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触觉交互进行深入探索,推出了一款创新的自适应智能手套。这款手套融合了先进的智能传感技术和触觉反馈机制,能够精确捕获、复制并转发基于触摸的指令。
为了增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性,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机器学习算法,该算法能够适应不同用户对触觉反馈的个别反应,进而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体验。这一新系统开辟了多种应用可能,包括教授和提升身体技能、增强机器人的远程操控灵敏度,以及在虚拟现实训练中提供更真实的触觉感知。该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以“Adaptive tactile interaction transfer via digitally embroidered smart glov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智能手套如何制作?
据悉,研究团队开发的这款多功能智能手套集成了触觉传感器和振动触觉单元。通过先进的数字机绣技术,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被精确地嵌入到织物中,实现了可定制的空间分辨率和布局。手套采用成本低廉的商业材料,在10分钟内即可快速制成,同时保持了纺织品的柔软性、形状稳定性和适应性。
带有集成触觉传感器 (ii) 和振动触觉 (iii) 的全尺寸纺织手套 (iv) 采用数字设计
振动触觉矩阵提供了高达4cm²的空间分辨率,而触觉传感阵列的空间分辨率则达到了0.25cm²。这款智能手套在耐磨性能上与常规手套相当,并在尺寸、适应性和重量方面具有可比性。数字化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使得智能手套能够根据个别用户或特定任务的需求,进行快速的模块化设计和定制,包括调整触觉传感器或振动触觉单元的密度、布局和尺寸。
制作流程
制作智能手套的绣花设计。绣花设计包括(a) 触觉传感器电极,(b) 磁性线圈,© 全尺寸手套轮廓。每个点代表一个绣花针脚。单位为毫米。
具体来看,智能手套的制作包括:
振动触觉单元的制造
振动触觉单元基于线性谐振执行器的原理,由电磁线圈和可移动的质量组成。具体而言,这一振动触觉单元由两层织物构成:底层绣有漆包铜线圈(32 AWG,绕制5圈),顶层则设有预制的对称圆形狭缝。这些狭缝创造出30°角的对称织物链节,并嵌入永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