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BJT的工作原理

目录

BJT的介绍

BJT的放大工作原理(以NPN为例)

BJT的放大系数

关于共集、共基和共射


BJT的介绍

        BJT有两种常见类型:NPN 和 PNP。

        顾名思义,NPN就是两个N型材料夹着P型材料,PNP则相反。以不同的材料将BJT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基区、集电区和发射区,以NPN为例,其的物理结构如下所示:

        这三个区域的特点如下:

名称 特点 作用
基区(base) 很薄,掺杂浓度最低 控制
集电区(college) 面积最大,掺杂浓度较高 收集载流子
发射区(emit) 掺杂浓度最高 发射载流子

        NPN和PNP的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如下所示:     

        其中,每个区域引出一个电极,基区引出的电极就叫做基极,以此类推。

        BJT的三个区域会形成两个PN结,集电区与基区之间的称为集电结,发射区与基区之间的称为发射结

        此外,电路符号中的箭头代表PN结导通的方向。

        BJT根据两个PN结的导通状态不同,有不同的工作状态:截止、放大、饱和与倒置

PNP型三极管和NPN型三极管是常见的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它们的工作原理相似但是导通条件有所不同。 ### NPN型三极管的导通条件 对于一个NPN型三极管来说,它的基本工作状态包括截止、放大以及饱和三种情况。当讨论其“导通”时通常是指进入放大区或饱和区: 1. **发射结正偏**:即基极压 \( V_B \) 要比发射极压 \( V_E \) 高出约0.6V到0.7V (硅材料) 或者0.2V左右(锗材料), 这样才能让流从基极流入并控制集流。 2. **集结反偏**:同时需要保证集极相对于发射极为正压,并且 \( V_{CE} > 0.5V \) 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正常地形成较大的集射极间流 \( I_C = βI_B \),其中β代表直流增益系数。 简单概括就是:\( V_{BE}>0.6V \)(典型值) 和 \( V_{CE}>0.5V \). ### PNP型三极管的导通条件 而对于PNP类型的三极管而言, 1. 发射结仍然保持为正向偏置,不过方向相反,也就是说此时应该是发射极相对较高而基极较低一些(大约低0.6V~0.7V),以允许有足够大的基流来开启器件; 2. 对于集结则是要维持在一个较小程度上的逆向偏压下,即集极要比发射极更负,确保 \( |V_{CE}|>0.5V \).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说,在PNP结构里你需要使得: - 基极B的位低于发射极E; - 同时也要满足 \(|V_{BC}|=-(V_B-V_C)<-U_{on}\approx -0.6\text{V} (-0.7)\)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具体的路设计及其工作环境等因素对上述条件的影响。 --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