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下水水位动态及流场变化

一、地下水年内动态特征

        从地下水水位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将地下水年内水位动态划分为渗入-径流型、渗入-开采型、渗入-蒸发型、径流型、径流-开采型和径流-蒸发型。地下水年内水位动态类型详见图3-17。

        根据地下水水位年内动态曲线和年内水位变幅综合分析,盆地内地下水年内水位动态曲线可划分为平稳型、单谷型、谷-峰型和双谷型。

(一)渗入-径流型

        渗入-径流型水位动态类型分布于天山北麓的山前地带,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河水渗入影响,高水位期出现在汛期8-9月份,低水位期出现在12月至翌年1-4月份,动态曲线为谷-峰型,水位年变幅0.50-2.78 m。随着降水或地表水入渗,地下水水位有较明显的回升,从而地下水径流加强,径流排泄也随之加强,又使水位差减小,水位逐渐趋于稳定。越靠近河岸,地下水水位峰值与河流丰水期相比滞后期越短。从冲洪积扇上部到下部,由于地层颗粒逐渐变细,其渗透性能由好变差,地下水水位动态表现为:峰值与丰水期相比,滞后期逐渐增加,峰值也逐渐趋于明显(图3-18)。

(二)渗入-开采型

        渗入-开采型水位动态类型分布于奎屯河-乌鲁木齐河-木垒一带的山前地带以及和丰谷地山前地带,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地表水渗入和人工开采地下水的影响。低水位期出现在开采高峰期的8-9月份,高水位期出现在开采低峰期的12月份至翌年4月份,部分地段因春季开采而于3-4月出现次低水位期,动态曲线为单谷型或双谷型,水位年变幅为0.23-6.97 m(图3-19(a)和图3-19(b))。

(三)渗入-蒸发型

        渗入-蒸发型的水位动态影响因素主要是地表水渗入、蒸发和蒸腾。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的玛纳斯河-奎屯河下游地下水浅埋带,在艾比湖西南的大河沿河下游和101团场南部一带也有分布。该区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季节性影响,夏季8-9月份,随着河流丰水期的来临,地表水入渗增加,而此时段为全年气温最高期,蒸发加强,两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地下水位上升幅度不大。春季3-4月,随着春融地表水入渗增加,下游细土平原春灌使得地下水获得新的补给来源,水位抬升,此季节气温较低,蒸发相对较弱,此时为全年高水位期(图3-20)。


(四)径流型


        径流型的水位动态影响因素主要是径流。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北部的玛纳斯河、呼图塔河、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冲洪积平原、盆地东部的卡拉麦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盆地西部的古尔图河-精河东的山前地带以及艾比湖北岸的山前地带。上述地带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垂向补给与排泄,仅接受上游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向下游侧向径流排泄,因而动态类型主要受水文因素影响,高水位期出现在河流丰水期的8-10月份,低水位期出现在河流枯水期的翌年2-5月份,部分地段因开采可在8月份出现低水位期(图3-21(a)和图3-21(b))。

(五)径流-开采型


        径流-开采型的水位动态影响因素主要是径流、人工开采。该区的主要补给源为上游径流,排泄则以人工开采为主。径流-开采型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艾比湖以东的各河流域下游细土平原-沙漠前缘地带,和丰谷地中部也有分布。在上述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开采强度的影响,夏季6-9月份,随着用水高峰的来临,开采量增大,水位降低,之后随着开采量的减少,水位又得以恢复。低水位期出现在6-9月份,高水位期出现在翌年2-3月份。动态曲线类型呈单谷、双谷或多谷型,水位年变幅2-10 m(图3-22)。

(六)径流-蒸发型

        径流-蒸发型的水位动态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该类型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而以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

        径流-蒸发型主要分布于环艾比湖周边的地下水浅埋带、卡拉麦里山山前的地下水浅带、白杨河谷地和和丰谷地的地下水浅埋带、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地下水浅带。上述地带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高水位期出现在气温较低的2-5月份,低水位期出现在气温较高的5-9月份,水位变幅小于1 m。


二、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特征

        根据地下水年均水位的升降速率划分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类型,划分标准见表3-1。

        根据表3-1,将准噶尔盆地内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类型划分为基本稳定型、慢速上升型、中速上升型、慢速下降型、中速下降型和快速下降型6种(图3-23)。


(一)基本稳定型


        基本稳定型主要分布于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和准噶尔盆地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乌伦古河流域。上述地区人工开采量小,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主要受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年水位高低与河流丰枯水期基本一致,呈波动式变化,相邻年份水位变幅不大,多小于1.50 m,多年地下水水位升降速率小于0.1 m/a(图3-24)。


(二)慢速上升型


        慢速上升型主要分布于乌拉乌苏-奎屯市北-环艾比湖的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多年动态受水文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当水文因素影响大于人为因素时,表现为水位上升,当水文因素影响小于人为因素影响时,表现为水位下降(图3-25)。盆地西部的艾比湖水域面积近几年的增大,说明了该区水位持续上升。


(三)中速上升型

        中速上升型分布于乌鲁木齐二工一带,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主要受水文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多年动态持续上升(图3-26)。


(四)漫速下降型

        慢速下降型主要分布于乌鲁木齐环柴窝堡湖、天山北麓各河流中下游细土平原,地下水多年水位动态主要受人工开采的影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图3-27)。


(五)中速下降型


        中速下降型主要分布于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北水源地东北角以及天山北麓各河流下游细土平原,地下水水位多年动态主要受人工开采影响,地下水补给量减小而地下水持续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多年持续下降(图3-28)。

三、流场变化


(一)地下水流场特征

        准噶尔盆地地下水流场主要以湖泊为汇水中心,地下水分别向各自的汇水中心径流;仅额尔齐斯河水系以其河谷为汇水中心最终向境外径流(图3-30)。

        玛纳斯湖水系地下水以玛纳斯湖为最终排泄中心,地下水由山前向玛纳斯湖径流。天山北麓东部、三个泉子一带、和丰谷地等地的地下水水力坡度大于天山北麓中部,至沙漠地带及玛纳斯湖一带,水平径流滞缓,玛纳斯湖一带更是以垂向交替为主,因而水力坡度极小。通过对地下水流场的分析,该水系地下水的排泄中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但这个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艾比湖水系地下水大部分以艾比湖为最终排泄中心,部分向玛纳斯湖汇流。地下水由周边向湖盆径流,精河南部以及奎屯河一带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其水力坡度小;艾比湖流域的其他地段,径流途径短,而导致水力披度变大。

        乌伦古湖水系地下水以乌伦古湖为最终排泄中心。乌伦古河最早经二台峡谷由北向南径流,经三个泉子排泄于玛纳斯湖内,后经构造运动使二台峡谷南部抬升而形成现在的水文格局;受第四系厚度以及基底起伏的影响,地下水径流及水力坡度变化大。

        额尔齐斯河水系地下水为准噶尔盆地内唯一向盆地外排泄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由河流两侧向额尔齐斯河河谷汇集,沿河谷由东向西流出境外,其流场以河谷、山间洼地为单元,形态各异;受第四系厚度以及基底起伏的影响,地下水径流条件差,水力坡度变化复杂。


(二)地下水流场的变异特征

        准噶尔盆地内地下水开发和地下水监测基本集中于南部的玛纳斯湖水系与艾比湖水系,而南部又集中于天山北麓地段。天山北麓地下水流场的变化又集中体现在承压水分布区。由于承压水分布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利用程度在不同的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导致地下水流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次地下水流场及其变异特征的研究范围以天山北麓承压水为主要对象。

        盆地北部的乌伦古河水系和额尔齐斯河水系,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地下水资源利用变化不大,其地下水流场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因此本次对北部地下水流场变异特征不予阐述。


1. 原始状态下的地下水流场


        天然状态下,天山北麓平原区孔隙潜水流场形态的总趋势是从山前向平原区径流,最终汇入河、湖、库,地下水水力坡度由山前的1.5‰~3.0‰变至1.0‰~2.5‰,下游由3.0‰~5.0‰变至3.5‰~6.0‰,动态类型也由径流型转变为径流排泄型。承压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排泄不畅,径流、更新非常缓慢,含水层多者达5~7层,深度几十到几百米,主要接受单一结构潜水侧向径流补给及相邻含水层越流补给。天然状态下,承压水由南向北径流,水力坡度变化平缓。由于深层承压水头远高于浅层承压水头,深层承压水向浅层承压水越流排泄(图3-31)。


2.现状条件下地下水流场


        近50多年来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地表水拦蓄、河网化流域治理、渠道防渗技术提高、地下水开采量增加),造成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经济带单一结构潜水区地下水位一般下降4~10 m(1985~2003年),泉水溢出带下移(2~5 km),泉流量减少,水力坡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1.5‰~3.0‰变至2003年的1.0‰~2.5‰,改变了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流场。承压水区,含水层水头一般下降10~60 m(1980~2003年),水力坡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3.0‰~5.0‰变至2003年的3.5‰~6.5‰,自流水面积减小甚至消失,地下水水平方向上流场发生了大的变化,垂向流动发生逆转。天然条件下深层承压水向浅层地下水越流排泄,目前大部分地段改变为接受上部含水层的向下越流补给,形成多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流系统由区域水流系统向局部水流系统转变。目前地下水在沙漠边缘的105~150团、135~147团、奇台等9处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105~150团漏斗面积2465 km²,漏斗中心水位降达54.25 m;135~147团漏斗面积1043 km²,漏斗中心水位降37.50 m(详见第九章“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中的相关内容)。地下水流系统由区域水流系统向局部水流系统转变,但承压水最终仍汇入玛纳斯湖和艾比湖(图3-3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