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东北地区干旱与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关系


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气候变化与不同地区大气环流系统的关系联系紧密但复杂(Mao et al.,201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尽管东北地区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但并未出现明显干旱缓解趋势.原因是该地区气温升高带来的蒸散发增加与降水的增多相互抵消,这说明在东北地区除降水量变化外,温度变化也是引起或加剧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异常气候时空分布格局与大尺度气候因子具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学者从异常或极端气候的角度分析大气环流与旱涝的关系,证实大气环流事件往往会带来气候异常,进而造成旱涝灾害(宗海锋等,2010;张礼平等,2012;Wang et al.,2013;李芬等,2015;Zuo et al.,2015;覃郑婕等,2017;陈亚宁等,2017 )。
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工业革命后( 1880年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85℃ ( 95%置信区间为0.65 ~1.06℃)。在北半球地区,由于海陆水热差异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幅度超过南半球地区(沈永平和王国亚,2013)。持续的全球变暖将影响全球和区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张守红等,2010;张世虎等,2015)。降水、气温作为影响干旱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能够更深入地揭示旱涝机制。
极端干旱事件的发展和消退与降水异常偏少和气温异常偏高密切相关,但极端气候条件的出现是由大气环流驱动的。将大尺度气候因子与干旱发展/消退速率建立相关关系,可以进一步解析极端干旱事件发展与消退速率变化。
 

因此,本研究选取位于北半球的主要的大尺度气候因子,包括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El Nino ) ,分别分析各大尺度气候因子与东北地区干旱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气温、降水和干旱发展/消退速率与大气环流的相关关系,旨在从半球尺度上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揭示该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机理。
基于第四章对于两种蒸散发算法多时间尺度( 1 ~12个月)的SPEI在旱情监测中的验证结果,选取具有物理机理且可靠性较高的逐月SPEI_pml(基于Penman-Monteith算法计算蒸散发,仅考虑当月气候条件)作为干旱指标,与不同大尺度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6.1 东北干旱与AO相关性分析
将1960—2013年逐月AO指数与东北地区逐月SPEI分别进行同期相关与滞后相关分析。东北地区大部分站点SPEI与AO主要表现为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少数站点表现为弱正相关(图6-1)。
通过对不同站点的SPEI与AO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O对东北地区干旱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向差异(图6-2)。东北地区北部(主要包括黑龙江和吉林大部分地区)与AO仅同期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未发现明显滞后性;但东北地区南部(主要包括辽宁大部分地区)与北部相比、相关性较差,南部大部分站点无显著相关性,少数站点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SPEI与AO区域尺度和站点尺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图6-1和图6-2) ,在东北地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并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滞后性,南部沿海少数地区存在9~11个月的滞后时间。因此,东北地区北部受同期AO的影响,而南部大部分地区对AO的变化并不敏感。
东北地区整体而言,SPEI与AO仅同期相关性(r=-0.105,P<0.05)通过显著性检验(表6-1)。针对影响干旱的两种主要气象因素(降水、气温)与AO相关分析发现,AO与东北地区降水负相关性较弱,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AO与同期以及滞后1 ~2个月的气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同时期相关性最强( r=0.359 )。这表明AO对东北地区气温乃至干旱并不具有滞后性,AO主要通过气压场的变化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升降,带来蒸散发能力的改变,进而对旱涝产生影响。同时,Ao是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半球尺
 

6.2东北干旱与PDO相关性分析
PDO常以太平洋海温异常来定义,可分为PDO冷、暖位相或PDO冷、暖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Mantua et al.,1997)。1890—1924年(冷位相)、1947—1976年(暖位相)、1947—1976年(冷位相)、1977—1998(暖位相)是20世纪发生的两次典型PDO循环(杨修群等,2004 )。PDO指数通常用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温经过经验正交分解后,第一主成分分量的各月序列得到(空间分量求和,将二维时空矩阵降为一维时间向量)( Mantua et al.,1997;Zhang and Battisi,1997)。
通过PDO与东北地区SPEI的同期和滞后相关分析发现,PDO与东北少数地区SPEI存在弱正相关关系,且只有2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大部分地区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仅部分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图6-3)。通过SPEI与PDO的度),冬季活动范围大(据建华等,2004 ) ,当AO为负相位时,对东北地区同期(冬季)冷空气的范围和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当AO为正相位时,会造成东北地区同期气温的升高,增大了干旱发生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探讨PDO对东北地区干旱的影响,将PDO与降水和气温分别进行相关分析。降水与PDO也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气温与PDO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并且在滞后6~8个月时,呈现显著正相关(表6-2)。结果表明,PDO对东北地区的干旱影响较弱,但PDO对东北地区滞后期为8个月的气温影响较大。因此,太平洋海温的异常,会影响东北地区滞后8个月时期的气温变化,但相较于AO对东北地区气温的影响,PDO影响较弱。
 

6.3东北干旱与Nino4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选取Nino4型(西太平洋海表温度,5° N ~5s,160°E~150° w),分析其与东北地区旱涝的相关关系。
在东北干旱与Nino4的相关分析中,东北地区SPEI与Nino4相关关系空间差异明显,但仅少数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图6-5和图6-6)。东北干旱与Nino4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纬向规律、北部以及中部大部分地区与Nino4几乎无相关性,而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内)与Nino4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同期影响为正相关,滞后9~11个月时影响为负相关),说明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沿海地区干旱影响较大。
对近54年Nino4与东北地区降水、气温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3所示。Nino4与东北地区的降水、气温、SPEI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和滞后性。Nino4与东北地区SPEI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其滞后时间为5~6个月,并且滞后5个月时相关性最强( r=0.082)(图6-5和表6-3)。在对Nino4与降水相关分析中,其相关性表现为正相关,且在滞后3~7个月时,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滞后6个月时,Nino4对降水的影响最大。Nino4与气温也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但其对气温的影响滞后期为8~11个月,且在滞后11个月时影响最大。对于东北干旱而言,Nino4对其影响滞后性与降水较为一致,厄尔尼诺主要通过对降水的影响造成东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半年左右,东北地区降水可能会增加,次年气温可能有所上升,但由于降水的增多与气温的上升对旱涝结果具有抵消作用,因此,削弱了厄尔尼诺对东北地区干旱的影响,但厄尔尼诺事件可能会引发东北地区极端降水偏多和极端高温。
 

6.4 不同大尺度气候因子对东北干旱的影响比较
在分别分析了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AO、PDO、Nino4 )与东北地区旱涝的相关关系,并从降水和气温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对东北地区旱涝程度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与SPEI的相关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4和图6-7所示。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与东北干早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AO、PDO均对东北干旱带来负向影响,但PDO与东北干旱的相关性并不显著,Nino4对东北干旱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AO对东北干旱的影响最强烈。不同大尺度气候因子,对东北干旱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滞后性特点,PDO和Nino4的滞后时间较为接近,分别为6个月和5个月,但AO影响的是同时期东北地区的干湿变化。
 

为了进一步解析东北地区不同季节的主控大尺度气候因子,本研究对各月不同地区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并分别计算不同月份各因子影响的面积范围,以此来比较同一时期(考虑滞后时间)各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而言,最相关因子差异明显(图6-8)。从时间上来看,8月至翌年3月(非作物生长季),Nino4与东北地区SPEI相关关系最强,这也充分验证了东北地区冬季的旱涝程度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最为显著(图6-9)。对于4—7月,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交替作为主导影响因子。东北地区西北部,PDO与SPEI的相关性最强。中部地区,AO影响最强,尤其是在4月和7月,正是东北地区干旱高发时期,同时是作物生长重要阶段,如果出现AO异常将会增加东北地区的旱涝风险。东北地区南部,主要表现为Nino4是最相关因子,尤其是在秋季和冬季。
6.5干旱发展/消退速率与大气环流的相关性分析
大气环流对东北地区干旱的影响不仪体现在旱情的等级和强度等方面,还可能对干旱的发展和消退速率带来改变。本研究试图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剖析干旱发展和消退速率变化的内在机制。
以10年为窗口,依次计算10年间(年代际)干旱消退速率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指数,并对大尺度气候因子与东北地区干旱发展/消退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大气环流与东北地区干旱发展速率的相关性较弱,尤其是AO和PDO与干旱发展速率几乎无相关性,Nino4与干旱发展速率表现为弱正相关关系(表6-5 )﹔但大气环流对东北地区的干旱消退速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Nino4最为强烈,相关系数为0.79,AO次之(表6-5和图6-10)。这表明,大气环流带来的水汽输送可以有效地缓解东北地区的旱情(重旱和特旱)。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典型的东部季风区,夏季季风将太平洋的水汽运移至东亚大陆,从而形成降水。当Nino4高位振荡时,表明近东亚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水汽通量也随之增加.由此导致更多的水汽运移至东北地区,容易形成极端降水。极端降水的增加如果发生在干旱的发展阶段,势必会引起干旱消退速率的增加。
 

6.6小结
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厄尔尼诺(Fl Nino )是北半球主要的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通过SPEI与不同大尺度气候因子的遥相关关系能够整体把握东北地区的旱涝变化机制。本章利用SPEI_pm1(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发算法,仅考虑当月气候条件)分别与AO、PDO、Nino4的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对其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AO、PDO均对东北干旱具有负向影响,但PDO与其相关性并不显著,Nino4对东北干旱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AO对东北干旱的影响最强烈。PDO和Nino4对东北干旱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5个月,但AO影响的是同时期东北地区的干湿变化。
从降水和气温2个气候因素出发,进一步剖析大气环流对东北干旱的影响机制。AO、PDO均与东北地区气温具有显著相关关系(AO为正相关,不具有滞后特点;PDO为负相关,滞后时间为8个月)。AO主要通过气压场的变化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升降(AO与降水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带来蒸散发能力的改变,进而对旱涝产生影响。PDO冷、暖位相会影响东北地区滞后8个月时期的气温变化,但相较于AO对东北地区气温的影响,PDO影响较弱。Nino4与东北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Nino4对SPEI的影响滞后性与降水较为一致(滞后5~6个月)。厄尔尼诺事件主要通过水汽运移改变降水格局,进而对干旱产生影响,但同时Nino4对东北地区次年气温具有显著影响(显著正相关),降水的增多与气温的上升对旱涝结果具有抵消作用,削弱了厄尔尼诺事件对东北地区干旱的影响。
东北地区干旱与AO之间的遥相关关系均呈现高纬度地区(北部)>低纬度地区(南部),推测这种空间的纬向规律的主要原因:①大气环流场的位置的转移。②在气温与AO的遥相关分析中发现,两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气温梯度具有纬向规律,且冬季最为强烈。东北地区干旱与Nino4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纬向规律,敏感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这种敏感性空间差异表明太平洋西部海温变化对东北地区沿海的旱涝的影响较大。东北地区干旱与PDO没有明显的纬向空间变化规律。
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与东北地区旱涝关系的对比发现,不同季节主控的大尺度气候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AO对东北地区干旱的影响最强烈,冬季的旱涝程度受厄尔尼诺( Nino4)的影响最为显著,作物生长季(5—9月)由3种大尺度气候因子共同影响。
大气环流与东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发展速率影响较弱,尤其是AO和PDO与干旱发展速率几乎无相关性,Nino4与干旱发展速率表现为弱正相关关系;但大气环流对东北地区的极端干旱事件消退速率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Nino4最为强烈( r=0.79)。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升高,夏季风将水汽运移至东亚大陆,带来更多的降水,可以有效地缓解东北地区的旱情(重旱和特旱)。
 

  • 13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