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总监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么 to HR/管理者

我觉得是不行的。

从产品岗位从初级到高级,越初级,越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标准化的知识/技能来“打底”,目的是提升下限。而到了总监级别,默认已经知道了基础方法论、领域知识(不知道的也应该有自学能力),这时候的提升就是追求突破上限。

那么,学习成长的方式也会更加看重实践。做中学(On Job Training)的比例大大增加,插一句,培训(指狭义的上课)似乎有点像AI大模型“Pre-Training”的感觉。

但,通过实践学习的成本太高了,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个产品总监拿真实产品来练手的“破坏力”有多大。

那怎么办?我觉得有两种看起来像培训的模式,既可以低成本,又可以有效提升产品总监的能力。

一种是高手分享,分享区别于培训(课程),内容是和分享者强相关的,讲亲手做过的事情以及提炼的认知,也可以有更多的针对性互动,是启发式的。另一种是工作坊,带着课题,在教练引导下边做边学,接下来介绍一下。

4e70b605675c4fe86421ccabb09d7a1c.jpeg

在我们提供的轻咨询服务中,有一种典型的交付形态是工作坊。

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培训么?最多增加了一些分组互动什么的。

在我看来,从最简单的培训/分享到最复杂的工作坊,中间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每次具体实施在什么位置不好说,但通过对两端的对比,相信可以让大家有些理解。

先从简单的说起。

1,对学员的水平要求,工作坊大于培训,要有前置知识技能的储备。因为在工作坊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占比典型值在20-30%,大半的时间都是讨论,如果学员太初级,会影响最终产出的质量。

2,老师的身份,培训更偏单向输出,工作坊是双向互动,老师的角色更像引导者、教练、启发者、催化剂、助产士、主持人……学员有“数据”(领域知识等),老师有“算法”(流程设计,环境搭建,方法论等),数据和算法要通力合作才会有好的产出。

3,广义老师的数量,工作坊更多,在实施现场或“第二现场”,我们会根据需要设置观察团、场外专家、用户代表等参与到合适的讨论环节中。比如,在产品概念筛选的环节去找公司内部的关键利益相关方确认,在原型环节去和用户代表互动。

4,实施的目的,工作坊一定是带着一些真实的产品创新课题,贯穿始终。即,学员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像培训那样)来学习知识技能的,也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

5,这个课题,按照我们的经验越真实越好,可以是实施前老板们出的“命题作文”,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现场学员讨论迸发出“探索方向”。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命题作文更符合公司战略需要,而现场自下而上提出的题目常常给公司带来惊喜。

6,对场地,工作坊也有一点额外的要求,就是需要大量的可以展示讨论内容的墙面空间,我们希望所有的讨论环节+背景信息,都可以随时被看到,不断启发参与者。这其实是一种3D全景的思维可视化。

7,我们也尝试过公开课式的工作坊,即学员招募和课题招募分开,换句话说,有些公司抛出课题,通过工作坊里非员工的学员作为外脑,试图获得启发。这个,也有点像命题的“产品马拉松”。

8,工作坊的玩法还可以更多样,比如现场对特定课题做“红蓝军”对抗,或者针对同一个课题,多团队“赛马”,甚至可以衍生为内部的“产品创新周”等活动。

9,从HR视角看,这种工作坊,还有很多和“人”有关的潜在目的,比如考察高潜员工、潜在招聘、团建(共识的打磨)、内部教练培养……我们曾经实施过的工作坊中,有出题的企业招募了参与学员,也有企业把深度用户招作员工的案例。

10,于是,用户生态复杂度上看,工作坊远大于培训,实施现场其实是一个互动的场域,各种角色充分发挥作用,以期良好结果的产出。我们作为把控者,核心工作就是找到合适的参与者、搭建良好的(物理)环境、设计合理的流程、引导靠谱的讨论氛围,等等。

11,培训和工作坊的内核也有很大差异。培训更多是设计内容,工作坊更多是设计流程。培训内容可以提前设计,现场按设计好的讲,工作坊的流程虽然可以提前设计,但定制程度更高,毕竟课题不同,会使得每次要用的方法论、参与者、讨论方式不同。

12,工作坊过程中最刺激的,是剧本可以不按照设计的演。所以设计的流程是一种有分支的、需要随机应变的流程。有时候甚至发现做好的PPT用不上了,和参与者直接沟通效率更高,你把工作坊看作真实的“产品探索/规划会议”,也就理解了。举个例子,也许开场之前我们根据课题设计了“用户旅程”的讨论,但走着走着发现产品的用户生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就可能要引入一些利益相关方分析的环节。

13,这导致了工作坊对顾问的要求更高,顾问手里需要有一个丰富的工具箱,以便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拿出合适的工具来应对。同时,在小环节灵活的情况下,能保证大目标的相对确定。

14,这也导致了,工作坊的前置工作很重要,一般典型的时间周期是一两个月,远远超过培训。课题确认、流程对齐都要做,不断的发散收敛,虽然现场还是会变动。告知客户,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也是一种预期管理。

15,工作坊的最后,总是会安排一个汇报+任务认领,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需要来“验收成果”。对于工作坊来说,“有下文”,即讨论的产品继续推进了,是最大的成功。后续的跟进,就是特定产品的陪跑。

16,关于工作坊的价值,我们希望和培训的“学到了,挺好的”不同,而是偏发散的“看到原来没有的洞察”,或者偏收敛的“尽早结束错误的投入”。工作坊现场结束之后,一定要产生to do list。

PS:以下也是写给HR/管理者的几篇文章,供参考

五步走,全面提升组织产品能力 to 管理者/HR/企业家

聊聊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培养方式 to HR/培训经理

用户生态案例分析:以一场培训为例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4本书的作者,前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1页。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1页。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1页。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1页。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是先进信息技术与物理电网结合的产物。智能电网包括超高压/特高压输电技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高低压变配电技术和用户侧配电与能源管理系统。为了对实际的智能电网小区和模拟教学的智能设备进行管理,设计了本系统。系统采用J2EE架构进行开发,基于目前主流的J2EE开源框架技术。项目设计为一个智能电网用户侧综合管理平台,提高用户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智能电网用户侧主要包括智能电器、智能电表、智能楼宇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等,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方便地纪录和管理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需要为每个设备配置电子标签,存储设备的基本信息,比如购买日期、单价及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获取这些信息,从而方便快捷准确地完成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 本系统主要包括用电信息采集模块和家庭能效管理模块。系统重点关注用电需求侧管理,同时考虑将来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的实施,为实现"消峰填谷",最终实现节能减排。 一、系统的主要功能 项目设计为一个智能电网用户侧综合管理平台,提高用户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系统通过智能电表,智能插座及智能电器收集家庭的用电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信息,对一些电器进行自动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2页。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2页。控制,比如根据湿度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自动打开和关闭加湿器;根据将来可能实行的错峰电价,为用户设计合理经济的用电模式等。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和互联网获取各个智能电器的用电信息,并分析用户的用电模式是否合理,给出合理建议,同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网络控制各个智能设备。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包括: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2页。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2页。 (1)信息感知技术,通过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采集室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输入智能终端和计算机,计算机可以实时监控这些信息,从而可以判断房间是否发生火灾等不安全情况。 (2)电能采集,通过无线通讯或宽带载波通信的方式收集各种智能电器的用电信息,并通过网站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布出来,供用户查询,能够分析用户的用电习惯,给出合理化建议。 (3)家用电器智能控制,根据无线传感器收集的室内温、湿度信息和各种电器用电信息,对智能电器进行自动控制,比如当湿度达到一定阈值后自动启动或关闭加湿器;对普通电器通过智能插座进行控制。根据家用电器的不同耗电特性及分时电价等信息,为家用电器设定合理的用电模式。 (4)基于RFID设备使用记录管理,为每个设备配置电子标签,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及使用情况记录,通过读写器获取并写入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中。 (5)计算机与各种硬件设备之间的接口程序编写,获取和控制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3页。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3页。各种硬件设备,需要了解各种接口的规范和使用说明,进而完成对这种硬件的控制。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3页。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全文共7页,当前为第3页。 (6)智能终端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手机查看传感器的感知信息和家用电器的用电信息,以图形或表格等形式为用户生成报表,并可以对各种家用电器进行控制,设备管理系统的客户端,智能终端可以手机或平板电脑。 (7)网站综合管理平台,与功能(6)相似,是智能终端控制的网络版。 二、投资回报分析 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设备监测、控制和管理系统系统的投资效益主要在于节能减排,提高现有电力资源的利用率,消峰填谷。 每个家庭前期投入2000元到3000元,每年收益为300元,通过分时电价及合理化建议,则10年可以收回成本,对用电量大的用户可以由更高的收益率评价投资效益的动态分析法。 净现值法是将项目在考察期内各年发生的收入和支出折算为项目期初的值的代数和。 计算公式: NPV=-K+(B1-C1)/(1+i)+(B2-C2)/(1+i)+…+(Bn- Cn)/(1+i)n + L/(1+i) 通过净现值可以直接比较整个项目期内全部的成本与效益,而且它是以贴现为基础的,考虑了时间因素,从而克服了投资回收期及投资报酬率这两种方法在评价投资醒目效益方面的缺陷。如果某个项目智能电网用户侧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iamsujie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2 ¥4 ¥6 ¥10 ¥20
输入1-500的整数
余额支付 (余额:-- )
扫码支付
扫码支付:¥2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C币套餐、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