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测序(纳米孔测序)有望全面代替边合成边测序吗?

第四代测序(纳米孔测序)有望全面代替边合成边测序吗?

考量一种测序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参数:通量,读长,准确度,单位成本。而单位成本一般可以简单认为和通量成反比,所以简单点就直接考虑前三个因素就行了。

其中读长准确度都是越长越准确越好,但通量就要看情况了,Sanger测序之所以还在用,一方面是其读长较NGS长,准确度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通量低,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这使得Sanger测序在某些应用上有其特有的优势,试想某个研究项目中我只想知道某个300bp的外显子的序列,难道还非得用NGS去测吗?当然如果有一天NGS发展到测完整个exome的成本、时间、准确度都比Sanger测一个外显子还有优势的时候,估计Sanger测序也就没人用了。

纳米孔测序也同理,包括PacBio的单分子测序(还有Helicos,不过貌似破产了),这些单分子测序目前最大的优势是读长很长(Helicos除外,难怪破产orz),但通病是通量低、准确度低(注意这几个平台的测序错误与NGS的不太一样,其测序错误都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通过循环多测几次来矫正,所以准确度低从根本上来说是通量低)。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单分子测序的通量能够跟上NGS,那全面取代NGS是早晚的事;如果不行,那只会在某些需要通量不高的应用中逐渐取代NGS,而对于诸如肿瘤这种需要极高通量的somatic测序项目要取代NGS则不太可能(除非通量跟上去)。

 

先等技术可靠了再说吧。听说纳米孔的错误率暂时还无法直视。

纳米孔无法象PacBio那样通过循环来解决错误率,所以错误率目前还是纳米孔的死穴

 

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更倾向于被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理论很美好,现实还需努力。
纳米孔测序相对SBS的主要的优势:
首先速度快,最快24小时完成样品建库到测序数据收集,碱基读取速度即酶自身的合成速度。
其次单read读长超长,读长可超过10K,方便数据组装。
然后文库构建简单,无需PCR,避免了建库过程中可能引入的错误,得到的是最原始的DNA序列信息。
然而,目前这些优势实现的还不太顺利。
现在二代测序技术相对成熟,巨头公司还在不断升级自家的测序平台,推出性价比更高功能更强的仪器,三代测序公司也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理论描述的种种优势继续研发。

如果三代测序技术真的实现了它描述的这些优势(医疗检测急需啊),完全替代二代测序是肯定的。

 

短期内,干的活不一样,互相不能替代。

1. Nanopore Sequencing测得长,但是错误率也高。错误率高可以慢慢降低,但是有一个问题是短时间内解 决不了的,就是建库的时候,如果建库长度长,那么定量就会有很大bias。所以,所谓4代测序,现在定性 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定量还差一些。

2.二代测序定量一般很准,当然也有很多bias,但是有一套成熟的流程支撑。

长期来看, 如果建库,测序,分析整个水平都提升上来,价格再降下去的话,二代市场会挤压很多。但可能都是5到10 年以后的事情了。

开个脑洞, 最理想的状态下,是1个活体细胞,扔到Nanopore里面,里面所有的DNA,RNA,蛋白质全部定量,全 部测序出来。

 

作者:S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91456/answer/621844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

Nat Biotech 发表的纳米孔测序完成人类基因组组装的新成果有哪些突破?该技术还有哪些优化空间?​www.zhihu.com图标

#########

实验室有几个纳米孔,也做了很多测试,确实相对于二代的仪器来说,测序结果很糟糕,往往不能作为标准性的数据。

优点在于测序速度很快,而且可以做实时的分析,一边测序一边分析结果就可以处理出来。但准确度无法和二代相比,误差很大。

不过牛津一直在更新芯片和技术,准确度的问题也一直在变好。我比较相信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更新最近进展

首先,纳米孔的测序精度已经有大幅提高,从大概80%提高到98%左右,虽然和二代相比还是有差距,但是可以通过后续的分析进行改进,现在已有很多算法通过对比read之间的差异,对read进行矫正,提高测序精度,可以达到99.5%,现在广泛的做法,就是结合二代和纳米孔技术,整体提高测序能力

其次,纳米孔长read相较illumia的短read来说,其作用大很多,可以用来检测基因组的重复区域,以及肿瘤基因组的复杂重组问题,而且对于基因组拼接也有很大帮助

另外,现在纳米孔可以用于RNA测序,能够直接测序出完整的转录本,这是二代无法比拟的

最后,MinION太便携了,口袋里一放,就带走了,非洲埃博拉肆虐的时候,伯明翰的Nick Loman直接带着它去非洲测序分析,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

 

下个月10号PacBio来我们学校做报告兼演示,可能还有上机,回来了向大家报告。

由于我自己不是做基因 组的,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12/10/2014

听完报告回来了。这个是这次报告的链接PacBio Workshop, December 10, 2014

第一位是PacBio的科学家,他们的技术称做Single Molecular in Real Time(SMRT),几个要点

1.不需要PCR,直接测序单个DNA分子

2.读长很长,在10kb级别甚至更高

3.Contig的数量大幅下降(可以到只有一个),小型基因组可以做到封闭(这个有什么术语吗?)。

4.测序速度快,1-4小时

第二位是南边MayoClinic的科学家,现在明大的样品是送到那里去测

1.他提高了价格,大概是$342/Cell,这里的Cell就是SMRT Cell,相当于illumina的lane.

2.明大的样品要Fedex过去。

3.机器好大。。。

第三位是明大Super Computere Institute(MSI)的。主要介绍了MSI提供的分析工具,基本上半自动 了。这部分这周五有上机,回来我再补充。

不知道谁提到了一点,虽然illumina的读长短,但准确度略高于SMRT。所以也有人讲SMRT和illumina测 序结合起来组装基因组。

之后的几位都是明大的教授了,大家基本上都是说SMRT在自己研究领域的作用。超长的读长可以显著降低 基因组组装时的不确定性,应该是未来的方向。但目前SMRT的通量还不高,一个Cell只能够组装微生物的 基因组,但是PacBio也在实验新的试剂,可以提高通量。

大致就是这样了哈。过两天MSI会把PPT贴出来,大家想看我就传上来哈。 回到问题上,我觉的目前PacBio已经可以替代小型基因组的测序了,至少可以配合illumina一起使用。但 是像我这样做amplicon测序的,还是illumina MiSeq更合适

 

  • Contig的数量大幅下降(可以到只有一个),小型基因组可以做到封闭。”我猜这里的封闭应该指的是成环吧……细菌基因组多半是环状的,所以可以用组装好的序列和整个基因组比,然后看能比上,就可以切掉重复部分,成环。是这意思吧

    ​赞​回复​踩​举报

  • ErinCheung

    ErinCheung回复Lethe Bai10-17

    是的,一个完整的环,one chromosome,one contig

 

 


未来三代测序不会完全取代二代测序。
即使是现在的二代测序也没有完全取代一代测序,对于<100kb的片段,我们依然使用Sanger法的一代测序方案。
二代高通量测序和三代单分子测序的区别可以用“吃米饭”和“吃面条”来形容。
二代高通量技术像吃米饭,一粒粒的很短,但是同时能吃很多粒;三代测序技术原理有点象在吃面条,抓住一头一吸,从头读到尾,一次只能吃一根。(实际肯定不只一根,但比二代要少)
有些研究比如基因组测序就是越长越好,对于读长的要求高于对通量的要求,肯定是“吃面条”的三代更合适。而有些研究则更适合吃米饭,比如免疫组库的测序就需要对几十万个T细胞或B细胞受体进行检测,这种情况肯定是“吃米饭”的现有二代测序更好。
所有究竟使用哪种测序技术需要依需求而定。
二代示意图

三代示意图

其实以前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测序方式原理介于二代和三代之间,不打断长序列,而是利用探针进行分段同时测序,既满足高通量也满足长度长的需求

当年隔壁实验室做的就是这个课题的,他们是通过TEM的电子束打穿一个薄膜而制作相应的器件。平时聊天时也讨论过这个技术的可能性,好像加州有几个startup也在试图做这个。
目前的瓶颈好像在于如何准确的控制一条DNA链稳定通过这个纳米孔,并且能够得到可分辨的准确信号。但是不仅理论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同届的一个同学目前还没有毕业…),并且在纳米量级的器件工艺整体还在发展中。我的理解就是,能把DNA链牵着穿过那个小孔的“镊子”现在还造不了那么小,现在用来观察每个碱基对的“放大镜”还看不了那么清楚。这好像也是整个纳米科技行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Sanger法作为标准,磷酸法胜在大通量、平台化,纳米孔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制样困难,但他是单分子分析,而且无损、无需扩增,可以做逆向遗传学,体积也可以减小,甚至有希望便携化(现在的概念产品体积就已经可以做到揣着走了)。

相比之下,其实耗样少不算四代测序的核心优势,现在基于Sanger法的微型微量测序技术也有,比如UCSD做过一个在聚酯塑料片上的,Sanger半自动测序,很巧妙也很小。

 

这两年我们组倒是为单分子实时测序做了一点点贡献(测了10来个细菌,1个真菌),感觉吧,拿来做重测序肯定是没必要的,de novo效果还不错。成本再降点,市场应该比现在大,但应该不会全面霸占市场,针对不同的项目,对数据的要求,成本的控制均是不一样的。只是多一个选择吧。

 

是极大可能的,现在还受限于硅制作工艺决定了通量。就等上游产业驱动,未来两年吧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angchuang2017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