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中,供应链计划失效是普遍痛点。制造企业常因客户需求突变导致生产混乱,电商平台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库存积压,贸易公司也会面临采购与交付脱节的难题。这些困境的根源在于,企业未能在需求、产能、库存三者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存在需求预测偏差、产能评估不足、库存管理粗放等问题。
不管是制造企业、电商平台,还是传统贸易型公司,都会面临一个终极问题:计划老是失效,计划总是落空,计划一做就被打脸。
有没有感觉特别熟?
- 生产排满了,但客户突然改了需求;
- 备了几百箱货,结果市场风向一变,积压成堆;
- 刚采购回来一批料,结果产线说人手不足,只能慢慢做;
- 客户催着交货,结果仓库说“这批货早卖光了,没货了”。
这背后,其实不是计划员不会排单,不是PMC不专业,而是你的供应链没有搞清楚最核心的一件事:
如何在“需求、产能、库存”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ERP系统
你计划不准,根本原因是需求不清、产能不稳、库存不准、数据不通、系统不跟。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事讲明白,讲通透。
一、先搞清楚:什么叫“供应链计划”?
很多人以为供应链计划就是“生产做什么、买多少料、啥时候发货”这三件事。其实太窄了。
真正的供应链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动作,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我该做多少货、在哪做、什么时候做、做出来能不能及时交、交完会不会压库存?
简单讲,它是一个把需求转成资源安排,再转成可执行动作的中枢系统。
📌 它包括三个关键层次:
- 需求计划(Demand Planning):客户到底要多少?
- 产能计划(Capacity Planning):我到底能做多少?
- 库存计划(Inventory Planning):我需要存多少才能不缺货又不压货?
这三块环环相扣,一环出错,全局乱套。
二、供应链计划的“三驾马车”:需求、产能、库存
一、需求计划:看得准,才下得准单
常见现象:
- 销售拍脑袋:下个月应该能卖5万件
- 市场说:618大促,备得越多越好
- 电商说:平台还没给资源,先观望
结果要么备多了变库存,要么备少了错失机会。
那怎么做靠谱的需求计划?
1)建立“历史销量+事件因素”的预测
- 近6个月销量走势
- 客户下单频次
- 促销活动、节假日因素
- 季节性品类因素(如冬装、冷饮)
2)让销售参与预测责任制
- 不再是“运营预测”
- 改成“销售部门+计划部门联合建模”
- 预测准不准跟销售绩效绑定
目的不是百分百准,而是: “提前知道要出错的方向,早做准备。”
二、产能计划:知道能做多少,才能不瞎排
常见问题:
- 接了单才发现人手不够
- 产线原计划做A品类,临时插了B品类,混乱
- 外协厂做得慢,交期根本卡不上
所以,产能计划核心在于三个字:“能不能”
1)先搞清楚“产能结构”
- 产线排产能力(小时/天)
- 关键工序瓶颈(打样、质检等)
- 外协加工周期
- 工人出勤率/效率(实际和理论差异)
2)再进行“产能负荷分析”
- 系统拉出:每条产线接单量(单位:工时/日产能)
- 再对比:实际产能剩余量
每天都做一个产能负荷图:超了就预警,缺了就补人、调班、改产品
3)提前和计划对接排产顺序
- 别临时改单、插单
- 所有变更必须在系统中更新同步
核心目的:让产能为需求服务,但不被需求压垮
三、库存计划:压得住,也能供得出
很多老板有个误区:
- 有钱就多备点货,怕断货
- 仓库说爆了?那是你不懂业务
结果就是:
- 一边爆仓,一边缺货
- 仓库成了“资金坟场”
- 老板天天问:“我们为啥一直没钱?”
库存计划,不是“越多越保险”,而是“够用就好,准到不浪费”。
1)搞清楚三个库存概念:
- 安全库存:以防临时爆单或到货延迟
- 预期库存:按照销售计划设定
- 实际库存:系统里显示的数量(注意是否含冻结/在检/锁定)
2)动态设定库存上下限
- 用公式: 最小库存 = 安全库存 + 最小订货量 最大库存 = 销售预测 + 安全库存 + 在途量
- 系统设置自动预警,当库存<下限 or >上限,系统亮红灯
3)盘点库存的真实状态
- 系统里有库存 ≠ 真实能出货
- 要排查:在检、封存、质检不合格、已占用、调拨中等状态
库存计划目标:货够得上,又不压得狠。动销快、周转高,才是真的牛。
三、怎么用ERP系统做好供应链计划?
第1步:录入销售预测,建立“需求计划”
在ERP中打开:销售模块
操作要点:
- 按SKU、按客户、按渠道录入下月/下季度预计销量
- 支持批量导入Excel预测数据
- 设置“预测责任人”与“调整权限”(销售部负责)
系统功能:
- 自动拉取过去3/6/12个月历史销量做趋势分析
- 可生成预测图表,判断哪个SKU是“增长型/衰退型”
预测完后,生成“需求计划清单”表单,作为后续计划入口
第2步:在系统中生成主生产计划(MPS)
进入:生产计划模块 / 主计划排程
系统自动帮你做两件事:
- 根据预测需求,匹配可用库存,算出需生产多少
- 再根据每个产品的“标准生产周期+设备工时”,推算出生产排程
你能看到的画面通常像这样:
系统内嵌校验项:
- 是否有产能超载?
- 是否有关键设备被多个任务占用?
- 是否超过预设交期?
第3步:运行MRP(物料需求计划),自动推算采购需求
模块入口:物料需求计划(MRP)/ 采购计划生成
MRP是ERP最有“智商”的模块之一。
它会根据:
- 产品BOM结构
- 安全库存设定
- 当前可用库存
- 在途采购
- 排产时间节点
自动生成一份“该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什么时候下单”的计划。
采购人员可从这份计划中一键生成采购申请单,系统自动带入供应商、交期、上限、下限等字段。
第4步:库存控制系统协同,做动态库存调整
在【库存管理】模块中,系统自动比对以下信息:
- 实际库存 vs 安全库存
- 期末库存预测 vs 上限库存
- 在途物料交期 vs 订单交付日
系统功能:
- 当某SKU库存低于最低库存,系统发出“采购预警”
- 超过最高库存,系统提示“减量提醒”
- 出现缺料/呆滞/积压,生成“库存异常清单”
第5步:生成“执行任务”清单,分发到各模块执行
这步是“计划变成动作”的关键:
系统自动生成:
- 生产任务单(分配到各产线或工序)
- 采购申请单(提交至采购)
- 调拨指令(多仓调货支持)
- 安排发货计划(交期+客户地址)
多数ERP系统支持“任务提醒”机制:
- 任务延迟红色预警
- 出现物料不到、生产暂停、采购延误,系统发出干预提醒
- 管理层可以查看“计划执行看板”实时状态
系统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
- 基础数据必须准确 BOM结构、工艺路线、交期、工时要真实可靠 否则计划排得再准也执行不了
- 权限机制和流程审批到位 不是谁都能改单、插单、反复调整 要有计划锁定机制 + 变更记录
- 有固定的“计划周会”机制 每周检查预测、库存、采购、排产之间是否同步 ERP看板是讨论的依据,而不是“事后翻旧账”
供应链计划常见问题解答
1. 计划协同类问题
问:销售与生产部门对需求预测存在分歧,如何协调?
答: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采用联合预测模式,由销售提供市场动态与客户需求信息,生产结合产能现状提出建议,共同制定预测模型。同时,将预测准确率纳入绩效考核,设置奖惩措施;利用 ERP 系统的历史数据对比功能,分析预测偏差原因,持续优化预测流程,逐步缩小部门间认知差异。
2. 系统应用类问题
问:企业已上线 ERP 系统,但计划执行仍混乱,问题出在哪?
答:可能存在三方面原因:一是基础数据不准确,如 BOM 结构、工艺工时等信息与实际不符,导致计划失准;二是权限管理缺失,任意修改计划或插单,破坏排程逻辑;三是缺乏动态监控,未及时处理系统预警信息。需重新校准数据,完善审批流程,设置计划锁定机制,并定期召开计划复盘会,依据系统看板分析执行偏差。
3. 库存优化类问题
问:如何避免库存计划陷入 “既缺货又积压” 的矛盾?
答:需构建动态库存管理体系。首先,精准计算安全库存,结合历史波动数据与供应商交货周期设定缓冲量;其次,利用 ERP 系统实时监控库存状态,当实际库存触及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采购或促销流程;最后,定期清理呆滞库存,对长期不动货品采取折价处理、组合销售等策略,同时优化 SKU 结构,聚焦高动销产品,提升整体库存周转效率。
六、总结一句话:
做对供应链计划的本质,就是让“客户要什么”与“我能做什么”之间的鸿沟,尽可能被“库存+节奏+数据”填满。
别再拍脑袋计划,别再靠经验调货。
搞清楚需求,测清楚产能,摸清楚库存,再用系统化的方法把它们连成一张“动态网”,企业的供应链才不会“失控”。
你计划得越精细,企业运营越省力,客户满意度越高,老板睡得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