和医疗技术方面,例如用O标记化合物确证了酯化反应的历程。

和平利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方面,也是核工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1982年,核工业部成立了中国同位素公司,负责组织同位素生产、供应和进出口贸易。中国核学会成立了核农学核医学、核能动力、辐射工艺、同位素等19个分会。并多次召开各有关专业会议,推广核能、同位素和其他核技术的应用。

我国同位素能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包括放射性药物、各种放射源、氢-3、碳-14等标记化合物、放化制剂和放射免疫分析用的各种试剂盒和稳定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等。同位素的生产单位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的生产量,就占全国的总量的80%以上。我国同位素在国内的用户,由过去主要依靠进口,逐步转为大部分由国内生产自给。

随着同位素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同位素和其他核技术在许多部门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方面

农业方面,采用辐射方法或辐射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培育出农作物优良品种,使粮食、棉花、大豆等农作物都获得了较大的增产。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及土壤的改良等,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新的措施。其他如辐射保藏食品等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医学方面

医学方面,全国有上千家医疗单位,在临床上已建立了百多项同位素治疗方法,包括体外照射治疗和体内药物照射治疗。同位素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研究和发展基础核医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同位素有重要的用途,例如12C是作为确定原子量标准的原子两种H原子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235U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原料同位素示踪法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如国防)、工农业生产和医疗技术方面,例如用O标记化合物确证了酯化反应的历程。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和水的反应。分为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三类。羧酸跟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一般反应极缓慢,故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多元羧酸跟醇反应,则可生成多种酯。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其速度一般较快。典型的酯化反应有乙醇和醋酸的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是制造染料和医药的原料。酯化反应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合成等领域。

#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原子序数83)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如)也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 ):

原子有稳定和不稳定两种。不稳定的原子除天然元素外,主要由核裂变或核聚变程中产生碎片形成。这些不稳定的元素在放出α、β、γ等射线后,会转变成稳定的原子。这种不稳定的元素就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放出的射线(或称辐射)的不同,放射性衰变有α、β、γ衰变三大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已经广泛用过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元素的原子原子核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可以有不同的中子数,这种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具有不同的中子数的元素叫同位素。其中有一些同位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发射出粒子射线,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同时质子数或中子数发生变化,从而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元素的这种特性叫放射性,这样的过程叫放射性衰变,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称为母体,由放射性衰变形成的元素称为子体。 

#衰变方式: 

1、α衰变

α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在此过程中,一个原bai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形成的氦原子核),并且转变成一个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的新原子核。

2、β衰变

β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在此过程中,一个原子核释放一个β粒子(电子或者正电子),分为β+衰变(释放正电子)和β-衰变(释放电子)。

3、γ衰变

γ辐射通常伴随其他形式的辐射产生,例如α射线,β射线。当一个原子核发生α衰变或者β衰变时,生成的新原子核有时会处于激发态,这时,新原子核会向低能级发生跃迁,同时释放γ粒子。这就是γ辐射。

扩展资料:

相关理论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

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衰变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是物质特有的性质。

#-法测定:

钾·氩法可测定10万年以上的人类化石,主要适用于火山灰岩或与火山灰岩相关联的历史遗址.其基本原理是:钾在一般岩石和矿物中是很常见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钾有两个主要同位素,即钾39和钾40,但只有钾40是放射性的,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约有89%以放射一个电子的方式衰变成钙40,1l%以捕获一个电子的方式衰变成氩40.钙也是一种常见元素,一般岩石和矿物中都有。由钾40衰变形成的钙与原来所含的钙40混在一起,无法区别,于是可以用钾40衰变出来的氩40来断代。氩为惰性气体。在火山岩形成时,原有氩40不可能保存下来,后来在岩石中的氩40都来自于钾40的衰变而逐渐积累。如果人类化石或遗址能覆盖在火山灰中,或其地层与火山灰相关联而能够比较,即可进行钾-氩测定。主要测出样品的钾40和放射性成因的氩40含量,就可测出其绝对年代。

#热释光测定:

热释光测年法,或称热萤光定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thermoluminescence)测量含有结晶体的矿物或烧制文物,自加热或烧制后经过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环境背景辐射能量之和,因而估算自加热时间点至今经过的时间。

自然界中的结晶体,如陶瓷原料中的石英等,在其形成和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地下的放射性物质和宇宙中的各种放射性射线的辐照。在这些射线的影响下,晶体就以内部电子转移或结构的局部应变来储存各类辐射所给予的能量。这些贮存在晶体内部的能量,当遇到外来热刺激时,会通过储能电子的复原运动以光的形式再度把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发光现象即所谓热释光。陶瓷器经过高温烧制后,原来晶体中贮存的能量已经放完,从这个时候起,陶瓷器重新开始接受地下各种放射性物质和宇宙中各种射线的辐照。年代越久,放射性越强,贮存的能量也就越多,因而热释光量也越多,即热释光量与所受的放射性总剂量成正比,因此热释光量与陶瓷器的年龄成正比。但各个陶瓷器即使所受放射性剂量相同,所产生的热释光量也不一定相同,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热释光量来计算陶瓷器的年龄。较为正确的烧制年代要根据有关公式计算出来。

#丰度:

丰度   (即为该元素在自然体中的丰度abundance of elements),是指一种化学元素在某个自然体中的重量占这个自然体总重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

丰度表示方法主要分为重量丰度、原子丰度和相对丰度。词条详细介绍了研究元素丰度的意义、发现历史、以及地壳元素丰度等内容。

 

 

 

 

 

 二、发展简史

由于其半衰期达5,730年,且碳是有机物的元素之一,我们可以根据死亡生物体的体内残余碳-14成分来推断它的存在年龄。生物在生存的时候,由于需要呼吸,其体内的碳14含量大致不变,生物死去后会停止呼吸,此时体内的碳-14开始减少。由于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个同位素的比例一直都很稳定,人们可透过测量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来估计它的大概年龄。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定年法

这个方法估计的大气碳-14含量通过植物年轮(最多可推算到大约10000年前)或者洞穴堆积物(例如钟乳石,最多可推算到大约45000年前)来推算。根据这个推算(更确切的说)对比年轮和洞穴堆积物就可以建立起碳-14的年代变化模型,从而获得其它样本的年龄。

不过,碳-14测年法最大测算时间不超过6万年,而且所测得的年代有颇大的误差。而且它的假定,即大气中的碳-14浓度不会随时间而改变,也与事实有落差。此外,碳-14测定法亦有可能受到诸如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影响,因为在火山喷发时将地下大量气体和物质带到大气中,从而影响碳-14在某区域大气中的含量。所以,若没有其他年代测定方法(如:利用树木的年轮)来检订,单单依赖碳-14的测年数据并不完全可靠。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大量化石燃料的应用,古代深藏地下的碳-14被排放到大气中并进入生物循环,放射性碳定年法的结果因此也十分容易受到干扰。

利用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来测定含碳物质的年龄,就叫碳—14测年。由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与同事塞缪尔·鲁宾于1940年发现。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碳—14测定考古年代的作用给了极高的评价:“由于碳—14测定年代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使中国的新石器考古学因为有了确切的年代序列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那么,碳—14测年法是如何测定古代遗存的年龄呢?原来,宇宙射线在大气中能够产生放射性碳—1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形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即会停止呼吸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断其年代。

三、简化版具体操作

一般是根据文物上的碳12来推算的。当有机体活着时,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有碳—12和碳—14排出体外和进入体内,体内的碳—12和碳—14的比值保持为10^12:1而当有机体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的停止,有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就停止了,碳—14无法得到补充。这样有机体的碳—14的含量就会不断地减少,过了5730年,只剩下1/2,过了11460年,只剩下1/4。而有机体的碳—12的含量不会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化石和遗体中碳—14和碳—12的比值发生变化,时间越久远,碳—14含量越小。用科学方法测定其中碳—14和碳—12的含量的比值即可推算出古生物生活的年代。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用碳—14法,取得了不少重大科研成就。如应用碳—14法鉴定结果推断我国早在宋代就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1972年初至19744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墓中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发现了一具保存2100年的女尸。考古学家测定该妇女死亡时的确切年代就采用了碳—14法。一般可从棺木上取下一点点木屑,用实验手段测定木材中测定同位素碳—14与碳—12的含量之比就可计算出来。 碳—14法可应用于测定几百年到5万年以前的有机体的年代。更为古老的样品含碳—14太少,就不能用此法准确测定了。

参考资料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