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林人民日报生态散文系列【无标题】

杨桂林人民日报生态散文系列
绿染大桦背
大桦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横担乌拉山脊,南眺黄河,北依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因山中长满密密匝匝的白桦树而得名。
惊蛰过后,与几个好友相约,背上行囊,一同踏上大桦背的盘山道。山道弯弯,盘旋而上。行至山腰,路越来越陡峭,山林越来越密,山道两旁峰峦重叠,隔路对峙。环望远山近岭,侧柏、圆柏、杜松、山榆、山柳等混交林交错有序,恰似一轴定格的早春水墨图。这时,山谷那边传来一阵响声雷动的瀑布声,似万马奔腾,细细听来又似珍珠落玉盘。大伙儿一阵欢喜雀跃,终于听到春天的声音了!于是寻声而去。
我们离开盘山路,直奔山泉响动处。行至山峰的拐弯处,迎面而来的是一处悬崖绝壁。响声就是从这里传来的。抬头仰望,一条大瀑布从约60米的绝壁上喷发而下。它时而抛洒万颗珍珠,时而又吐泻出长长的银练,最后坠落在绝壁下的一处深潭。瀑布撞击潭边的岩石,泛起雪白的水花,将四处漂浮的薄冰推到水潭边。只见潭与山石缝间一簇簇迎春花在风中摆动,抖落着枝丫上的残雪。溅起的水珠拂去迎春花枝条上的尘埃,催促着花骨朵绽放。迎春花一点点向远处伸展,将缀满金灿灿花朵的枝条垂落进水潭里。这些迎春花虽然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枝,却足以驱赶初春的严寒。
同行的林草局技术员告诉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根本上改变了大桦背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说起迎春花,他更是如数家珍:在漫山遍野的百花中,迎春花是第一支报春花。当山丹、芍药、马兰、野菊等未开时,它已经露出笑脸;当山丹、芍药、马兰、野菊等盛开时,它依旧向山野送来芬芳;当山丹、芍药、马兰、野菊等凋谢了,它依然灿烂如初。环视周围,迎春花开得那样随意,那样悠然自得,那样美丽。
在迎春花的带领下,满山遍野的小草也被激活了,它们顽强地从残雪覆盖着的落叶下钻出片片淡淡的鹅黄;白桦树的枝条上也绽出一抹新绿。至于野谷中的侧柏、山杨、杜松、桧柏、山杏、蒙桑、蒙椴、稠李、野山楂、落叶松、云杉等稀有树种,也泛出隐隐约约的绿。在山林中蛰伏了一个漫长冬季的雪豹、金雕、蒙古斑羚、猞猁、秃鹫,在布谷的鸣叫声中,开始跃跃欲试地舒展筋骨。这时,在山谷中起起落落的鸟儿沐浴着一片春光,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鸣唱着一曲迎春之歌。
一只在山崖上站立许久的金雕,正默默注视着苏醒的大桦背,侧耳聆听山脚下黄河的流凌声响。起初它听到的是零星的冰碰声,一会儿变成了如乱石崩云的冰块撞击声。这只金雕感知到春天的召唤,两只利爪用力一蹬,腾空而起,盘旋在蓝天白云间,发出一声声尖利的鹰哨,俯瞰着春萌中的乌梁素海,俯瞰着一路踏春的黄河流凌,俯瞰着生机勃发的美丽大地。
相约大桦背的人们在这里寻到了春天的讯息,欣喜地闻着深潭水散发出的春的味道。人们不禁感慨:在冰雪还未完全消融的早春,还有什么比春的讯息更能拨动人的心弦?在大桦背的点点新绿中,人们触摸到大自然的脉动,感受到春天迸发的向上活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3月23日 第 12 版)
到新华林场看绿色传奇
7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内,樟子松、云杉、沙枣、柠条、梭梭、沙柳……涌起阵阵绿波。苦豆子也顶着似蝶形、或白或淡黄的小花,迎风舞动。林场管护员介绍,苦豆子不仅是耐盐碱、耐旱、能固沙的植物,也是土壤优劣的标志。苦豆子开花证明,新华林场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已经退休的贾克明老人是林场第一代治沙造林职工,如今仍常来这里走走看看,闻着苦豆子花的清香,他的心里甜滋滋的。
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当年16岁的贾克明第一次走进这里,心里暗暗想:什么时候能让这大沙窝变成金窝窝?一位老羊倌告诉他:等到苦豆子开花的时候,大沙窝就变成金窝窝了。从那时起,贾克明和同事们一道迎着沙尘暴,脚踩黄沙,在大沙窝深处搭起简易帐篷,过起了吃一口烙饼、吞咽满口黄沙的日子。他们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手上磨出血泡,嘴唇裂开口子。可是,刚挖好的树坑常常一眨眼就被黄沙填满了,好不容易栽下的树苗被风沙一次次拔起……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他们经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
1976年,贾克明走遍北京的各大林场,经过反复筛选,带回80余种耐旱、耐盐碱、耐风沙的优质树苗,最后选择小美旱杨和新疆杨在林场大面积推广。在这里植树,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短缺。于是他们动员老婆娃娃一齐上。终于,小美旱杨和新疆杨成功种植。一棵种于1978年仲夏的新疆杨,如今已有20多米高,需双人合抱。放眼林场,新疆杨固守这片土地,撑起了一片绿荫,杨柴、紫穗槐、杨树、柳树、榆树等长成一道道固守北疆的绿色屏障。
现任场长杜文化是一位皮肤黝黑发亮的蒙古族汉子。2012年,他接过接力棒,带领职工走遍还没有绿化的沙沙峁峁,一茬接着一茬干。
林场金烁种苗有限公司经理贾玉林是贾克明的儿子,从小就和父母在沙窝里滚爬。在试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紫穗槐期间,他和父亲那代人一样,面临困难毫不退却。如今,贾玉林的儿子贾培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在林场工作。
自1978年起,该林场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先后开展了“三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杜文化常向参观者动情讲述:要用心守护这些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
新华林场周边,沿路见绿,环村增绿,瘠地添绿,庄稼喷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新画卷正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站在新华林场林荫大道上,我静心聆听林涛和鸟鸣组成的美妙旋律,呼吸着泥土的气息。一群飞鸟划过林梢,冲向蓝天,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活力。这一刻,我读懂了这个绿色传奇。
故乡的六月兰
6月的鄂尔多斯乌审旗巴音高勒嘎查草原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马兰花绽放着蓝、白、黄、雪青的花瓣,在淡雅清香中,温润地、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美丽的草原。
当你翻过一座座绿得滴水的沙丘远远望去,绿色的大漠深处,由50万亩马兰花汇集成的海洋在黄绿间静静地流淌。走近了,绿茵茵的叶片上的花蕊,将一缕缕蓝幽幽的清香,悄悄地献给这片流淌着红色血液、鼓舞人们与风沙斗了一辈又一辈的浩浩大漠。
故乡的马兰花留给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在“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稚声稚气的童谣声中,它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悄悄地生长。
其实,故乡的“六月兰”就是马兰花的一个品种,它喜欢生长在沙碛间、沙丘的背阴处,不畏风沙掩埋,只要能露出一片窄又长的叶片,就能顽强地从沙海中钻出,捧出一朵朵婀娜多姿的兰花,一直绽放到6月。据说这“六月兰”还与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一个故事有关。1928年6月,也是马兰花盛开的季节,七八个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青年在纳林河畔一间茅棚里组建了鄂尔多斯乌审旗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并立下誓言:“为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从此,由共产党领导的反封建、反压迫、求解放的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如同毛乌素沙漠深处开不败的“六月兰”一样,一茬接着一茬地开,生生不息地践行着奋斗梦想。
如今,90多年过去了。当年组建过乌审旗第一个党小组的那间茅棚早已寻不到踪影。但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浸润过的土地上,一簇簇风姿素雅的“六月兰”,传递着乌审旗奋斗前行的梦想。
看到眼前深藏于绿色毛乌素沙漠腹地清风瘦骨的“六月兰”,还有蓝绿相间覆盖着的大漠,突然想起了这里的几位治沙英雄。在全国治沙劳模谷起祥的家乡乌审旗无定河镇水清湾,听过他的治沙故事。一次,谷起祥在给父亲上坟时偶然发现:洼地里,一枝柳树竟然绽出绿芽。于是,他将这枝柳树栽在父亲的坟前。清明过后,柳树奇迹般地活了。从此,植树治沙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接过他的铁锹把沙漠变成林场;在昔日漫漫的黄沙梁上,绿树荡荡,百鸟鸣唱,柠条花、沙棘花、马兰花竞相绽放。
在无定河镇尔林川村遇见了“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盛万忠。当时的尔林川饱受风沙欺凌,就是眼前这位个子不高、黑瘦黑瘦的农民汉子,抱着“宁让栽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世世代代欺负死”的决心,1984年承包了1.5万亩荒沙,带着全家人携着炒玉米粒和凉水做成的干粮,一头扎进沙海里,一天干14个小时,一干就是30多年。运送树苗与浇树水有几里的路程,最初他人背,驴驮,一捆一捆往里挪,后来干脆用肩扛。谁知栽下的树苗第二天早上全部被大风拔走。倔强的盛万忠不气馁,就这样反反复复再种。终于,一场春雨过后,大风平息了,树苗悄悄地绽出了绿芽,盛万忠一行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如今盛万忠在昔日沙海中种了50多万株杨树、沙柳、杨柴、花棒和柠条。盛万忠不仅征服了不知欺负了多少代人的风沙,还带领尔林川的农民走出了贫困。
对于“治沙女杰”殷玉珍的故事早有耳闻。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前夕,在被绿色海洋拥簇的她家农庄的一栋白色小楼,我与她相约。殷玉珍从林地赶了回来,她在回忆往事时,双眸闪烁着火辣辣的光亮。1985年刚19岁的她嫁到井背塘,婚房是沙海里孤零零的一间地窖,夜半时一阵刺鼻的沙尘味把她呛醒了。沙尘暴翻滚着向地窖扑来。第二天早上沙土封住了地窖门口。当时她下决心治沙,从用家里仅有的一只瘸羊换回600棵树苗治沙植树开始,硬是将黄沙看不到边的井背塘改造成植树60万余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覆盖率近6万余亩的沙漠绿洲。殷玉珍孜孜不倦的治沙精神,不仅感动中国人也感动了无数外国人。一位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您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中国农民!”
殷玉珍治沙30年,如同默默生长在贫瘠荒漠的“六月兰”一样,高扬着中国农民的自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6月26日 第 08 版)

                               绿满百里煤海

一夜夏雨初歇。湿漉漉的黄土高原山林间,几声清脆悦耳的鸟叫,吵醒了沉睡中的黑岱沟、哈尔乌素两大露天煤矿。这两座处于黄河几字弯拐弯处的百里煤海,舒展开绿色身姿。
上世纪末,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提出“用准格尔的绿色煤炭,还世界蓝天白云”的绿色发展理念,并对煤坑进行填土植树恢复生态植被,煤开掘到哪里,填土植树恢复生态植被就到哪里,复垦地逐渐变成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矿山公园。近年来,准能集团累计投入土地复垦资金16.72亿元,复垦绿化总面积达5万亩,矿区植物品种由10多种增至240种以上,硬是将昔日“风起一片黑,满目都是鸡爪沟”的黄土高坡,变得满目皆绿,方圆百里长满了新疆杨、油松、樟子松、山杏、沙棘、紫穗槐等树木。
山林间有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润朗秀气,泛着层层波痕,倒映着山林,芦苇间各种水鸟正自在嬉戏。湖畔,兰花、山楂花、芍药花、八瓣梅等竞相绽放,蝴蝶、蜜蜂、蜻蜓围着花丛飞来飞去地忙碌着。鸟雀儿在绿叶间弹跳雀跃,叽叽喳喳地传递着绿染黑色大地的讯息。
绿意盎然的林间,已退休的集团绿化队职工、造林模范王三保老人正在劳作。只见他蹲在地上,一手扒土,一手执苗,捋直根须,将被野兔、野鸡、獾子、狐狸、猞猁等撞倒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进坑里重新覆土。25年来,王三保工作的重心就是植树、护树、管树。退休后,每天早晨他仍爱到复垦的林地转转,看看亲手植下的树又长高了多少,林间又有多少野生动物安家落户。如今,年轻一代的绿化队员接过重担,用更科学的方法守护着这片山林。队长包全民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憨实的蒙古族汉子不负老一代育林职工的重托,手把手地带领作业班的新手们学习挖坑、植树、浇水,每个细节都力求精准。
远远望去,青青的草坡上2000多只牛儿正在休闲地散步吃草,3000多亩小杂粮正蓬勃地生长着,还有千亩果园、20栋日光温室、1万多亩牧草、散落在草原上的20座观光蒙古包。这些都在默默诉说着百里煤海的昨天和今天。
“如果绕着复垦林海走一回,至少需要一整天。”包全民告诉我们,有时巡查还得在林中过夜。“深夜的林间空气格外清爽,处处弥漫着花草、树木与泥土的气息。细细侧耳倾听,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扑棱展翅的野鸽、野鸡、野雀儿在绿色的海洋里恣意地畅游!”说起在林中过夜时的情景,包全民眉飞色舞。
在绿海中度过的这个清晨让我感到无比欢悦,舍不得离开。此时,矿区渐渐热闹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举目四望,青山绿水,让人不禁期待百里煤海更美好的明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回家过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2月08日06:44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蕴含最深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过年就是回家。回家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不仅是种乡愁,更是耿耿难眠的牵挂,望眼欲穿的期待!
平常亲人们为了各自的生计,像候鸟一样四处漂泊,只有过年才是全家团聚的理由。
今年年关渐近,伸进阳台那一抹枝头上缀满的雪绒花,随着楼下大街小巷摇曳的中国红,飘来影影绰绰年的味道。年味越浓,盼望远方亲人归来的思念之情也就越重。
这时,远在深圳女儿家的4岁小外孙打来电话:“姥爷,想你。妈妈说,今年过年不回老家了。”其实女儿已经来过电话了,她说:“要做好与病毒长期作战的准备,我们响应志愿者们的倡议,今年要在深圳过年。”本来我们约好要回老家与94岁的岳父一起过年的,岳父知道后对我们说:“现在提倡就地过年,为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你们就地过年吧。这里对我照顾得很好。”岳父的话,令我感动。岳父不善言辞,总是将对孙辈们浓浓的爱意挂在慈祥的脸上。
这些天宅在家里有些空寂。一会儿女儿的视频发来了:剪纸红窗花已经贴在明亮的大玻璃窗上;黄灿灿的炸油糕、煮好的手把肉、最爱喝的家乡老酒也邮购回来了,家乡人最爱吃的猪肉粉条烩酸菜也备了不少。从他们灿灿的笑脸上我得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慰藉。
此时又将目光飘向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河套乡村。曾有形容河套乡村年夜饭的民谣:“油尽绵香软又烂,吃了一顿没解馋,春节晚会刚看完,再上咱家的硬四盘。”这顿年夜饭已是河套人心中经久不变的年味了。
往常全家人一起回河套老家陪父母过年已成定俗。这也是常年漂泊在外游子最惬意的时光。当你在村口迎面遇到一张张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热情地问你“回来过年了!”久别的乡音足以让你泪流不止。
在儿时记忆中,年夜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幸福的一天,从外地赶回过年的亲人们会给他们带些从来吃不到的各种糖果,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夜,一起包饺子一起唠叨着。按当地风俗接神的时间还没到,不知谁家已经开始燃炮接财神啦。紧接着爆竹声声四下呼应,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将窗户震得轰轰作响。已经入睡的孩子们一骨碌爬起来,捂着耳朵一拥而上去抢没响过的爆竹。再后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村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进入腊月,村里的人们就开始在县城最繁华的闹市,拎着大包小包年货往自驾车里塞。守岁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内容:看春晚,手机拜年的嬉笑声和祝福声在乡村年夜上空弥漫着。
这些年年近百岁的岳父在离村不远的县城由孙女照顾,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着呢。在回家过年的日子里,他总是默默地希望与儿孙们相聚的时间再长些。
今年过年岳父却主动放弃与儿孙一起的愿望。我们全家在三地过年,这种离别是暂时的,亲人们要平安健康地活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就要来了!

                             黄河流凌踏春来

2021年03月03日 07: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河几字弯三盛公段的凌汛,不同于山西壶口那样来得急。或许是由于亿万年川流不息地出昆仑、穿积石、过黄土高原,真的是有些累了,或许是一时挣不脱大西北群山重重叠叠的挤压,河水总是步履姗姗,似乎有些迟缓、羞涩、犹豫。
  忽如一夜春风来!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河套灌区突然润朗了许多。黄河几字弯三盛公段的凌汛要比其它地方来得更晚些。这一段黄河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在特殊气候的作用下,一河坚冰在咔咔声中崩裂出无数条裂缝。冰层下憋了一个冬季的暗流从裂缝中喷涌而出,汩汩激流汇到一处,瞬间淹没了厚厚冰层,成为一汪汪“河亮子”——聚集在冰层低洼处的小海子。慢慢地,冰河下的激流更加活跃,不停地催动着冰层崩裂。在阵阵脆响中,震撼人心的春季流凌开始了。
  这延绵52公里的河段上,一河流凌如白色的骏马奔腾不息,激流与冰块一路挤挤撞撞,它们一会儿交错前行,一会儿聚在一起释放着排山倒海的能量;一会儿向蓝天抛起千堆雪,一会儿又将巨大的冰块揉碎,催化出朵朵漂浮的冰莲,在春天绽放。壮哉!这别样的美,美得令人窒息。
  千百年来,河套灌区的人们对黄河凌汛有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之心。每到凌汛期或者枯水期,都要祭祀河神。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历了太多河患的河套灌区人民深深懂得,祈求河神是得不到安澜与五谷丰登的。70多年来,当地组织了数次根治河患大会战,并在黄河两岸治理荒漠化,修复生态,昔日令人闻之心悸的黄河流凌,成了一大景观。
  看完黄河流凌景观已是凌晨五点,人们还是不愿散去。大伙儿都屏气静静地等待一幕奇观。终于,这一刻在人们翘首盼望中来临了:只见黎明前的东方,苍茫的夜色被一丝一丝染红,接着红晕慢慢向四周扩散,由暗红转向亮红,继而呈现出金黄色。一轮出水红日将一河流凌映照得色彩斑斓,玲珑剔透。在泛着红色的波光中,一群群白尾海雕、白琵鹭、大灰雁、苍鹭赤麻鸭、白骨鸟也赶来凑热闹。它们时而贴着流凌滑行,时而聚群嬉水飞旋,一同构成一幅生机勃发的黄河流凌闹春图。
  一群漂浮在浮冰之上的水鸭,双脚拍打着永恒的节奏,追逐着一个又一个流淌的水泡欢快地歌唱。堤坝下,渔民已经开始晒网,或是用桐油堵塞船底裂缝。有了河里漫出的冰凌水浸泡,河滩向阳处,已有小草探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阵阵流凌声中,农民们也铆足了劲儿,积极备耕,为开播第一垄小麦做好准备,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河套灌区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秋行黄河几字弯
2021年11月10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行至三盛公水利枢纽,黄河以其一啸腾万里之笔绘制出一幅旷世绝伦的神奇画卷:一个连接蒙、晋、陕等地巨大的几字弯。黄河日夜从我家门前流过,我却未曾领略过它的秋之美。今年霜降前,几声雁鸣中,我从家乡内蒙古巴彦淖尔出发,踏上了沿黄河几字弯行走的旅程。
秋色中的黄河几字弯,处处显示出大美:河水环抱着黄、红、绿相间的沙漠和土地;匍匐在沙漠上的灌木和草依恋着在秋色中行走的黄河水,河水倒映着渐行渐远的盐湖、湿地草原、沙泉、牧场、新农村。黄透了的苇叶飘落到河面上,它们有时浮游,有时漂流,吸引着无数即将南迁的鸟儿嬉戏追逐,给这条貌似平静的河流增添了活力与灵动。
位于黄河几字弯左上端的乌梁素海呈现出另一番美景:瓦蓝瓦蓝的天空下,白花花的芦花似雪洒落到湖面上。每年深秋,近2000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补充能量,停歇1到2个月,在湖面封冻前南迁越冬。落日的余晖洒向湖面,湖水就像橘黄色的绸缎轻轻飘动。玉带海雕、黑鹳、疣鼻天鹅、白琵鹭、豆雁等,相互诉说着或留守或启程。
一座城市因一片湿地而生动、美丽、富有。北方工业重镇包头的南海湿地公园曾是九曲黄河的一段故道。也许人们很难把绿色、灵秀、动感的公园湿地和一个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300毫米的重工业城市联系在一起。当地政府通过治理,让这片湿地成了对生活环境要求严苛、极危鸟类青头潜鸭的生活地,它们与300万包头市民一起呼吸着来自黄河几字弯的清新。今年秋天,南海湿地公园里,成群的赤麻鸭、大天鹅、斑嘴鸭、鹊鸭、苍鹭、金翅雀等,忙着在苇荡中筑巢越冬,它们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居民。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马栅村处在黄河北岸,与山西省河曲县隔河相望。这个普通的小村庄,让我感受到黄河几字湾不一样的生态魅力。时值深秋,沙棘果挂满枝头,颗颗晶莹剔透,微红透黄。砒砂岩坡地上,沙棘根系牢牢抓住松散的砒砂粒,不让它们四处流失。山腰间,大红枣、海红果红的似火,黄的如金。
黄河几字弯行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向南回环而下。正是托克托县人在黄河湿地采摘最后一批红辣椒的时节,这里的红辣椒别名“灯笼红”。成片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如珍珠、似玛瑙,在一河流水中燃烧。农家小院里,地上晾晒的、墙上挂的,全是红辣椒。它们映红了农民们的致富路。
沿着黄河几字弯在秋色中行走,一草一木皆是景,一山一水皆是情。
乌梁素海边看赛马
2020-03-18 08: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宅在家中,翻阅旧照片,一组蒙古马踏春的照片,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春天。
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额尔登布拉格草原迎来了踏春节。草滩上,春草刚从覆盖的残雪中挤出一抹鹅黄,似乎已能听见它在地下生长的声音。
初春的乌梁素海没有想象中那样清澈透明,晨曦中薄雾霞光掩映下的涟涟波光,有节奏地颤动着。这时,一阵清风将陈腐芦苇中泛绿的馨香和淡淡的鱼腥味送给踏春的人们。
赛马是踏春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也是这一带蒙古民族的古老习俗。每年大雁回归乌梁素海、绿染草原的时候,人们总会赶着马群在广袤的草原上施展身手。骑手们早早地为各自心爱的坐骑梳洗打扮,并配以华丽的鞍鞯与银质的马镫,为一年一度的迎春赛马大会做准备。这里的蒙古马品种优良,是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的优良马种。这些马身躯粗壮,胸阔头宽,肌腱发达,四肢结实有力。
这天早上,沉寂了一晚上的乌梁素海在各种水鸟的嘈杂声中醒来。临岸的绿草滩上,藏青色的、红色的、浅黄色的马群在牧人的吆喝声中踏踏踏地涌出,它们浑身油亮,体态匀称。
马群在牧人巴特尔大叔的驱赶下,时而如同潮水忽东忽西,时而又像一股洪流呼啸奔腾,在湿漉漉的浅草滩上发出轰鸣,马鬃也跟着上下飘动。这时,一匹藏青色的小马驹突然高昂起头,向着苍穹“咴咴咴”地嘶鸣几声,整个马群顷刻骚动起来,有的扬蹄前刨后踢,有的前蹄腾空,后腿直立,展示着力量与美。巴特尔大叔一声嘹亮的唿哨,草原顿时平静下来,所有的马儿都等待着主人的调遣。
一场惊心动魄的赛马即将开始,参赛的马儿做着赛前准备。有的俯首啃地,微微喷出鼻息,有的轻轻颤动臀尾后蹄,步态婀娜地来回踱步,还有的仰头嘶鸣,脖子一缩一张地积蓄着力量。这时,巴特尔大叔的唿哨再次响起,在一片轰轰的马蹄声中,马群飓风般地从乌梁素海临岸的草地上卷过……
马蹄声中,一些在土洞里蛰伏了一个冬季的小动物们也开始探头张望了,那些刚刚飞抵乌梁素海的鸟儿,在水面滑行一段后,振翅欲飞。原野上,抵御了一个冬季风霜冰雪的柠条上,淡淡的小黄花悄然绽放。老牧人手中的马头琴拉响了,时而如同万马奔腾,时而又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有力,时而又如行云流水。那一刻,马蹄有节奏地敲击着大地,乌梁素海的水鸟鸣唱着动听的歌谣,这些声响和马头琴声组合成气势磅礴的迎春交响乐。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看着这些奔马的照片,我顿觉精神一振,似乎回到了那个春天的草原,让我振奋的不仅有春天的暖阳,还有蒙古马善拼搏、能吃苦、一往无前的精神。
品读二黄河之美
杨桂林
2022年09月1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秋风吹过,空气中夹杂着各种谷物的清香,又到了二黄河最美的季节。
  二黄河是黄河“几”字弯拐弯处一条与黄河并行的人造河。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动员近3万民工,靠着一根根扁担、一只只箩筐、一把把铁锹、一辆辆手推车,耗时3年,硬是在贯穿全灌区230公里的黄土地上,开挖出一条人造河。二黄河的疏通,让河套人民结束了水患中的流离失所,也让“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成为历史。
  这条生命之河通过总干渠实现了可控调节和全灌区全域覆盖,经由灌区10.36万条、7级灌排渠(沟)道的接力输送,向灌区输送46亿立方米黄河水,向乌梁素海补水36.4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由过去的547万亩扩展到1100多万亩。资料显示,2021年,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突破544.1万亩、产量达5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85元,同比增长10.2%,较2012年增长52.96%。
  二黄河之美在于它的生态底色,淡绿、浓绿、墨绿,层次分明的绿沿着二黄河大堤向前延伸。刘永和是一名灌区的水利专家,退休后他总爱穿行在二黄河层次分明的百里绿色长廊里。近10年来,总干渠管理局开启保卫二黄河的绿色行动,建成了全长180公里的高标准生态绿化带,累计种植各类树木2000多万株。河道生态环境改善,50多种水生物种、200多种植物物种、150多种动物物种在这里安家落户。
  二黄河之美还在于它清澈的水质。“河清海晏”是黄河沿岸人民的千年梦想。这些年,黄河生态治理初见成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黄河之水不再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河套灌区致力于“让二黄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启动“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大举措。群鸟云集,鱼翔浅底的景象在这里成为现实。
  初秋,二黄河沿岸一派色彩斑斓的景致。灯笼般的红辣椒、颗粒饱满的枸杞果、笑弯了腰的玉米棒子、金盘似的葵花、垂下头的高粱穗,还有成群的鸿雁、白鹭、鸥鹭、野鸭等,它们兴奋地拍打着双翅,鸣唱着一曲秋之歌。绿色长廊里的画眉、百灵鸟似乎听懂了二黄河水的语言,叽叽喳喳地同唱一首歌:“我的家乡有条二黄河,流淌的故事比浪花多。它每天从我家门前流过,流过,滋润着丰饶田畴,掀起绿色的波,荡起一首首幸福的歌,幸福的歌……”
亲近乌梁素海
2023-06-15 17:45人民日报海外版
乌梁素海是镶嵌在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一颗璀璨明珠,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它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中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世界环境日刚过,我约上几个环保志愿者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品读乌梁素海的初夏之美。
离湖岸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已感受到凉爽的风从摇曳的芦苇尖上漫过来,轻盈地荡起一波又一波纯净的绿意。
我曾游览过许多山河湖泊,唯有乌梁素海让我感到亲切与震撼。不仅因为它与乌兰布和沙漠、黄河、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阴山山脉、乌拉特草原、河套平原等一起,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更因为我生长在这里,对它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还亲眼见证了它一点点变好的艰辛历程。
过去,乌梁素海曾多次出现大面积黄藻,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持续了近5个月。水质也越来越差,最严重时周边村民常在湖面上看到死鸟、死鱼,村民们关着门窗都能闻到湖水散发的阵阵臭味。2019年,巴彦淖尔市启动乌梁素海湖区生态天眼智慧监管项目,对相关区域进行高空大场景视频监控,并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乌梁素海流域水体水质情况。
乌梁素海的生态一天天好起来。据巴彦淖尔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乌梁素海湖区整体水质已由2010年的地表水劣Ⅴ类,达到现在地表水Ⅴ类,局部水域已达Ⅳ类。建立了灌区节水、黄河汛期补水、应急生态补水相统筹的多元化生态补水机制,加强乌梁素海水资源优化调度,分时分量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保障乌梁素海生态需水量。
站在水边远眺,此刻的乌梁素海波光粼粼,朝霞与百鸟齐飞,这一湖阔水清的景象带给我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多的是振奋。在湖边漫步,我似乎能听到它生态脉搏跳动的有力节奏。
早晨的乌梁素海宁静柔美,阳光下,青山、绿草、碧波、水鸟浑然一体,宛如一幅清丽的水彩画。听着同行的环保志愿者讲述当地治理山水林湖草沙的动人故事,我心中升腾起深深的敬意。
这时,成片的芦苇荡渐渐苏醒。阳光在芦苇荡的缝隙间跳跃,轻柔荡漾的水波唤起湖区一天的活力。白琵鹭、疣鼻天鹅、灰雁、白眼潜鸭、大白鹭、草鹭、苍鹭、夜鹭、赤麻鸭、翘鼻麻鸭、鸬鹚……鸟儿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它们在碧波、芦苇间起落、歌唱,舞姿优美、啼鸣婉转,绘就了一幅动人的晨景图。
乌梁素海一片生机与活力。我们在湖区一路走,一路看。
湖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绿意盎然。近年来,湖区通过土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科学灌溉,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土壤肥力,取得显著效果。大佘太酒厂负责人吴海计划在湿地周边种植万亩红高粱,促进现代农业、酿酒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吕少宫是湖区一名退休教师,在他的记忆中,昔日的湖水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不得已举家搬迁。如今,水清了,鸟儿飞回来了。几年前,他重返故地,利用湿地温润的气候种植绿色蔬菜、培育菌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将来还打算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罗跃忠是一名摄影师,十几年来,他一直关注着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的变迁,拍摄了近10万张各类鸟的照片。他和湿地的所有护鸟人一样,将湿地260多种鸟类视为珍宝,悉心呵护。
一次例行巡逻,罗跃忠通过高倍望远镜意外发现,滩涂上,一只疣鼻天鹅耷拉着翅膀。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只受伤的天鹅。罗跃忠立刻联系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前来救治。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这只疣鼻天鹅很快康复。罗跃忠心中欢喜,并将这只疣鼻天鹅取名为“跃跃”。每年,“跃跃”和同伴一起从乌梁素海起飞,经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到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栖息越冬,然后再回到乌梁素海生育、换羽。在“跃跃”离开乌梁素海疣鼻天鹅繁育基地的日子里,罗跃忠始终牵挂着它。
在过去的3000多个日子里,罗跃忠目睹了天鹅种群从10年前的60多巢发展到现在的近500巢,每巢雏鸟的成活率也由2只提升到6只,有时可达10只左右。每当看到这群神态各异、叫声婉转清丽的湖中精灵,罗跃忠都觉得自己护鸟、观鸟、拍鸟的日子充满了甜蜜与幸福。
游览途中,我们遇见一名“渔二代”。他正静静地注视着阔大的乌梁素海水面,忆起这里曾是沙丘、荒滩、盐碱滩,眼前,水面上百鸟翔集、芦苇苍翠,水中群鱼畅游。他笑呵呵地介绍:“这些年,我家经营起渔家乐,来观光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在这里喝的是生态水,吃的是生态粮,挣的是生态钱。我真正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含义。”说完,他轻轻哼唱起乌拉特民歌《鸿雁》。
在他悠扬的歌声中,我们与乌梁素海道别。阳光灿烂,洒向湖面,成群的鸟儿自顾自地漫步、觅食、嬉戏。我们彼此约定,待到盛夏时节,再来乌梁素海看不一样的生态画卷。
来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桂林
高粱田里的仰望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白露过后,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是我的家乡河套地区佘太川上红高粱成熟的季节。这些天一场又一场淅淅沥沥的雨丝,不经意地勾勒出漫川遍洼湿漉漉的红高粱。据说这里种植红高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为这里处于黄河故道微生物密集丰富的神秘地带,水质甘甜,土壤结构疏松,是酿造清香型高粱酒的核心区域之一。所以,这里有十里高粱红、十里酒飘香的古老传说。这些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绕不开的乡愁!
这个美丽的传说是我童年时,听村里一个老酒匠爷爷说的。老酒匠爷爷祖辈都是开缸房的。他那间土屋里堆满坛坛罐罐,冒出缕缕酒香,老瓷碗里盛满红红的高粱面条、面鱼、面卷、大煎饼,这些把我幼小的心灵占据了。老爷爷在大山深处一个叫野马沟的山坳里,曾种过一片高粱。在他精心呵护下,惊蛰过后又几经春雨滋润,在这块处女地上长出油绿绿的高粱苗。又过了一些日子这些细细的高粱苗在拔节声中一夜间竟然蹿得老高。高粱穗子垂下如礼花绽放,这时花粉也开始飘飘洒洒。即将成熟的穗上缀满了剔透晶莹浅绿珍珠,并开始由淡粉变浅红。过些日子在金风的轻抚下一夜间腾起灿烂的醉红。后来老酒匠爷爷去世了,家乡的红高粱也远去了。
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在自家的承包田里也种了十几亩红高粱。从旗里赶回家乡正赶上红高粱成熟的季节。在秋阳下高粱叶子变得瘦而干瘪,在萧瑟清冽的秋风中脆脆地如歌如泣地鸣叫着;耳边仿佛又听到老酒匠爷爷讲不完的红高粱故事。我躺在高粱地里,仰望着秋高气爽的天空。天空蓝得如大海般深邃辽远。一群叫不上名儿的鸟雀,哗啦啦地落在高粱穗头。它们颤巍巍地在穗头上跃动着,啁啾着,张望着。偶尔有几只鸟雀儿似乎嗅到了高粱米的清香,试图低头用小嘴叼啄深红色的米粒。它们有时候聚在一起,有时追逐戏弄,闪亮着如豆的小眼不停地叽叽喳喳地交流着。过了一会儿它们也许玩够了,哗啦啦地飞向蓝色的秋空。接着将目光投向一行行壮壮的黄中泛绿的高粱秆,它们鹰爪似的根须深扎在黄土地上,它们的颈部卓然高耸,支撑着圆鼓鼓透红的高粱穗摇曳出耀烨的美丽。高粱虽然无语,但从父亲灿灿的笑容中,让我看到了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激活了农民种田发家致富的积极性,让家乡更加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壮实起来。
2020年的初秋,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并没有被前所未有的疫情压倒,在当地一家酒厂与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种植红高粱的面积一下扩大到1万亩。红高粱成熟的季节,我如同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走进高粱地,一阵秋风拂来,万亩红高粱瞬间动荡起来,将我淹没在一片红色的大海之中。在高粱叶子相互沙沙地撞击声中,仰望着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逐浪滚滚的红色波涛;大口呼吸着红高粱粒的清冽纯香与泥土的味道。我知道,土地的味道由它鹰爪似的根系与细长叶输送到高粱颈部的垂穗中。土地与农民的汗水、梦想予以高粱养分,让它焕发出勃勃生机。
佘太人对红高粱有情,红高粱予以佘太人回报:年初酒厂就与种植高粱户签订了高于市场价的收购合同,安排100多农民到酒厂打工,也开辟了农家乐红高粱旅游项目。同时,用家乡的红高粱酿成的纯酒,滴滴清香珍贵。漫川遍野的红高粱让家乡的人们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