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同样的文章,csdn 审核比微信敏感,哪有什么政治偏向,就是审核不通过,只好改个名字。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苏联是怎么掉队的?
原创 寰球大百科
想必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很多人都玩过,这也是我们 80、90 后记忆最深刻的一款游戏。这款游戏的发明者,是苏联一位名叫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的工程师,他是利用上班摸鱼的时间做出来的。由于具有较强的可玩性, 1984 年这款游戏问世后,很快就传到了海外。恰在这时,日本任天堂公司即将发布自己的第一代便携掌机 Game Boy,非常希望拿到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于是任天堂公司便派代表前往莫斯科谈判,希望购买该游戏的版权。
▲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
根据当时苏联的法律,帕基特诺夫开发出的游戏属于集体财产,个人无法通过售卖游戏来盈利。因而苏方与任天堂谈判的代表便不是帕基特诺夫,而是苏联安全局和商贸部的几名高级官员。在洽谈中,苏联官员们向任天堂代表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价格好商量,条件则是任天堂要转让游戏机的制造技术,让苏联人民也能玩上俄罗斯方块。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但任天堂代表却果断地拒绝了。
因为当时正逢美日芯片大战,两国关系略显尴尬。而在此之前,美国早已经打过招呼了,大致意思就是说,现在在已经到了冷 战的决胜阶段,凡是还想挣美刀的,一律不许向苏联出口技术,即便是民用领域的技术也不行。1987 年,东芝公司不信邪,以 35 亿美元的价格将 4 台民用数控机床卖给了苏联。结果美国里根政府知道后,抓住东芝事件不放,先罚了东芝一笔巨款,接着又警告日本政府,若是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迫于压力,日本通产省只得在事后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日企在与苏联合作时必须万分谨慎,不能再让老美抓住小辫子。所以,尽管苏联愿意以白菜价格出售游戏版权,但向来以唯利是图著称的任天堂还是不敢占这个便宜。而在这场交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80 年代的苏联可以用生产香肠的速度制造各类导弹,但在半导体领域却落魄到了连游戏机都造不好的地步。
比如苏联生产的 “大海战” 街机,由于技术问题,机台没有屏幕,玩家只能透过类似潜望镜一样的装置才能看到游戏画面。而众所周知,苏联是有名的数学强国,苏联也几乎与美国同时间发展半导体产业,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苏联会在这一领域被对手甩开如此大的差距?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问题出在了苏联自己身上。
▲苏联大海战街机
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都使用了大量飞机轰炸对方的军事目标。经过实战后大家发现,要想打下飞机,就必须精确计算并绘制出射击图表,经查表确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高射炮射出去的炮弹正中飞行目标。但是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都要做几千次的四则运算才能得出来,而十几个人用手摇机械计算机得算上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份图表。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科学家便试图研究通用计算机来提高运算效率。
1946 年 2 月 14 日,经过无数科学家努力,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 ENIAC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埃尼阿克这玩意虽然也叫计算机,但比起现在的 PC,它有个 “小小” 的缺点,那就是大到丧心病狂。长度达到 30 米,宽 6 米,高 2.4 米,占地面积约 170 平方米。总共用到了 17468 根电子管、7200 根水晶二极管、1500 个中转、7 万个电阻器、1 万个电容器、1500 个继电器和 6000 多个开关,重达 30 英吨。
▲ENIAC
据说当时只要埃尼阿克开机,半个费城的电力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耗电量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如此,由于用到了大量电子管,埃尼阿克运行时还经常烧电子管,负责维护的工程人员整天啥也不干,净忙着更换电子管了。虽然第一代通用计算机在现如今看来是如此的奇葩,但在当年它却是划时代的产品。埃尼阿克的出现可以让以前需要花上半小时的计算,压缩到短短的 30 秒钟。也正是因为超高效率,所以美国政府才愿意拨款研发这个秘密武器。
▲ENIAC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冷 战时期的西方国家在苏联面前毫无秘密可言,所以没过多久,苏联就得知消息,并成功研发了欧洲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MESM。相比美国的埃尼阿克,MESM 的算力稍弱,只有前者的六成左右。但因为只用到了 6000 个电子管,MESM 不容易出故障,效率反而更高。最初的电子计算机都是用的电子管技术,不过电子管容易坏,美国当时的一些科学家便开始研究晶体管技术。1947 年 12 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晶体管。
▲MESM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运算速度更快、发热量小、功耗低、成本低、体积小等优势。既然晶体管更先进,苏联自然也不会熟视无睹。1950 年,苏联也成功研发出了晶体管。后来的几年时间里,美苏在半导体领域开始你追我赶。1955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 TRADIC,随后苏联也在 1959 年推出了自家的晶体管计算机 M4。自 1960 年代初,虽然美国一直是领跑者,但苏联始终没有被甩下,在晶体管计算机领域与美国基本是同等水准。
▲TRADIC
然而,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演变过程中,苏联却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线。由于历史原因,苏联从建国伊始就没有太平过,不是在热战就是在冷 战,这种生存压力使得苏联人有着深深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总觉得核战争迟早要爆发,造出的武器首先就要扛得住核电磁脉冲。而电子管因为结构简单,比晶体管更皮实,所以在 60 年代,苏联和美国便在集成电路方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晶体管
苏联放弃晶体管,集中精力搞电子管小型化,但埋头搞了几年后,苏联工程师发现电子管这玩意儿它就是造不小。就在苏联人押宝电子管的时候,美国那头一开始其实也是同样的心态。美国政府和军方同样认为晶体管在核爆产生的电子脉冲面前几乎是毫无招架之力,主张要电子管不要晶体管。但美国与苏联有一点不一样,苏联的半导体行业完全由政府主导研发,始终是以国家力量推动的。苏联政府和军方只关心工程师搞出的产品能不能用于战争,不考虑能不能赚钱,能不能下放到民用市场。
▲电子管
而美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则是以市场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