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炬丰科技-半导体工艺》
文章:硅片湿法清洗技术
编号:JFHL-21-1063
作者:炬丰科技
引言
以DRAM及CPU为代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硅半导体器件,近年来成为个人电脑热潮的导火索,预计今后器件的需求也会扩大。 那么,该硅半导体器件的基板材料几乎都是通过直拉法(CZ)法培育的单晶硅。 通过对单晶硅锭进行切割、研磨、蚀刻、镜面抛光以及湿法清洗工序,制作出厚度为700-800μm的镜面晶圆。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微细化及高性能化,晶圆表面的高品质化被进一步要求。晶圆表面质量有粒子、金属杂质、有机物、微粗糙度及自然氧化膜。在本文中,在CZ法硅镜面晶圆的加工中,关注表面的粒子及各种污染,对除去这些粒子的湿法清洗工序的概要及相关技术进行了叙述。
硅片清洗技术
我们已知清洗对镜面抛光后的晶圆表面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微细化及高性能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洗的重要性,近十年来,研究也开始盛行起来。目前的镜面抛光晶圆的清洗大部分采用RCA法或其改良法。RCA法的基础是NH、OH/H202/H、O(称为SC-1清洗)以及HCI/H、O、/H、0(称为SC-2清洗),分别具有去除颗粒和金属污染的效果。 在实际的清洗技术中,根据用途组合这些,有效地去除粒子、金属杂质以及有机物。 下面就粒子、金属杂质以及干燥技术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由于256MDRAM以后的世代采用了0.25μm的设计规则,因此在这些器件中使用的φ300mm晶片上,预计尺寸0.1μm级的粒子会对器件特性产生影响。下面,将对通过清洗除去粒子的机理、以及晶圆表面粒子的测量原理及问题点进行叙述。一般来说,在去除硅晶圆表面的粒子时,碱性的清洗比酸性的清洗更有利。对去除粒子有效的SC―1清洗是同时发生NH40H对硅的蚀刻和H202对硅的氧化的反应体系。据推测,去除颗粒的主要原因是NH40H的蚀刻。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基于溶液中的晶圆及粒子的zeta电位的粒子附着模型。在SC―1清洗中,NH40H蒸发显著,从除去粒子的观点来看,药液的使用时间受到限制。因此,为了在线监测药液中的浓度,使浓度恒定化,还提出了定量添加NH40H和H202的系统。在RCA清洗中,利用物理现象的超声波并用,有空化作

本文介绍了硅片湿法清洗技术在半导体工艺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DRAM和CPU制造中的应用。主要讨论了RCA清洗法及其改良方法,包括SC-1和SC-2清洗过程,以及如何有效去除粒子、金属杂质和有机物。清洗技术的进步对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细化和高性能化至关重要,同时提到了干燥技术和最新清洗技术的研发趋势。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1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