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项目文章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团队解析“复粒稻”多粒簇生的机制

图片

图片

2024年3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Enhancing rice panicle branching and grain yield through tissue-specific brassinosteroid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复粒稻多粒簇形成的机制,揭示了BRs在通过精确的分生组织过渡来协调穗分枝和粒数方面的开创性作用。其中,研究找到BR分解代谢基因油菜素内酯缺乏的DWARF3(BRD3),还发现了一种支持这一功能的组织特异性BR通路,涉及BR信号抑制剂激酶GSK2,它可以磷酸化并稳定转录因子OsMADS1。随后,研究利用ChIP-seq和RNA-seq找到了OsMADS1的下游靶基因RCN2;进而确定了组织特异性的BR通路(BRD3-BR-GSK2-OsMADS1-RCN2)。爱基百客为该研究提供ChIP-seq和RNA-seq的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 

作物育种本质上是在平衡各种特征以实现植物最佳表现的艺术。然而,由于特征之间复杂的关系,实现最佳平衡具有挑战性。一个主要障碍是各种特征之间的权衡,比如谷粒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植物甾醇(BRs)是一类类固醇激素,促进谷粒大小并已被证明可以增强作物产量。尽管它们具有潜力,但BRs的多效性影响阻碍了它们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并且它们在调节谷粒数量方面的作用仍不清楚。

 研究结果 

1. CL提高了穗分枝和籽粒产量,分枝时间延长导致籽粒数增加

CL1是典型的CL(clustered-spikelet rice,聚类小穗水稻/复粒稻)品种,呈簇状生长,主要由三粒组成。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团队利用CL1作为回交亲本,培育了一个非CL品种(NCL1)。然后,从形态、穗长、穗数、抽穗日期、千粒重、产量和籽粒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的来说,CL促进了籽粒数和产量。这些结果也表明,CL特征在作物改良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在水稻穗发育过程中,依次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的横向分生组织(图1R)。研究对穗状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电镜扫描(图1S-V)。基于这些观察,研究团队得出结论,有三种发育现象驱动了CL的形成:(i)更多的SBMs(次级分生组织)的发育,(ii)多生SM(小穗分生组织)的启动,以及(iii)缩短的花梗。

图片

图1:CL促进了籽粒数和产量。

2. 通过筛选CL抑制因子来克隆致病基因

采用化学方法诱变CL,从10000个独立突变系(M1)中,检测M2植物的表型(每株16个),鉴定出两个恢复为野生型NCL表型(不簇生)的突变系,将其命名为cl1-1cl1-2(图2B)。通过比较从cl1×CL1回交的F2群体中汇总的NCL和CL植株,研究发现,与CL1相似,cl1-1cl1-2的谷物数量显著减少,因为它们的次生分枝数量较少(图2D-F)。两种突变体均具有与NCL1和CL1相同的植株结构、穗数、穗长和千粒重。利用BSA,鉴定到一个关键基因BRD3(BR代谢酶基因)。研究使用CRISPR-Cas9技术在CL1背景下编辑BRD3基因。所有的编辑品系(包含移码突变))(cl-cc)均显示出NCL表型。此外,与NCL1相似,cl-cc敲除突变体与CL1相比,株粒数和产量减少,而在穗长、穗数和粒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些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所鉴定的候选基因负责CL表型和提高籽粒生产力

图片

图2. BRD3作为CL致病基因的克隆。

3. BRD3的上调与CL的结构变化相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