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器

工业机器人—国产运动控制领域的“突破机会”
2023-05-14 00:25:02作者:小思妹谈科技

内容太多没有时间看?

导读:图源@直播中国文|MIR睿实业01 中国自动化市场的巨变多年来,制造业厂商不断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采购各类自动化机械设备,极大地刺激了需求适用于各类自动化元件。 然而,回溯十多年前,国内自动化的生态发展还未完成。 自动化市场大盘基本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米尔锐实业

01 中国自动化市场的巨变

多年来,制造企业不断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采购各类自动化机械设备,极大地拉动了各类自动化零部件的需求。

然而,回溯十多年前,国内自动化的生态发展还未完成。 自动化市场基本被安川、松下、西门子等厂商占据。 汇川、英威腾等本土品牌虽然在逆变器市场经历了与日系、德系品牌的一轮较量并成功突围,但慢慢向自动化核心的运控领域探索,发现水里面太深了。

这是因为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较早,主流设备运控系统渗透率已超过80%。 即使在低端市场,本土品牌也很难在降维降价方面介入。

另一方面,运控系统的下游是范围广泛的通用工业机床、机器人、纺织机械、造纸设备、焊接设备……以及从这些设备延伸出来的无数细分电路。 因此,尽管国内厂商在企业规模、变频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下游通用产业的大潮面前,这些优势都被淹没了。

面对没电没电的尴尬局面,国内自动化厂商该怎么办?

只能在下游某个市场伺机而动,实现单点爆破,再延伸到其他行业,最终在广袤的大将军府上与外资企业竞争故宫之巅。工业领域。

到目前为止,这个策略在伺服市场上非常成功:

第一步,2013年前后,国内自动化厂商在伺服领域迎来了第一个产业机遇。 拥有自主研发技术的本土伺服品牌首先开发紧凑型、中小型伺服产品系列,然后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以保持在设备制造商中的竞争力,降低伺服产品的制造成本。

第二步,更多新兴设备在中国市场迎来爆发,对伺服产品的需求自然增加。 再加上当时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使得国内大部分自动化厂商都以扎实的研发和技术升级产品。 为主要行业提供真正差异化的产品,从而获得自身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缩小与国外品牌的差距。

终于,当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中国时,以汇川技术为首的国内自动化企业对内积极变革,对外从危机中寻找机遇。 突破,借机国产化替代伺服产品。

02 难驾驭,难上天?

2021年,当汇川交流伺服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伺服市场第一的时候,自动化领域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汇川、埃斯顿等伺服品牌纷纷收购和投资机器人企业,逐渐开始推出工业机器人产品,并以此榨取自动化技术运动控制器的高阶果实。因为一旦掌握了运动控制器,自然会对需要向上兼容的伺服产品拥有一定的专属权利,真正从源头上打开市场。

然而,在运动控制器领域,国内自动化厂商能否复制伺服产品的成功?

其实总结伺服的成功之路,国内厂商的做法非常有针对性,首先将低价位的差异化产品推向市场,让低端设备领域率先被攻克。 继而在一些中高端设备市场站稳脚跟,比如原本“不管什么”的激光设备,富士如鱼得水,却被富士发起的多轮价格战打败汇川科技等本土企业,其市场份额也被瓜分。 目的是慢慢爬上上层控制系统,实现向完全高端的进化。

但面对技术复杂度更高、市场渗透难度更大的运动控制器领域,国产厂商将面临比伺服领域更多的挑战。

首先是运动控制器产品的复杂性。 运动控制器可分为PLC、专用控制器和基于PC的运动控制器。 PC-based运动控制器也分为三个细分领域(IPC+运动控制卡、嵌入式运动控制器和IPC+软PLC),向上连接各种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向下连接驱动程序控制运行各种设备。 其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显示出相对于其他自动化产品的复杂性。

二是市场结构。 目前,国际运动控制器平台基本为外资厂商所垄断。 以Beckhoff和Codesys为首的基于PC的运动控制平台,已经占领了光伏、风电、船舶等多个成熟行业。 目前国内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的运动控制平台; 许多国内领先的运动控制公司基于国外运动控制平台生产产品。

总之,运动控制领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赛道。 即便是起步较早的外资品牌,也根本没有捷径可言,仍需不断做精,以应对变化。 然而,对于后发制人的国产品牌来说,要想迎头赶上,只能走伺服器的崛起之路:避免在广阔的下游市场随意扩张,锚定一个市场,从技术上摸索。发展方向,实现突破,再向广阔的通用赛道拆分。

03 国产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器的黄金之地

环顾各个(自动化下游)一般工业行业,工业机器人多年来在运控领域并不多见。 他们有绝对的体量,持续的高增长率,绝对可以跑出大机会。 最后一个这样的市场是数控机床。

从技术角度看:工业机器人本身可以应用于汽车、船舶、包装机械等广泛领域的各种过程,可以作为工业标准产品存在。 此外,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控制器向下集成驱动器和电机,向上集成视觉、AI、PLC等模块,构建基于PC的一体化运控平台。

从市场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 据米尔锐工业数据统计,2012-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万多台增长到近30万台,十年增长近15%。 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6%。

不仅如此,经过十余年的深耕,下游产业和应用场景不断得到发展。 除了汽车和电子行业,机器人在锂电池、光伏、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一般工业市场的渗透率也有明显提升。 未来,随着机器人产品性能和程序智能化的提升,行业用户培育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虽然国产机器人在综合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但国产机器人长期深耕下游产业,不断的产品迭代使得与外资的差距迅速缩小:2018年,国产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的量产标志着国内机器人企业在通用行业的突破; 2020年,国产机器人将在3C、新能源领域批量出货,这预示着近几年一些热门的新兴行业也开始认可国产机器人!

04从个体经营到开放统一

与伺服不同,机器人领域运动控制产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时期,工业机器人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200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仅为6万台,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基本处于“野蛮时代”。

这一时期,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是汽车行业和3C电子行业的火爆。 丰田、通用、奔驰等主要汽车制造商支撑了国内产业的支柱; 日本电子制造商甚至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电子帝国。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汽车厂培育了四大家族,日本3C产业培育了EPSON(爱普生)、YAMAHA(雅马哈)等机器人企业。 但由于当时销量不高,没有供应商愿意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开发控制器。

因此,大家各自独立,采用封闭的垂直模式:自己开发控制系统,借助非开放的通信协议限制其他核心部件,导致各种控制器的编程语言不兼容,并且存在流程文档没办法通用,因此各机器人本体提供商只为特定的大客户提供深度服务,甚至自己承担集成业务。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产品并不通用,特定产品的维修只能由特定的厂家来完成,而维修也是当时各个厂家的重要利润来源,所以才有了曾经几款电机的维修价格和新车身的价格不相上下。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封闭式垂直机器人的产业结构是下游产业少、客户少的历史时期的行业趋势。

第二个时期是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并诞生了最完整的工业产业。 这些行业中,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并存,大小企业鳞次栉比,工艺节点众多。 加之中国市场本身无论是地域还是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都相当广阔,本地化渠道和一体化服务逐渐成为各家厂商思考的重点。

中国复杂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需求远比海外主要汽车制造商和3C客户广泛。 中国工业机器人近十年的销售增速和未来几年的市场空间也远大于国外机器人。

如此广泛和大量的诉求,将管控体系从分散推向了统一,“车同轨,书同文”,而不是各奔东西。 这种推动和转向发生在机床、PLC、激光等行业进入多行业应用的爆发期。

一方面,更统一的控制器可以大大降低BOM成本和研发摊销,打造高性价比产品。 另一方面,大中小型开发者可以基于统一的controller进行二次开发,持续沉淀流程,而不是在多个controller之间切换,重复开发。

而且,在市场上具有充分竞争力,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统一控制器,极易使用,降低了广大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培养了使用习惯。

因此,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后,机器人控制器领域逐渐演变成两个派系*。

一组由专业的第三方控制器制造商组成。 这些厂商专注于控制器产品的研发,不在本体上,与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等产品进行合作。 他们使用开放统一的通信协议,为一般工业车身制造商提供开箱即用的Turnkey控制系统。

为了应对复杂的下游细分行业,这些第三方控制器厂商的产品都嵌入了业内最完善的流程库,简单易学的操作设计,打造高性价比的产品。 ,提供深度二次开发接口,培养客户使用控制器的能力。

另一派专注于自主研发的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 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和车身,必须比全行业专业的第三方产品更好或有差异化,才有机会。 这类企业会承担较高的研发成本,一般会深度绑定几个终端大客户,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和资本垫付能力。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中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是以上两条路径长期竞争与合作的结果,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这两条路都可以通向成功的企业。 前者包括Beckhoff、贝加莱、Codesys、博初电子,后者包括Inovance、Eston、大族激光。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无法逃脱这条演化路径:一是企业通过垂直整合进行自研,建立自己的垂直整合体系; 设备厂商联手与垂直自研厂商竞争,最终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05 头部聚集效应显着

从行业来看,目前的运动控制器市场,无论是开放式协同控制器厂商,还是封闭式自研控制器本体厂商,都集中在头部。

*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有KEBA、贝加莱、台达、研华宝源、信代、国高、卡诺普、纳博特、英威腾、斯达科、华盛等十余家第三方开放协作机器人控制器厂商中控、东控、恒强等; 并且到2022年,第三方控制人CR3(市场份额前三名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大于90%,以及CR1(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的市场份额) 约为 40%; 预计到2025年,CR1将大于80%,呈现赢者通吃的局面。

2022年第三方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市场结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