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知识与经验按说应该成为科技企业的宝贵财产,而实际并非如此,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并非对知识的重要性缺少认识,研发经理很明白其重要性。到目前为止,研发知识管理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如何将适当的知识在研发人员需要此知识时提供给他。”这是国际知识管理领域的权威Michael E.McGrath(IPD的前身PACE理论的创立者)说过的一句话,代表着研发知识管理所面临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解决或者缓解这种困惑做一个探讨。
一. 知识管理的概念
要解决这个困惑,我们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要做什么?知识管理把“隐形知识显性化”,是一项涉及知识库、过程资产、环境和交流等元素的整合过程,所管理的知识将作为一个团组织中过程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软件研发而言,所谓隐形知识,通常指的就是在那些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脑中的蓝图,把握这些蓝图的人就能形成一定的工作节奏,而无法把握这些蓝图的人如果加入到团队中,可能不但适应不了这个节奏,还会打破已有的节奏。这就是我们要进行研发知识管理的目的所在。
个人知识的层次一般认为分为6个层次,具体可参见我的另一篇博客:《工具系列之OneNote--关于团队的知识管理平台》。
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的认知到知识创新对知识管理要求逐步提高,大家可以做一下判断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知识管理处于以上哪一个层次?
个人认为可能一般处在3~4层的环境会比较多,到第5层对知识管理而言已经是比较高的层次,而本文的初衷就是如何提升自己团队的知识管理层次,根据客观现状进行过程改进。对研发团队而言,通常技术人员都不擅长进行知识的管理,因为知识管理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知识转移的成本、知识转化的成本和知识保存的成本。层次越高所需要的成本就越大,国内环境下技术人员开发工作通常都已经是超负荷,再让他们花时间去进行知识管理通常是很难操作的。但正如前面讲到,知识管理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平衡点,即能把知识管理这一过程转动一起,又不会给研发人员带来过多工作量,这就是本文称之为“轻量级研发知识管理“的原因。二. 轻量级研发知识管理的思路与目标
- 没有文档记录导致过程资产丢失
- 开发人员个人素质要求偏高
- 交接困难,新员工难以熟悉现有模块的设计思路
- 缺少设计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