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C实验技术详解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是一种用于观察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由Chang-Deng Hu教授于2002年首次报道。该技术通过将荧光蛋白分割并分别与目标蛋白连接,当目标蛋白相互作用时,荧光片段重组产生荧光,从而在Nicotiana benthamiana烟草等植物中进行观察。实验涉及农杆菌转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等步骤,适用于研究蛋白质在生理条件下的定位和相互作用。然而,该技术对温度敏感,信号滞后于实际过程。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NO.1

技术起源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 是由普渡大学Chang-Deng Hu教授在2002年最先报道的一种直观、快速地判断目标蛋白在活细胞中的定位和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填补了在活细胞内观察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空白。

赛思基因(www.scientsgene.com),专注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于开发,致力于打破基因型限制,助力基因编辑育种。

NO.2

BiFC技术原理

在GFP的两个β片层之间的环结构(loop)上有许多特异位点可以插入外源蛋白而不影响GFP的荧光活性,BiFC技术正是利用该荧光蛋白家族的这一特性,将荧光蛋白分割成两个不具有荧光活性的分子片段,再分别与目标蛋白连接。

荧光蛋白被切成两个肽段后,每个肽段不能被激发发射荧光,也不能自发组装成完整的荧光蛋白从而被激发产生荧光,但是当两个片段分别融合于相互作用的两个蛋白时,在相互作用蛋白的辅助下能重新组建成完整的荧光蛋白,从而被激发产生荧光。

在荧光显微镜下,就能直接观察到两目标蛋白是否具有相互作用,并且在最接近活细胞生理状态的条件下观察到其相互作用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弱、所形成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以及细胞信号分子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等,这些信息对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NO.3

实验材料

Nicotiana benthamiana烟草

农杆菌 (已转入带目的基因的载体)

MES (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