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马福建. 低轨导航增强GNSS发展综述. 测绘学报,2019,48(9):1073-1087. DOI: 10.11947/j.AGCS.2019.20190176
1. 低轨与中高轨卫星导航关键指标对比
与中高轨卫星相比,低轨卫星具有距离地面近、运行速度快、受到的摄动影响大这3大特点。
1)低轨优势
首先,由于信号传播距离短,自由空间损耗更少,高度780 km的铱星地面接收信号强度比GPS高约30 dB(1000倍),有助于改善信号受遮蔽环境下的定位效果,提升抗干扰、防欺骗性能;有利于高速卫星通信、宽带互联网接入和数据传输;有利于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大气监测信息等。
其次,低轨卫星运行速度快,多普勒频移现象明显,有利于提高测速的精度和基于多普勒观测值的载波相位周跳探测效果,多普勒信息也可用于定位,如Transit;通常低轨卫星在测站上方的可见时长仅10~20 min,相同时间内低轨卫星划过的天空轨迹更长,几何图形变化快,使得定位过程中历元间观测方程的相关性减弱,参数的可估性大大增强,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收敛和固定慢的问题,进而实现快速精密定位;短时间内反射信号不再是静态的,与直达信号更易分离,多路径降相关时间短,对信号相关峰和正交性影响减小,抗多路径效果好。
2)低轨劣势
由于卫星轨道低,单星地面覆盖范围小。高度1100 km的“鸿雁”低轨星座单颗卫星覆盖面积只有BDS GEO卫星的1/10,因此,在截止高度角10°的情况下,经计算至少需要54颗卫星才能保证全球单重以上覆盖,低纬度地区仅可见1颗卫星。若要满足连续四重覆盖的定位要求,则需要近200颗卫星,并且“鸿雁”卫星的天底距58°远大于BDS GEO的9°,为保证覆盖区的信号增益,应采用多波束天线。
接收机信号捕获要求高,增加了接收机的负担,捕获过程中多普勒搜索范围更大,捕获速度降低。低轨卫星精密定轨与预报难度大。低轨所受到的大气阻力、地球非球形引力和广义相对论作用均明显高于中高轨,需要选用更精细的力模型参数和处理策略进行精密定轨才能达到厘米级的定轨精度,预报轨道根数的拟合时长需要20 min甚至更短,拟合参数更多;由于低轨道的空气阻力大,卫星速度会逐渐降低,轨道高度也会降低,需要频繁启动进行轨道维持,但携带的燃料却是有限的,低轨卫星寿命短。
2. 低轨导航增强带来的机遇
与GPS、GLONASS、BDS、Galileo等中高轨导航卫星相比,低轨导航信号将给联合定轨、快速精密定位、空间天气监测、室内定位等方面带来好处。
1)联合定轨
搭载星载GNSS接收机的低轨卫星可以作为“星基监测站”,参与高中低轨卫星联合定轨,能弥补地面站的不足,极大增强GNSS卫星跟踪网的图形强度,使轨道和力模型参数估计得更准确,实现区域监测站条件下的导航卫星精密定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