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银行业「先行而后觉」的涅槃之路

三周前收到机工社杨老师寄来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请我书评并圈内推广。由于工作等时间关系,今天才算正式看完;当然啃得很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每看完一部分,都引发诸多思考,与晓岩兄(下称作者)既有思想共振,也有进一步交流的地方。

银行数字化转型,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乃一幅波澜壮阔,潮起潮落的宏大画面。作为一名银行业务和技术的专家老兵,作者从业务架构师的角度给出了他的理解。

结合本书内容,以及本人最近六年来帮助以银行为代表的诸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咨询经历,谈谈我对这一宏大主题的些许体悟,亦是本书的推荐语。

作者注:本书作者付晓岩系建信金科资深业务架构师。Agilean 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敏捷咨询服务商,亦是建信金科深度咨询合作伙伴,主导了建信金科一期起至今的敏捷转型。文末有赠书福利,评论本文,有机会获赠《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

1

最古老也最富科技感的行业

Banking,银行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欧洲圣殿骑士时代。而即使是 Bank,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也要回到750多年前的意大利(锡耶纳牧山市银行)。「吸储、放贷、汇兑」,三大银行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延续至今,并未发生本质改变。

另一方面,银行业由于天生就跟交易、数据相伴,是信息化走在最前沿的先行者,也是科技对业务加持力和重塑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在本书开头,作者回顾了银行业近40年来的信息化历程,用他的话说,银行真可谓是「先行」而「后觉」。

尤其是近10年来,以 BATJ 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攻城略地,并牢牢占领了亿万用户的各类生活场景,吃穿住行玩,无处不在。在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们携着数据和场景的优势,「放肆」地渗透并满足着用户的次生需求——金融需求。今天,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数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从最初的屠龙少年,一跃变成了一只只长出独角的巨兽。

2014年,马云在一次峰会上表达,「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曾经坐拥稀缺牌照、低成本资金等优势的银行,眼睁睁看着巨兽们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浪中鲸吞蚕食,心中开始慌了。恰好过去6年,我有幸参与了10余家不同层次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尝试和转型,与客户们一起探索着最古老行业的涅槃之路。

2

理解银行数字化

Digital Transfermation,10年前在快消、金融等行业开始流行起来。但到底如何定义「数字化」,真乃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给出了他的定义,而且是站在整个社会数字化的高度上去理解的,即「数字化是指通过各类手段,将人类行为最大限度地向虚拟空间转移,并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与物理世界的必要互动」。

也就是说,今天谈的数字化既不是简单地加大 IT 投入、上系统上项目,那只是传统信息化的一部分;也不是单单做流程优化和线上化,或是网点转型。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工程。银行要如何利用多类型的数字化的渠道,创设切中痛点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去服务而且尽量无感知地服务好数字时代的客户。他们既有数字时代的移民,也有数字化原住民一代。

当然,在这背后还需要构建高效低成本的运营体系,安全可靠又具备弹性的IT平台、差异化的定价策略、稳健又更具操作性的风控体系、以及通过赋能等一系列手段提升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同时激发银行这个传统机构中的核心资产之一——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除了上面所述的前、中、后台的数字化转型外,更宏观一点,银行需要向生态化和平台化演进,利用投资、合作、外包构建一个生态共同体,更好地洞察和满足客户需求,这才是今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全貌。也唯有此,银行的金融服务才能真正无处不在,真正实现银行业的「数字孪生」(DigitalTwin),银行也才能真正在自我增长的第二曲线上,完成失速和极限的切换。

这些是我作为一个咨询顾问(局外人)在给银行客户曲折艰难转型中的感悟;同时,也与作者,一名银行从业者(局内人)的思考不谋而合,随喜赞叹。

讲清楚了 WHAT 的问题,关于 HOW ,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转型路径和认识,在此就不剧透了,欢迎大家与我们一同阅读思考。

当然,从转型咨询的角度,我们会给银行客户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给出不同的路径建议和方案,或整体规划,全行响应;或局部突破,实现快赢。

3

精彩观点摘录

晓岩兄的这本沉思之作,优秀的观点和思考层出,我摘出两点,结合咨询经验和自身思考,大家也可先睹为快。

观点一: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与客户需求的「简单性」并不匹配

在谈到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部分,作者给出这样的观点。

确实如此,在银行对公业务领域尤甚。

相比零售个人客户,由于对公客户的特性,决定了公司业务的金融产品品类多、复杂性较高、通用性相对弱、落地过程往往一波数折。以贸易金融领域为例,信用证、保理、保函、福费廷等诸多产品,说到底都是为了解决企业客户在不同的场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换句话,其实通过这些金融产品的设计,实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授信对象进行合理有效的一系列增信措施。

然后客户呢?真的需要,甚至全部懂得这些复杂金融产品么?非也。因为他们的需求就是缺少低成本、易获得的运作资金。

而金融产品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份金融服务的合约,所以产品的核心数据就是合约的核心数据。这就是业务的本质,如果银行可以从技术角度思考如何满足业务本质,利用区块链弱化甚至消除各类交易场景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真实性(比如易篡改)。那么是不是就真的不需要那么多金融产品了? 

所以作者提到,从区块链视角看,不应有复杂的金融产品,只会有复杂的信息关系,而区块链的价值正是证明了这种复杂信息关系的真实性。

观点二:业务与技术的关系不再是实现,而是融合,深度融合

伴随着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词不仅大热十年,而且热度不减。巧合的是,作者和我本人都现在/曾经服务于国内两家最大的国有行和股份行旗下孵化剥离出来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所谓金融科技,一言以蔽之,就是金融业务科技驱动,科技赋能金融业务。今天,不少银行和组织,依然采用着与转型战略不相符的纯职能型的组织架构,天然地将业务与技术变成了「设计院与施工队」的角色关系。

如此这般,两者不依然只是关注「实现」的甲乙方关系?两者如何深度融合来打造「数字现实」?创新的火花如何让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得到碰撞?

当然,这个背后可能有组织文化和历史因素,但也有不排除一定管理的「惰性」。因为价值交付链条的前后打通、左右融合意味着管理的复杂性和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比如专业人员如何培养?汇报关系谁说了算?出了问题谁来承担?有了业绩收益如何核算和分配等等问题会接踵而至。

非常同意作者的一句话:既有的组织结构是匹配既有战略的。战略调整越大,通常也意味着组织结构调整越大。组织结构直接影响业务流程,也影响业务分析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给不少银行客户的咨询方案中,会建议引入「部落制」的组织架构,让组织更扁平和敏捷,跨职能的垂直协同实现小团队的自组织自管理,同时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达到「大组织小团队」的效果,另一方面设计相应的专业培养、汇报考核和激励分配机制来保证业务与技术有序且有效地融合。

作者注:这里给出一个银行部落制的成功案例,由 Agilean 咨询团队实施(点击以下链接查看该案例)

银行规模化敏捷速赢术第一式:部落制

RECOMMEND

书籍推荐

《银行数字化转型》

最后,向大家由衷推荐付晓岩老师沉思之作——《银行数字化转型》,愿我们一起博学笃行,切问近思。

赠书福利:本次曹成老师在推荐《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为大家带来10本正版图书。在本文评论回复想要该书的理由,7月3日18点前,评论点赞数前10名的读者,将获赠正版图书1本。没中奖的读者,也可从下方链接直接购买。

本文作者

本文由「华章计算机」公众号原创首发,作者曹成,Agilean 首席顾问。

  • 0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