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功率板子的设计中就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前两天绘制的功率板子,因走线线径过细,在上电瞬间一根电线直接烧断。无奈之下,只能采用外部飞线的方式替换烧断的电线,这不仅麻烦,还可能影响整体性能。
回顾之前在公司的经历,我们常用的 PCB 板多为 6 层、8 层和 10 层,组件排列紧密,空间极为紧张。为了布下较粗的线,我们常常绞尽脑汁压缩空间来布线。可有时空间实在有限,受布局限制,只能适当减小走线宽度以完成布线。以往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1 安培电流基本需要 1 毫米宽的导线就能满足。但能简单推断 10 安培电流就需要 10 毫米宽的导线吗?
在 PCB 板空间充足时,或许可以按此比例设计导线宽度。然而在多层 PCB 设计中,当空间有限,问题就来了。多层 PCB 内部走线空间通常十分有限,导线宽度增加会占用更多面积,10 毫米宽的导线可能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在大电流情况下,线路板设计需综合考虑电流负载、导线截面积、散热需求和空间限制等诸多因素,这需要丰富的电子和电气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才能做出最佳设计决策。
线路板设计必备基础知识:
- 铜箔厚度单位与规格:在 PCB 电路板中,铜箔厚度以盎司(OZ)为单位测量。1OZ 厚的铜箔,指在每平方英尺(FT²)面积上均匀铺设 1 盎司重的铜箔,其厚度为 35 微米(μm)或 0.035 毫米(mm)。通常,PCB 电路板的铜箔厚度有 0.5 盎司、1 盎司和 2 盎司三种规格,主要应用于消费类产品和通讯类电子产品。3OZ 的铜箔较为少见,多用于需承受大电流、高电压的电源产品。在常用的多层 PCB 电路板中,表层铜箔厚度多为 1 盎司,内层铜箔厚度通常是 0.5 盎司,具体细节可向 PCB 制作厂家咨询。
PCB 走线宽度计算方法:
- 影响电流承载能力的因素:PCB 板的电流承载能力主要受走线宽度、线厚(铜箔厚度)以及温升高度这三个因素影响。线宽越大,电流承载能力越强。
- IPC - 2221 标准计算方式:PCB 制作的标准 IPC - 2221 规定了计算线宽的方式,通过将一些参数代入公式得出所需线宽。公式中的参数包括:走线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I(单位为安培 A);修正系数 K,内层走线 K = 0.024,表层走线 K = 0.048;最大温升数据 dT(单位是摄氏度℃,常见数值有 10 和 20 );PCB 走线的截面积 A(等于铜的厚度乘以线宽的值,单位为平方密耳 mil²)。但这个计算过程相当复杂,推荐使用网上的计算工具或执行 IPC - 2221 标准规范的软件算法来计算。
借助设计助手计算示例
我们在网上找了几个不同工具计算走线宽度,发现结果基本一致,其中两个工具计算结果完全相同。在给定条件下(载流为 10A,最大温升为 10℃,环境温度为 25℃,铜厚为 1 盎司,走线长度为 10mm),通过这三个工具计算得出的内层 PCB 走线宽度约为 18.71mm,表层 PCB 走线宽度约为 7.19mm。我们自己用 IPC - 2221 公式计算,结果与工具一致。
不过,即便这些工具计算结果相近,在实际线路板设计应用中,还需考虑诸多其他因素,如 PCB 板子材质、绝缘层厚度、PCB 走线间距等。所以,在实际制作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咨询专业的 PCB 生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