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中滩播火

第三集 中滩播火

1 长风从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悠长、经久、强劲掠过。
高低错落,波状起伏的黄土原下的河谷里,绽出嫩叶的山榆,沙柳拼命地摇曳着挑着星星点点鹅黄的秃枝。
这是地处陕甘边区北部的一个县城。
三市九街人声鼎沸,汹涌的人流,挤满了窄窄的街道,五彩斑斓的小旗,在攒动的人头上潮起潮落。在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在打倒日本侵略者的口号声中,一些青壮年纷纷要参加八路军保家卫国。
绥蒙工委军事部长于高带着他的小分队,从拥挤的人流中,走出了县城的北门,向绥西地区一河之隔的鄂尔多斯方向急行军。

2 于高率领的八路军小分队从挑力民向黄河南岸的丁红湾一带走去。
突然由东西两个叉路在沙梁的出口处,并成了一条大道。
从叉路口闪出几辆赶牛车的老乡。
于高:“老乡,你们这是去哪”?
老乡甲:“听口音,你也是陕北老乡吧”?
于高点头。
老乡甲:“我们那里也被日本人占了,这不我要到后套去避难”。
于高:“那里有亲戚吗”?
老乡乙:“多着哩,从我爷爷的爷爷,就到那里耕种了”。
老乙甲:“我们的先人,起初,春种秋回,后来干脆在那块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了。”
老乡乙:“咱们是老乡,牛车空着哩,你们坐上吧。”
于高的小分队推托不了,分别坐上了几辆缓缓向前的老牛车。
他们边走边聊:
老乡甲:“走西口的人苦着哩,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下河拉车船,骆背弯身,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进后山拔荞麦,两手流脓,乌拉山背柴禾,压断背筋,后草地放牛羊,冷寒受冻”。
在欢乐的气象中大伙你一句,我一句,唱起了《走西口》。
老牛车行至又一个叉路口,于高的小分队与走西口的老乡们依依惜别了。

3 夜幕笼罩着沙梁黄河南岸的小村—丁红湾。
黄河的河面上,闪烁着伪“水运公会”巡河船的灯光,于高的小分队伏在芦苇丛中。
在苇丛中的河叉中传来几声野鸭子的鸣叫声,于高也学着叫了几声。
从河叉中划来一只小船,向他们靠拢,划船人对于高他们说:“同志,快上船,恰好这一带巡河的“水运公会”水警们都上岸寻欢做乐去了”。
于高的小分队上船后小船悄悄向北岸划去。

4 于高与几位八路军战士过了黄河后,来到岸边的一个村庄。
黑黝黝的村庄推放着杂乱的柴禾,只有少数房子透出微弱的灯光。
他们沿街走着,轻轻叩击一扇门,低声喊:“老乡…”
没人应,却惊动了家犬,它在院内吠叫着。
他们又走到一家门前。
这家没有院门,只有低矮的残破的院墙。
于高倚着门框向里看去,房子里有微弱灯光。他轻声喊:
“老乡!”
仍然是没人应。
屋内,坐在小灯前的是一位年轻的农民,他倾听着向院内移动的缓慢的脚步声,不安地站起来,惶恐不知所措,慌乱地吹灭了小灯。
“老乡…”外面低声在喊。
这位农民还是一动也不动。
这时,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于高与八路军战士们在院内大雨中默默地站着,那位农民悄悄地推开门缝,探视了许久,才大胆地将这伙军人让进屋里,
于高:“老乡,村里的人们都到那里去了”。
农民:“都逃难去了”。
于高:“听口音老乡也是陕北人吧”。
农民:“早年从绥德逃出来的”。
于高:“那咱们是老乡哩,我叫于高,你就叫我老于吧”。
农民:“我,我叫窦林”。

5 窦林家,于高与他闲聊。
窦林:“你别看中滩南北二十多里东西也只是百十里的地方,驻着王团,刘团二千多名杂牌军,还有四处流窜的土匪,狗日的日伪军把这里糟蹋的鸡犬不宁,这不,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躲难了,村里除了行动不便的老弱残幼,就剩下我了,这小麦快要割了,也不够他们来抢”!
于高:“你快给他们捎信让乡亲们回来收小麦。就说八路军来了,保证今后谁也不欺负他们了”。
窦林疑惑地:“那我试试吧”。

6 中滩八路军驻地。
早晨,八路军战士们为村里的老乡挑水,打扫院子。
田头,帮助老乡收割拉运小麦。
晚上,露天宿营在打麦场上。
突然天空骤变,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顷刻间,暴雨如注。
于高和战士们挤到一棵大树下避雨。
这时,一些躲在红柳林里,隔着窗户观察八路军举止行为的老乡们,含着热泪,纷纷把八路军战士和于高领回各自的家里。

7 在一位年龄较大的老乡家里,于高与那位老乡闲聊。
老乡:“我活了七十多岁,头一次见到象你们这样的军队”
于高:“我们是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
老乡:“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吧”。
于高:“我们就是当年跟随刘子丹上横山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
老乡:“红军,我懂,我懂”。
老乡:“那为什么又叫八路军”?
于高:“为了联合全国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战,红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更名为八路军了,噢,怎么就你一个人?”
老乡:“狗日的小鬼子,残害死我的儿子,就留下我这个孤老头了”。
于高:“小鬼子,残害死你的儿子”?
老乡:“去年春天,我儿子赶牛车到鹿城卖麦子,不料被那些小鬼子抢了麦子,还说我儿子抗日,害了我的儿子”。
于高:“老大爷,这个仇我们一定要为你报的”。

8 八路军驻地的打麦场上。
那些躲难的老乡,纷纷回到村里聚集在打麦场上,由于高主持召开控诉日寇罪行大会。
那位老大爷哭诉他儿子被日本人兵杀害的经过。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泣不成声地哭诉她儿媳被日军强暴…。
一位绅士模样地人控诉日伪军强行拉走他的耕牛与种子。
顿时,血债一定要血偿还,打倒日本侵略者,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战的口号彼此起伏。
于高:“老乡们,经我们两个多月的工作绥蒙工务批准,今天,中滩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由窦林同志任我们抗日民主政府主席,兼任中滩第一支抗日武装—窦支队的队长。
众鼓掌

9 八路军驻地于高办公室。
窦林匆匆跑来问于高:“怎么你们要团结刘团王团共同抗日”?
于高:“只要他们不与人民为敌,我们就团结他们一道抗战”。
窦林:“他们可把中滩的百姓残害苦了”。
于高:“国民党的军队杀害了我们多少人,但为了民族大义,我们仍然愿意与他们一道抗日”。
窦林还是疑惑不解。

10 中滩一户绅士家,于高与绅士闲聊
绅士:“刘团,王团属于地方武装没有给养,有时就抢老百姓的东西,所以这一带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于高:“如果主张抗日的傅作义将军要收编他们,他们愿意吗?”
绅士:“不瞒您说,刘团与王团的两位团长都来过我家,还向我打听你们的消息呢,他们说,你们才是天下的仁义之师,托我问你,你们的部队要他们不?”
于高:“请你转告他们,他们要加入我们八路军,我们当然欢迎,但考虑到团结坚持抗战的傅作义将军,他们暂时还是让傅作义将军收编为好,有关具体事宜,我们负责与傅作义将军联系”。
绅士:“我一定照办”。
11 中滩八路军驻地打麦场上。
窦林正指挥新参军的八路军战士做各种军事操练。
一队手拿红缨枪的儿童戏闹着从打麦场上走过。
窦林娘领着未过门的媳妇春枝远远望穿着八路军军装的窦林。

12 中滩马王庙。
在一面鲜红夺目的党旗下,于高举起右手领着几位农牧民,举行入党宣誓。
于高:经中共鹿固工委批准,窦林等几位同志,从今天起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的党员。
于高举起右手带领新入党的党员宣誓。
乡间小路上,于高与窦林边走边聊。
于高:“窦林同志,从今天开始,你就不再是一名抗日的积极分子了,而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窦林:“我一定要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听从党的指挥。”

13 书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的大门口,于高与窦林拱手欢迎来客,“打扰各位!感谢光临……”
十来个身份不同的当地代表人物,在几名政府工人员与地方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大门口,他们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向于高和窦林回礼致意,有主动拉手的,有含笑点头的,有抱拳作揖的,有深度鞠躬的,甚至有跪地磕头的,有的真挚热情,有的诚惶诚恐,弄得两位主人手忙脚乱。
于高:“诸位不必多礼,今天请你们来,你们是先生,我们是学生……”
来客们寒暄不止:
“不敢当”!“不敢当”!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八路军替天行道,胜利定是属于你们的”!
“我辈甘心服从共产党领导……”
于高和窦林将客人引向客厅。

14 八路军窦支队队部。
侦察员正在报告敌情:“可靠情报,伪军一个连骚扰根据地附近的一些村庄”。
人们嚷嚷:“送上门来的肉还不吃”?
于高(对窦林)说:“你带一分队的战士,教训一下他们”。
窦林:“是”。
15 大雨滂沱。透过雨帘,可以见到窦支队的官兵们下在廊檐下开饭。
窦林坐在台阶上,埋头用餐,一脸阴云。
于高将自己碗中的饭拨到窦林的碗中:“人是铁,饭是刚,多吃点,连连打胜仗,有嘛好不高兴的”?
窦林目不旁视:“我没有这份心思,狗日的伪军又抢走老乡的三头牛”。
于高深感窘迫,放下饭碗,径自抽起烟来。
看热闹的官兵们知趣地散去。

16 黑暗笼罩的一个人影在奔跑,时时停下来张望,象一只机警的猫。
他接近河边,传来马嘶声,马蹄膛水声,战士立即卧倒,向远处看去。
河在星光下,象一条弯曲的银线,那里骑影憧憧,还能听到说话声。渐渐马蹄声远了。
这是窦支队派出去侦察敌情的一名小战士。

17 八路军驻地
一些由地方绅士、蒙古代表、社会名流,组成的参观团参观窦支队的战士们的操练,参观战利品。
一位绅士模样的人来到队部伙食房揭开锅盖,发现锅里煮的全是苦菜,经他一嚷,人们纷纷拢来。
绅士甲:“你们把命搭上,保家卫国怎么就吃这些?”
绅士乙:“我们中滩刘、黄、丁三大户商量好了,各支援一百石糜子”。
绅士丙:“八路军真乃仁义之师”。
于高带着几位八路军战士,策马在近一千平方公里的中滩抗日根据地走了一遍。
处处是一派奇特的热闹景色,村庄的墙壁上张贴着抗日的大标语,孩童们拿着红缨枪在路口问行人,妇女们忙碌着做军鞋。
这时,一位老汉牵着一头牛,拉着自己的儿子向于高走来。
老汉:“于书记,今年我们喜获丰收,有你们在再也不怕土匪骚扰了,这头牛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是慰劳八路军亲人的,这个孩子是我儿子,让他参加你们的部队吧”。
于高:“谢谢乡亲们的心意,这牛我们不能要,让它为你们耕些地吧,这孩子还小让他再长两年,我们一定要。”
老汉:“那我去怎么和乡亲们交待呀”。
于高:“你告诉他们就说我于高会亲自登门拜访他们的”。
老汉:“这……”。
于高:“老乡,就这么说”。

18 在窦支队队部
书有“还我山河”的门口横联下,于高与窦林等,托拳相迎各方来客:我们真诚地欢迎中滩各界人士,共商抗日大计。
在这群来客中,都是当地的代表人物,有地方绅士,驻军代表,牧民代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窦支队的领导回以致意。
在挂有毛泽东与朱德像的队部办公室里,于高:“诸位不必多礼,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商讨共同抗日问题。”
来客们寒暄不止。
一位绅士模样的人说:“你来到中滩后,秋毫无犯,一心抗战,我彻底服了,今后任你们调遣。”
一位当地驻军的军官:“我们也与你们协同作战。”

19 中滩八路军驻地。
于高向出席中共鹿固工委的委员作报告:
“我们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共同把枪口对准日本侵略者……”他讲到这里忽然顿住了,少顷,又欣喜地对委员们说:“你们听听,外面唱的山曲儿……”
委员们一齐面向窗外,入神地谛听从田野上飘来的山曲儿。
粗犷的山曲儿声,如从悠远的历史空穴飘来,如从沉重的地层深处飘来:
“哥哥我打东洋”
“打东洋,挎起抢”
窦林听着听着,轻轻地跟着哼唱起来。
于高侧耳倾听,憔悴的脸上露出笑容……
会场外的田野上。
第一次以主人公姿态,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们,纵情放歌:
妹妹扶犁耕好田,哥哥上阵去杀敌。
会场内。
山曲儿的余音还在梁柱间缭绕,委员们的感奋心情依然难以平息。
于高显得神清气爽。他脱下外衣丢一旁的凳子上,用大而有力手势,表达着他的政治观点:“当今,只有共同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群众是一定会支持我们的。
热烈的掌声。

20 八路军驻地马王庙前的打麦场上。
于高等八路军窦支队领导站在临时搭走的检阅台上检阅刚刚组建起的中滩第一支抗日武装。他们拿着大刀长矛,穿着刚换上的八路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台前走过。

21 八路军驻地。
人们欢呼雀跃,锣鼓齐鸣,无数串鞭炮同时燃放,扬起团团烟雾和雪片似的纸屑……
镜头徐徐下摇:打麦场上,窦支队的战士们尽管脚步杂乱,却精神抖擞,他们打着被子弹洞穿硝烟染黑的战旗,押着俘虏,带着大批战利品,浩浩荡荡地进入村内。
旁白:自一九三八年春天于高奉命组建中滩第一支抗日武装—窦支队以来,袭击敌人据点,伏击日伪军,屡战屡胜,有力地配合傅作义将指挥的无数次对日伪军战役。”
备受日伪势力欺凌的贫苦农民,哭喊着扑向被俘的日伪官兵,吐口水、仍石块,拳脚交加。
左臂缠着绷带的窦林出列维持秩序,大声叫嚷:“乡亲们不要动手!恶有恶报,有冤有仇八路军给大家做主……。”几个衣衫褴褛的士兵们自惭形秽,边走边扯下破碎的布片,悄然丢到脚下。
村民们议论:“八路军怎么像叫花子队伍?!
穷人的队伍嘛!能打仗就好,有几个是参加战斗的乡民。”
群情激昂,呼喊震天:“打倒日本侵略者”
一脸稚气的警卫员小丁牵着战马,跟随在于高的身后。马鞍上,有一串鞭炮似的迎春花在晃荡。在乡亲们投来的敬慕目光中,小丁昂首挺胸,显露出一种不自然的英雄气概。
突然,几位姑娘将手中的野花扔向小丁。他吓了一跳,红了脸,不知是挥手致意好,还是敬礼答谢好,一时手足无措……
笑闹声:“娃娃兵,还怕难为情哩……”

22 八路军驻地打麦场上。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于高等和地方党政领导人一起,迈开大步,检阅着欢乐的翻身群众,检阅着梭镖、大刀、火炮和少量步枪武装起来的窦支队。
他们来到窦支队列前,这支队伍都穿上崭新的军装,一改往日军容。
一些刚参军的战士们,并排站立一起,他们穿着合身的灰军装,裹着绑腿,挂着短枪,显得英姿飒爽。
野外
冲锋号声中,于高亲自率领一个排,向红柳林冲击前进。
没有枪炮声,只有喊杀声。这是战术演习。
于高连跑边喊:“快!什么叫冲锋?冲锋就是拼命!只有冲得快才能减少伤亡。射击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地形地物,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杀伤敌人。同志们冲啊!穿过红柳林就是胜利……”
他身先士卒,快速向红柳林冲去,一不小心,被红柳林绊了一跤。滚下山坡。
窦林奔来,扶起于高。
于高望着演习队伍,一肚子不快:“动作不够勇猛,也不够灵活,这样的山地进攻演习,差劲!差劲!
窦林:“部队连续作战几个月,体力消耗太大,营养不足,也难怪呀……”
于高拍去身上的泥尘草屑,发现裤子被柴枝划破了一个长长的口子,叹了口气:“唉!真可惜……”

23 于高与札布牵着马在黄河滩上边走边聊。
于高:“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种族歧视,使蒙汉同胞间隔阂较深。”
札布:“过去我们蒙古人反的就是那些天天过大年,天天入洞房,恨不得从我们骨头里榨油的汉人们。你们和他们不一样,尊重我们的风俗习惯,对我们草原牧场秋毫无犯,我从内心敬重你们”。
于高:“有关你在去年提出加入共产党组织问题,经过中共鹿固工要认真研究以及对你的考察,组织同意你的要求,批准你为中共党员。”
札布:“我不会忘记这两年来对我的培养与教育,坚决克服狭镒的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团结绥西王府的进步势力,将绥西乌拉特草原的抗日进行到底”。
于高:“凭你的聪明与机智,党组织相信你,另外为了不暴露你的真实身份,组织以决定你和窦林同志单独联系”。
札布:“是”。

24 中滩八路军驻地。
大方而又幽静的窦支队办公室正中,横放一条用柳木做成的长桌。
两端分别坐着,八路军与中滩地方部队的代表及傅作义将军的代表。
于高首先发言,他时而平静柔和,时而激昂慷慨,时而亲切委婉,时而又义正辞严,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把几方的代表都听呆了,有的甚至点头称是。
接着中滩地方部队代表发言,他接受八路军的建议,同意中滩地方部队接受傅作义将军的改编,但就给养等问题据理力争。
画外音:“在中滩八路军的积极推动下,促成了中滩地方部队接受傅作义将军改编的进程,进一步壮大了抗日力量”。

25 中滩八路军驻地。
于高,窦林与八路军战士们,正在麦田里帮助老乡抢收小麦。
一位临村抗日武装的民兵急匆匆地从田埂赶来找于高。
民兵:“于书记,鹿城的伪军迅速占领了东召以西的大片地区,并不断派兵骚扰我中滩抗日根据地临近的村庄。”
于高:“是伪军的那一部分?”
民兵:“是绥北王爷的保安团投降日军后改编的”。
于高:“噢,我知道了,原来是郑团长的旧部,郑团长是一位很有民族正义感的军人,他的王爷投降日本后,他宁死不从,宁愿削发为喇嘛:。
窦林:“是呵,他放弃了团长的位子,独身在乌拉山上喇嘛庙内,食素念经,一心向佛”。
于高:“如果我们把郑团长争取过来,对于改造这支民族武装意义十分重大”。
窦林:“可是,这位郑团长面对破碎的草原,已经心灰意冷。”
于高:“只要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一定会在他热血沸腾的胸膛,重新燃烧起来的”。

26 崎岖的山路上,边商打扮的于高带着窦林向隐在苍松翠柏间的喇嘛洞攀登。
山林深处,突然传来一阵“笃笃笃”的木鱼声,以及似唱非唱的诵经,同时掺杂着悠远而又缓慢的击石声,于高脱口而出:“好一个与世无争的青灯古佛世界”。
这是一个幽深的古洞,从洞壁上雕刻的各种残缺佛像与脱落的壁画透视出年代久远。
洞的顶端巨大的佛像下,坐着一位面孔清冷,竹态鹤势,神色起然,大约四十多岁的喇嘛。他听到洞内的脚步声,瞟着似闭非闭的眼睛,对于高说:“施主从何处远道而来”。
于高:“久闻深山藏有大德高僧,前来拜访。”
郑团长:“不敢,不敢,老僧只是一只无家可归的丧家之犬而已”。
于高:“何出此言”?
郑团长:“山河破碎,国无国,家无家,难道不是吗?”
于高:“愚民听的出来,郑团长弃戈从佛乃是栖身而已,等到时机,定然会振有一呼”。
郑团长:“于书记,其实我已经观察你们八路军多时了,你们确实是一支仁义之师,拯救国难的希望就在你们肩上”。
于高:“只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一定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
郑团长:“痛快的说吧,要我能干些什么?”
于高:“请你下山,策动你的旧部起义”。
郑团长:“可他们是伪军呀:”
于高:“抗日不分先后,只要他人改邪归正,投身于抗日战争之中,我们照样欢迎”。
郑团长:“听你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种种疑虑,我这就下山去”。
于高:“我们等待你的佳音”。
画外音:“中滩八路军在于高同志的领导下,在帮助傅作义将军收编地方部队的同时,积极策动据守在乌拉山上伪蒙古兵一个连的起义,使中滩与乌拉山形成了对鹿城日伪军夹攻之势”。

27 中滩八路军驻地。
在红柳林马王庙内,于高主持召开秘密会议。
于高:“据我们党在鹿城地下情报站提供的情报:驻鹿城日军正调兵遣将,对绥西有新的战略行动。他们为了长驱直入我大西北地区,准备启动早拟定的代号为“苍狼行动”的绝密军事计划,即早潜伏乌拉特前草原的日本特务,策动绥王王府的亲日分子发动政变,企图推翻与日本不合作的绥西多尔济王爷,扶植亲日势力上台,为他们进军大西北扫平障碍。所以,鉴于目前形势,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团结绥西王府内一切爱国力量彻底粉碎他们所谓的“苍狼行动”计划!”
窦林:“绥西王府的一些爱国力量非常赞同我党的抗日主张,所以只要将这股力量争取过来,就能阻止“苍狼行动”的实施。”
于高:“你随我近日上山。”
窦林:“是。”

  • 8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