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仿真中的关于延时问题(物理特性角度)

目录

一 物理特性角度理解延时

1.1 传输延迟模式

1.2 惯性延迟模式

1.3 总结 

二 延时分类

2.1 分布式延迟(Distributed Delays)

2.2 模块路径延迟(Module Path Delays)

2.3 互联线延迟(Interconnect Delays)

三 延迟的仿真实例

【示例1】

【示例2】

四 归纳总结


大家都知道,后仿真讲究仿真时序。那么,在网表阶段,一直在接触后仿中的延时问题。今天总结一下。 

一 物理特性角度理解延时

在仿真中,会遇到延迟问题,我们一般将延迟,从物理特性角度去划分为:传输延迟和惯性延迟。请注意,这里个人理解,分类不是很容易懂。在实际仿真过程中,我们或者将仿真设置为 传输延迟模式,或者将仿真设置为惯性延迟模。而不是仿真过程中,两种延迟模式同时存在。是不是很绕?继续往下看。。。

1.1 传输延迟模式

传输延迟一般描述为输入信号变化到对应输出信号变化经过的时间,不会对输入信号进行滤除处理。它允许所有的脉冲宽度,都传播出去。比如下图,当然前提是:仿真中使能了传输延时模式。假如它是一个buff,3 unit 时刻点~6 unit 时刻点的脉冲宽度,小于 buff delay 7 unit. 但是其依旧可以传输通过。

1.2 惯性延迟模式

惯性延迟考虑了电路中存在大量的分布电容,信号在电路中传输存在对电容充放电效应,当输入较小宽度的脉冲将会被滤除,即不允许所有宽度小于指定延迟的脉冲通过电路单元,那么能够让对应输出有变化的最小脉冲宽度即为惯性延迟,是所有的电子器件均存在的一种延迟特性,因此为了使器件对输入信号的变化产生响应,信号变化后要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在仿真过程中,该延迟用于模拟元件延迟。

原语、门单元、开关单元、连续赋值等中的延迟在仿真时,默认均为惯性延迟。

如下图所示,输入较小脉冲宽度的信号3 unit 时刻点 被滤除,而 6 unit 时刻点的宽脉冲,通过了(前提是没有使能传输模式):

  • 13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那么菜

你的鼓励和批评是我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