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当你精心制作的PCBA板子在SMT焊接后,表面却意外地出现了一层颗粒状的金属球,仿佛是金属版的“鸡皮疙瘩”,你会作何感想?这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技术失误,还是另有玄机?
某博主案例分享:
一位博主在论坛上贴出来的几张关于SMT焊接后的照片,说明他们家生产了一批PCBA板子。
但是在SMT回焊后却发现焊点的表面出现了一层颗粒状的金属球,看起来有点像鸡皮疙瘩,用镊子轻轻一刮,颗粒就可以被轻易刮掉,再用镊子推焊点及零件焊脚则推不动,所以,他认为焊点强度应该是OK的。
博主贴出来的3张关于焊点表面出现一层金属球的照片
他进一步说明,说他们家有重新确认过锡膏与炉温都没有问题。而且这款产品他们经常生产,也都使用同一条SMT线体,制程参数也都没有修改过,就只有这一批产品生产有这样的问题。询问有没有大神遇过类似的情形?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子算不良吗?或是大家有什么建议呢?
数名网友开始激烈讨论,先来看看他们的看法!
其实大部分的论谈网友在看过照片后,大多觉得这种有颗粒状现象的焊点就是冷焊的表现,因为锡膏本身就是由一粒粒的小锡粉与助焊剂混合而成的,焊点出现有金属颗粒不是很明显吗?就是锡粉没有完全融化的表现啊!顺便也质疑起了博主说过「有重新确认过锡膏与炉温都没有问题?」是如何确认的。
而比较有经验的网友则明确的点出,这就是「葡萄球现象」,认为应该是助焊剂在进入回焊前就提早挥发所致,要检查温度曲线有无问题,并建议博主上网搜索一下《葡萄球现象》的关键字,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数据。
甚至还有人铁口直断,说这应该就是锡膏的品质出了问题!
后面还有其他网友建议。要将回焊的温度曲线改成RTS,应该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更有一位网友提议,应该要开氮气(N2)来试一下,如果还是发现有一样的现象,应该就是锡膏的问题了。
不过要知道氮气不是万灵丹,氮气只能提供PCB焊店及锡膏在进入回焊炉后的氧化保护,降低SMT的润湿过程中氧气对焊点的作用,如果锡膏在进入回焊炉前就已经氧化,或是助焊剂因为暴露空气中过久而提前挥发,氮气根本就无效。
在经过网友们的轮番洗礼之后,博主最终又跳出来做了补充说明,并澄清一些问题:
1、博主说这种现象只出现在IC零件上,其他零件则没有。
2、博主觉得这样的焊锡应该不是冷焊,就只是焊点的表面有颗粒,把颗粒刮掉就好了,焊点便面看起来还是很光亮的,而且强度也是OK的。
只是从前面的讨论中得知焊垫似乎并未被完全润湿,这样的焊锡强度会好到哪里,个人是存疑的。至于把锡珠颗粒刮掉是一定要的,如果不做处理,这些残留在焊点表面没有完全融化的锡珠,也不知道在那天就会因为震动而从焊点上掉落下来,卡在某些电路上造成短路,成为不定时炸弹。
3、因为有人质疑博主家用的锡膏品质可能有问题,或是锡膏使用不当,造成锡膏中的助焊剂提前挥发,所以博主说他们有将同一罐锡膏拿去另外一条SMT线体生产,并没有发现有相同的问题。所以,苦主也觉得锡膏没有问题。
4、针对网友质疑回焊炉温及锡膏管控的问题,博主解释说炉温他们有量测过的,没有发现问题,而且锡膏的存储也都合乎规定。
所以,当我们深入剖析,那就很大可能是葡萄球现象了!
《葡萄球现象》或称为《葡萄球锡珠现象》,英文为《Graping Solder》,因为严重的时候,不良现象看起来就会像是一串串堆栈在一起的葡萄。
科普时间:
1. 锡膏的秘密:锡膏是由锡粉和助焊剂混合而成,类似于一杯珍珠奶茶,其中珍珠是锡粉,而奶茶则是助焊剂。
2. 葡萄球现象:当助焊剂提前挥发,锡粉未能完全融化聚合,就会形成颗粒状的锡珠,这就是“葡萄球现象”。
3. 发生原因:锡膏中锡粉未被回焊高温融化聚合在一起,或者只融化聚合了一部分的锡粉,剩余那些未被融化聚合的锡粉就成颗粒状的锡珠聚集在焊点的表面。
造成锡膏无法融化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种:
一、锡膏受潮氧化
「锡膏氧化」基本上为葡萄球现象的主要原因,而锡膏氧化又可以分成许多类别,比如说人员操作不慎、锡膏过期或存储不当、锡膏回温/搅拌不良,造成锡膏吸湿受潮,都是可能造成锡膏氧化的原因。
有些钢板在使用溶剂清洁后未完全干燥就上线使用,造成溶剂污染锡膏,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曾经也有案例是SMT产线的气枪有水喷出来的问题,还有过作业员为了加速钢板清洗后干燥,而用嘴巴吹干造成口水沾附在钢网上的,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锡膏吸湿而氧化。
二、锡膏中助焊剂提前挥发
锡膏中的助焊剂(flux)是另一个可能影响锡膏融锡的重要因素,助焊剂的目的除了是用来去除金属的表面氧化物外,它其实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用来包覆住锡粉,保护它免于在焊接前与空气直接接触。
所以,助焊剂如果提前挥发了,就无法达到去除金属表面氧化物的效果,也无法起到保护锡粉免于氧化的目的,所以锡膏拆封后要依照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完,否则助焊剂将会提前挥发让锡膏变干并氧化。
另外,回焊中的预热区(preheat zone)如果过长或温度过高,也会让助焊剂提早地过度挥发,就有机会发生葡萄球锡珠现象。
这也就是为何前面有网友建议博主,可以考虑将回焊的温度曲线改为RTS(ramp-to-spike,斜升式)的原因,因为斜升式的预热区比较短,可惜~并不是所有的PCBA都适合使用RTS曲线的,当板子上的零件尺寸差异较大,也就是吸热的速率差异过大时,就不适合使用RTS,否则就容易造成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三、回焊温度不足
当回焊温度不足以提供锡膏完全融化的条件时,锡膏就有机会出现葡萄球现象。也就是锡膏融化不完全。
整体而言,这个案例的葡萄球锡珠现象其实并不算是太严重,但也不能说不严重,从整体外观看起来,就是大部分的锡粉在经过回焊高温后融合在一起,剩下少数的锡粉则因为某些原因未被融化,所以残留聚集在焊点的表面。
从博主照片上的迹象观察,可以发现其焊垫并未被锡膏完全润湿,而锡膏与焊垫间的润湿角度(θ)又大于90°,所以可以初步判定有不沾锡现象,这通常意味着锡膏或焊垫可能已经氧化、或回焊的温度不足。
加上焊点上观察到葡萄球现象,基本上可以先把焊垫氧化的问题暂时排除,再加上他的补充说明,他们有将同一罐锡膏拿去别的线体作业没有发生问题,所以答案应该就比较偏向是回焊炉温不足所造成,当然也不能排除是锡膏印刷后摆放过久造成助焊剂挥发所导致。
结尾
基本上这类问题,应该都可以在回焊后的目视检查或AOI检查中马上侦测出来,并反馈给前面制程做出相应的处置,将不良品遏止在出现的初期,也可以在真因还未被抹除前就及时发现,避免事后花更大力气查找验证真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