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梁宁老师的《真需求》,很快读完了,感觉和之前很多产品领域的书都不一样,之前的书都是“理工男”写的,总是想着把产品、创新、商业……这档子事儿给结构化,但这本书有很多“文艺”气质,确实,复杂的事情本身就是多元的。
讲几点书里内容的扩展。
第一,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这是《真需求》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式,看到的时候,一下子就想到了营销管理里面讲的供应品可以创造三个领域的价值:功能、心理、货币。不知是巧合,还是由此启发。
直接拍图吧。
《营销管理》里的功能价值,包含了产品经理们PRD里的很多非功能需求,比如性能、可靠性、耐用性、兼容性……所以,在沟通的时候,彼此对一下定义很重要。
货币价值的话呢,还有一些成本的考量,比如狭义的金钱相关的“切换成本”,这又可以关联到俞军老师的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有兴趣的还可以搜搜“顾客让渡价值 (CDV) = 顾客总价值 (TCV) - 顾客总成本 (TCC)”的概念。
这里的总价值,到底应该用“用户价值”还是“产品价值”,也许只是文字游戏,大家心里要清楚这里指的是“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而心理价值这块,又可以关联“自我”的概念,细分为真实自我概念(actual self-concept),理想自我概念(ideal self-concept)和社会自我概念(other's self-concept),满足三者的价值,也常常被说成分别对应着——当前实用的价值、情感/情绪价值、社交价值。
扩展:2B产品,除了功能价值,还有(如2C产品的)社交价值、情绪价值么?有,但……
第二,贝克哈德-哈里斯改变公式
Beckhard-Harris Change Equation
C = D × V × F > R
书里提到的这个公式,很像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都是描述行为改变的,直接点开图片看ChatGPT给出的对比吧。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模型合并一下,总结出行为改变的几个考虑因素,这个有兴趣可以自己做。
第三,用户画像与用户人设
这是个很有趣的对比,前者与后者,分别适应短缺时代和丰饶时代,适合刚需产品和弹性需求产品,前者是“没有想要有”,后者是“有了还想要”。
在用户细分的方法里,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洞察。通常会把细分维度分为客观与主观,前者是用户是谁在哪里,后者是用户怎么想怎么做。
举例子。
客观维度有人口统计学(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地理区域(国家、高低线城市、气候,以及相应带来的民族种族、宗教、语言……)。
主观维度有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个性……)、行为(活跃不活跃、使用习惯……)。
通常,新市场、新产品、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客观维度细分是很有效且省事的,但到了成熟市场,用户对产品已经有自己的理解,所谓“各花入各眼”,且竞争激烈之后,各类供给充足,市场也有能力依赖各种主观维度来细分,以“精准服务”。
同样,我们可以让ChatGPT来帮我们对比一下。
当然,如果你不想给“武器库”里增加“用户人设”的新概念(我有时候也会这么懒),你依然可以把用户人设讲到的,偏主观、偏言行动机价值观等等内容在“用户画像”里多多强调,获得一个更完整更精准的用户理解。
第四,关于应然和实然
第十五章的标题是《应然于实然》,一开始我没看懂,后来看了书里解释才明白——
应然,就是在我们⼤脑⾥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实然,就是事情实际上是怎样的。
那我就知道“强者从应然到实然,弱者从实然到应然”的路径是什么意思了。
造成我困惑的主要是“文字”这玩意的模糊性,我脑中已经有实然和应然这两个词的意思了,概念来自于科学哲学里的解释:
实然(descriptive):指的是事实,描述事物的状态,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实证研究等方式得出并验证的。
应然(normative):指的是规范,涉及道德、价值、应该如何做的问题,通常不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的,而是基于某种价值体系或规范来判断。
比如,在伦理学中,我们会讨论“应然”的行为,比如“每个人应该诚实守信”,而科学则会处理“实然”的事实,比如“大多数人并不是每次都诚实”。
在科学哲学的语境下,从实然到应然,也是关注点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是产品实证主义到产品阐释主义的转变,有兴趣的可以看这篇。
这篇内容一头一尾,两处词语“多意”,可想而知,人与人的沟通是有多难啊,以此结尾,有趣有趣。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