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步入玄学的延迟选择实验 与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 大脑的决定先于意识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吗?

逐渐步入玄学的延迟选择实验

带着上面的问题,我们进入了延迟选择实验领域。接下来的实验不再属于双缝实验,但是和双缝实验并没有本质区别,结论也可以推广到双缝实验处。

延迟选择实验在1979年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一场会议上由惠勒提出,其实验思路十分简单,可以用下图说明:

图2:延迟选择实验示意图

图2里面左右分为两个实验:#1和#2。无论是1还是2,两个图里面,S均是单光子光源,Da和Db都是光子探测器,Ma和Mb都是普通的平面镜,而BS(in)或BS(out)则都是半反半透镜。对于半反半透镜,可以这样理解:一束光波通过它之后将会分成能量各为1/2的两束,分别在两个方向(投射和反射)上传播;与之相对应,一个光子经过半反半透镜后则可能在这两个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上传播,出现在两个方向的概率均为1/2。在1号实验里,单个光子经过半反半透镜之后,要么Da接收到光信号要么Db接收到光信号,说明光子要么出现在path a上要么出现在path b上,两个探测器是否接收到光子都是随机的,概率均为1/2。在2号实验里,只有一处和之前的设置不同,那就是在两个光路第二次相交的地方再次设置了一个半反半透镜BS(out),如果我们将光视为波,那么每次经过一个半反半透镜就能将光波分成两束,考虑半反半透镜对光波相位的改变,我们总可以设置使其中一个探测器接收到的两束光相位相反相互抵消而另一个探测器的两束光则相位相同,最终结果就是其中一个总能接收到信号另外一个总是没有信号。实际上的两个实验的结果也确实和推测的一样:在第一个实验里面,我们能够确定光子经过了哪个路径,于是光表现出粒子性,只有一个探测器能够得到信号。在第二个实验里面路径信息是无法得到的,因为无论路径是什么结果都是确定的,即确定的一个探测器接收到光子而另一个则没有。

接下来才进入延迟选择实验的领域:如图2 #2所示,仍然准备两个分光镜,但是在实验一开始只放入第一个分光镜BS(in),当光子通过它之后立刻放入第二个分光镜BS(out),这时会发生什么?大部分认为这个实验违反因果律的说法,按照时间顺序来考虑应该是这样:首先,整个实验等效#1,也就是说光子首先选择了一条路径,之后,再次经过分光镜,这个某个特定路径上的光子仍然各有一半的概率到达Da和Db,也就是说俩探测器应该都有机会观测到光子。

那么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大部分文章里面都提到无论第二个分光镜是否提前放置,干涉都会出现,似乎光子会提前知道我们后面临时加入的分光镜,从而选择以波的形式呈现,走两条路。先有的果(光子走两条路径)再有的因(放入第二片分光镜),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倒置。在另一篇文章里面有人提到干涉的建立需要时间,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实际上讨论的是稳定后的状态,这和大部分说法不一致,我将文章贴在下面,至于究竟是哪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到底验证了什么,为什么说它的实验结果很恐怖?750 赞同 · 129 评论回答​编辑

但是我们换个思路,无论实验结果是什么,这个实验都不能证明因果律被颠覆了。首先我们知道在哥本哈根诠释里面观测导致波函数的坍缩,从而一个波有了特定的位置成为粒子,在那之前,我们讨论一个粒子的路径是什么并没有意义。那么在上面的#1实验里面,坍缩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没错,当其中一个探测器接收到信号的时候坍缩才发生。既然如此,怎么能认为在光子最终到达探测器之前一定位于path a或者path b呢。同样的,在实验2里面,无论一开始有没有放入第二片分光镜,光子均以波的形式同时通过两条路径,之后在第二片分光镜里发生干涉,使得最终只要设计好的那个探测器接收到信号。

Buff叠满的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

时间来到1999年,一篇名为《A 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的论文横空出世,将一系列进程推向巅峰。

论文里面提出了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实验设置如下图所示:

图3: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

光源发出的光子经过双缝之后由BBO晶体分成两个互相纠缠的光子,其中一个光子a被引向探测器D0来完成双缝干涉,另外一个光子b则进入红框所示的装置里面,这部分装置可以自由地选择擦除或保留b的路径信息。同时,由于a和b之间的纠缠状态,b的路径信息的存在与否实际上也决定了a的路径信息的存在与否。

接下来描述红框内的实验装置是如何保留/擦除b的路径信息的,偷个懒,使用参考文章里面的介绍(将a光子称为信号光子而b称为影光子):

而b光子在路径观测仪中又会发生什么呢?首先,它们经过一个 棱镜。棱镜的作用是是光线发生偏折。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红色的”影光子和“蓝色的”影光子的路径完全分开了 [6]。然后它们分别到达两个半透镜,BSa和BSb。半透镜是这样一种光学仪器,它表面镀了一层半透的反射层,可以使入射的光子一半被反射掉,另一半不被反射而直接透过它继续向前进。反射的光线分别到达两个探测仪,D3和D4。而透射的光线继续前行,到达两个反射镜,Ma和Mb,经反射后,在另一个半透镜BSc汇合。汇合后它们分别的反射和透射光线到达另外两个光子探测仪,D1和D2。那么,这个路径探测仪就可以做到探测影光子的路径,也可以擦除影光子的路径信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描述简单,我们在不 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把这个实验稍微改变一下。我们把BSa和BSb换成两个反射镜,当我们把反射镜插入光路时,它100%反射光线,而把它拿出来时,它完全不影响光线。这样一来它和半透镜就有相同的功能。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反射镜插入光路,会发生什么呢?
没错,所有的影光子全部被反射掉,所有的红色影光子会到达D4,而所有的蓝色影光子会到达D3。如下图所示:

图4

这样一来,当我们在D4探测到一个光子的时候,我们立刻知道,它必 然来自红色路径,也就是从 左侧缝隙过来的。我们就知道,它相应的同伴,那个信号光子也是通过了左侧路径。同理,当我们在D3探测到光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个信号光子通过了右侧缝隙。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观测到路径信息了。
而当我们把这两面反射镜拿走,又会发生什么?我们这时候不会再 在D3和D4观测到任何光子,它们全部向前,最终到达了D1和D2。如下图所示:

图5

而此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不论是D1,还是D2,都有一半的光子来自红色路径,而另一半来自蓝色路径。所以,当我们在这两个探测器上看到光子的时候,我们根本无法分辨它们从哪里来。因而,路径信息就被“擦除”掉了。

至于所谓的延迟性,引用的文章里面也有介绍:

理论上,我们可以让 影光子的路径很长,至少会远远长过信号光子的路径。那么,信号光子打在屏幕上,被拍照的时候,影光子还远远没有到达路径观测仪。当信号光子已经打在屏幕上之后,我们再来做一个决定,我们究竟是想要:
1. 观察影光子来自哪一条缝隙、从而确定信号光子的路径的时候呢?
2. 还是想擦除影光子所携带的路径信息?
根据互补原理,第一个决定我们获知了路径信息,将会破坏掉干涉,而第二个决定,我们擦除了路径信息,干涉将会得以保留。但是从直觉上我们觉得,既然此时光子已经打在屏幕上,并且拍了照片,那么我们的决定将不会再对干涉产生影响了,因为它早已经发生了!这样一来,岂不是打破了“互补原理”了吗?还是说,事实正相反,互补原理仍然成立?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就不得不认为,光子具有某种神奇的预知未来的本领,它可以预先知道我们在它到达屏幕之后会做出什么决定,然后按照我们将来的决定,配合我们演了一场戏,以确保我们不能同时知道它的路径信息和干涉条纹;又或者说,我们在未来的一个决定,穿越时空,回来影响了过去拍下的照片?!

实验结果是:互补原理仍旧成立,即使是我们擦除路径信息的决定远远晚于信号光子被拍照之后,仍然如此。于是这一实验所谓对因果律的动摇成功吸引了普罗大众的注意,很多文章甚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图6

但是这个实验结果并不直接体现在干涉条纹的有无,实际上,无论路径信息最后是否被擦除,探测器(也许是屏幕)D0上都不会有干涉条纹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实验结果说明了互补性仍然成立吗?如此,如果路径信息无法获得了,D0上应该看到条纹才对。

非也,我们考虑图6里面的绿圈,即只包含a光子形成干涉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实际上,由于有与a光子纠缠的b光子从这个系统中泄露了出去,无论未来有没有通过b来得到a的路径信息(即实验里面的擦除与否),实际上路径已经被泄露,只要您高兴,完全可以根据b来得到a的路径信息,D0上当然都不会有条纹。

那么这个实验擦除与否的区别是什么呢?实际上,如果路径信息被擦出了,干涉条纹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隐藏起来了。接下来的内容仍旧引用参考:

现在我们选择擦除路径信息,也就是说,所有的影光子都只出现在D1和D2两个探测器之中。我们把所有出现在D1处的影光子统计起来,和这一些影光子想对应的那些信号光子,在屏幕上的分布,正是一个典型的干涉条纹(我们把它称作条纹D1)。而同时,我们把D2处出现的影光子统计一下,和它们对应的那些信号光子,在屏幕上的分布,也是一个干涉条纹(我们把它称作条纹D2)。但是,在条纹D1的暗处,刚刚好是条纹D2的亮处。同理,在条纹D1的亮处,刚刚好是条纹D2的暗处。而条纹D1和条纹D2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就构成了一种条纹和“反条纹”的互补,互相填平了,就看不到任何条纹了!实验结果如下:

图7:红蓝两色分别代表条纹D1和条纹D2

与之相对,如果获得了路径信息,我们就得不到干涉条纹实际意思如下:

而相反,如果我们选择不擦除路径信息,那么所有的影光子都出现在D3和D4两个探测器中。这时,我们再用上面的方法统计,所有D3出现的影光子的对应信号光子,以及所有D4出现的影光子的对应信号光子,都没有条纹:

图8:红蓝两色分别代表探测器D3和D4接收到的影光子对于信号光子在D0上的分布

无论是图7还是图8,在两个分布的加和下,信号光子a的分布不会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个单峰的光斑。

看到这儿您也许有些明白了(也许更糊涂了),整个系统表现出的性质好像是在说:

未来的测量没有任何办法影响我们今天所能获得的数据。但是,未来的测量却能够影响我们对今天发生了什么所做的具体描述

在两个实验结果里面,如果未来没有擦除信息,那么我们将无法得到任何干涉条纹;擦除路径则能把隐藏的条纹找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且不管两种情况背后是否都有隐藏的条纹,只有擦除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才能把干涉条纹给揪出来。如果我们得到了路径信息,干涉条纹就永远地隐藏在单峰分布下了。

综上:在路径擦除之前,我们并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干涉条纹。这个实验没有所谓先出现干涉条纹,而我们再擦除路径信息的情况出现——这也是让很多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议的地方,但是遗憾的是,这不存在。

说到这里关于量子的部分算是结束了,如果对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感兴趣,想要进一步探讨,可以转进本文的第二个参考(链接)。这是网上为数不多真正把实验说清楚的文章,对完成此文帮助很大。

刚开始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受到大部分科普作品的影响,我对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产生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联想,甚至认为如果干涉条纹已经出现之后再探知光子路径能够让互补原理产生矛盾,为此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大脑的决定先于意识否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吗

神经生物学领域,同样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得到的结论也令人震惊,因为它似乎推翻了自由意志的存在性,反映出我们大脑的决策过程是先有果再有因,看起来同样是打破了因果律。实验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完成,下面引用果壳网对这个实验的描述:

在李贝特教授的实验当中,他使用脑成像(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 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  [1],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 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 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这个实验不像前面一大堆物理实验一样复杂难懂,其结论可以用一句话概况:在你意识到自己做什么之前,这个“做什么”的决定已经做出了

在忙着高呼“宿命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的进程是被预先设置好的,诉诸哲学,乃至上升到神学高度之前,我们先冷静一下,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

警告:接下来的部分只是我自己对这个实验结果的思考与分析,并不一定是真实情况。但是如果接受了这里的分析,那么你会发现实验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反之,如果实验结果不是这样反而才让人不可思议。

生命从30亿年前的太古宙一路走来,从一个最简单能复制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开始,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最原始的生命不断进化,吞并了线粒体,也许还有叶绿体;它们聚在一起,组合成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之后不同的细胞开始朝着不同的功能发展,出现了细胞的分化——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最后还有神经系统。简单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取代,神经网络聚集成团,于是有了原始的大脑;在这种生命的原始阶段,神经系统能完成的功能十分简单,无非是让这个生命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饿了会吃疼了会跑罢了,可以说和其他系统相比,并无任何神奇的地方。这时候几根神经元组成的细胞,我跟你说存在意识,恐怕你也不信。

但是生命仍在不断地进化,新的功能不断出现和完善,神经系统也是这样,直到大脑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类出现了。人的大脑十分强大,会逻辑推理,会复杂规划,会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不做一些事情。

但是不要忘了,再复杂的生物也是一个个简单的细胞组成的,各个细胞实际上无法是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它们可能会忙中出错,会消极罢工——并没有一个高于一切的声音在指挥它们该怎么做。

基于这个观点,我们也许能够得到大脑工作的一副图景。

假如你喝了一些水,然后开始坐在电脑边打游戏。一开始,连接你膀胱的神经没有被激活,你的对应脑区不会有任何反应。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尿意开始出现,神经信号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频繁,你对应部分的脑区开始激活,但你打游戏的欲望仍然压倒一切——直到上厕所的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这部分脑区接管了你的身体。于是你的大脑发出信号:起身,去厕所。短暂的一刻过后,你意识到了自己做出了决定

我们的大脑也许就像一个电脑,里面有无数运行中的线程,当前时刻也许身体(cpu)只能被一个脑区(线程)使用,但是不断有新的事情(线程)获得更高的优先级,接管你的身体(cpu)。这些线程之间采取一种类似竞争的策略: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开始,打游戏的优先级是高于上厕所的,随着来自膀胱的信号越来越强烈,上厕所的优先级最终压倒了当前打游戏的优先级,于是大脑让位,接下来身体闻风而动,同时你意识到这个事情。

换个思路来想:我们身体里面数以亿计的细胞,单是大脑的神经元就有150亿个,如果这么多神经元能够受到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的约束,让它们同步工作,那这个意识来自何方呢?如果实验结果不是这样,那才应该是颠覆我们认知的事情。

最后也许你会问,既然大脑做了决定才通知的你,那这看起来根本就不是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也许这种意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比如说将大脑已经做出的决定打回重做,也许正是这种虚幻的自由意志给了我们理智思考的可能

量子力学一系列诡异的实验,和神经生物学里这个看起来颠覆常识的实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人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也许对大自然的理解总是有偏差的,科学许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直观的——当科学和你的直觉产生偏差的时候,选择科学,放弃直觉,更不要把问题上升到神学的高度,故弄玄虚,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吧。

  • 17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