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单体耦合纤维实现无芯片纺织电子(纤维器件/智能织物/柔性可穿戴电子)

东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无芯片的体耦合能量相互作用机制,将电子组件集成到单根纤维中,实现无线能量采集、信号调制和传输。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纺织电子系统的刚性问题,提升了舒适性和集成性,为智能纺织品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可用于环境电磁能量采集、无线光电信号调制、智能服装和家居应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东华大学Hongzhi WangChengyi HouQinghong Zhang团队在《Science》上发布了一篇题为“Single body-coupled fiber enables chipless textile electronics”的论文。论文内容如下:

一、 摘要

        智能纺织品为将技术融入日常生活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然而,目前的纺织电子系统往往依赖于刚性的硅元件,这也限制了无缝集成、能源效率和舒适性。由于缺乏动态能量转换载体,无芯片电子系统仍然面临着数字逻辑挑战。作者提出了一种无芯片的体耦合能量相互作用机制,用于环境电磁能量采集和通过单根纤维传输无线信号。纤维本身实现了无线视频数字交互,而不需要在纺织品上安装额外的芯片或电池。由于所有电子组件都合并在一个微型纤维中,这有助于可扩展的制造和与现代织造技术的兼容性,从而实现多功能和智能服装。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能解决硅基纺织系统问题的策略。

二、背景介绍

        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互动需求,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纺织电子系统已成为个人与环境之间交流的主要手段。纺织电子系统旨在为纺织或纤维组件配备用于传感、计算、显示和通信的电子功能。这些系统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和效应器装置、能量存储和收集器以及基于硅的处理器。然而,这种基于冯·诺伊曼架构的智能纺织品模块化电子系统对无缝集成、能效和穿着舒适性提出了挑战。之所以出现这些挑战,是因为目前的架构--包括无线模块、微处理器和模数转换器(ADC)--依赖于固有的刚性集成电路芯片(硬度:10^7N·m^−1;曲率半径:10^−6至10^−3 m),这些芯片具有高功耗,无法无缝地与柔软纤维和纺织品(硬度:10^3至10^5N·m^−1;曲率半径:10^−3至10^−2 m)相适应。因此,模块化纺织电子产品的模式转变是必要的,需要一种全新的无线能量交互机制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即无电池、无芯片、可洗涤和可编织

三、内容详解

        为了实现上述愿景,作者试图开发一种非冯·诺伊曼架构,使电子组件能够集成到单一纤维中。纤维本身可以发挥无线传输、感官处理和反馈的作用,使其成为电子纺织品的基石。如果要以无线和无芯片的形式实现基于芯片的纺织系统的一个或多个交互功能,主要障碍如下。(1)对于能量相互作用:在单个纤维中,同时限制和辐射能量或电信号似乎是自相矛盾的。(2)信号调制:目前的信号调制原理依赖于复杂的模拟电路和大量的电子元件,这些很难集成到常用的软纤维中。此外,基于数字的电子接口不是裸眼可读的,也不是人工可调制的,阻碍了面向用户的智能纺织品的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作者提出了一种用于纤维电子学的体耦合能量相互作用机制,该机制使用交互对象本身(人体)来耦合周围的电磁能量这种人体耦合的纤维电子技术可以在身体和电子纤维之间产生束缚电荷对,这种束缚电荷对可以在束缚状态和辐射状态之间交替,以无线发射传感信号。此外,作者还将电场敏感的发光介质引入纤维天线中,以提供人类可读的反馈,并将传感器和效应器统一在一根纤维上。这种集成设计策略将纺织品从芯片、电池和任何其他刚性组件中解放出来,允许所有电子组件整合到一个微型纤维中(柔软度:0.095 cN·cm^2;细度:300 um),使其可与日常纺织品相媲美。

3.1 体耦合交互作用纤维的设计与原理

        作者比较了传统的基于芯片的交互纺织系统和人体耦合的无芯片交互纺织系统(图1a)。传统的基于芯片的电子纺织(e-纺织)系统通常将处理器芯片、电路元件(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传感器和射频天线集成到柔性聚酰亚胺薄膜上。刚性电子元件和有机衬底的结构工程实现了电路级的灵活性,然而,当前的柔性印刷电路(FPC)阻碍了电子纺织品与皮肤的共形附着此外,多节点传感和显示模块需要将多个柔性电极引线连接到集成电路(IC)表面,从而导致节点之间的连接问题。一旦FPC和纺织品是多节点集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拆卸它们,这将使随后的日常洗涤变得困难。相比之下,该工作提出的交互式纤维(i-纤维)消除了芯片和电池组件的限制,可以无缝集成到现代纺织工业中,解决了舒适性、集成性和耐用性问题。

        i-纤维由两个功能单元组成(图1B):无线接收器和无线发射器,后者包括传感和显示部分。i-纤维还由三个功能层组成:用于感应交变电磁场(EI)的天线芯(镀银尼龙纤维;图1B,红色),用于存储耦合电磁能量的介质层(BaTiO3混合树脂;图1B,白色),以及用于可视化电场的光学层(ZnS:Cu2+混合树脂;图1B,蓝色)。同时,相互作用的物体本身(即人体)充当限制环境电磁场的另一极(图S2和S3)。当i-纤维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形成界面接触电容,并激励光学活性层产生可见光。当界面电容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的临界值(~3×10^−3V·mm^−1)时,将产生局域等离子体放电效应。这产生了附加的电位移项,它打破了限制电荷对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了用于触觉传感的电信号的无线传输。当将柔软的i-纤维放置在手掌中(图1C)时,界面接触电容可以有效地捕获环境电磁能量并诱导i-纤维发光(图1C)。图1D展示了当手指与刺绣的i-纤维接触时同时产生的光和电信号。该工作的电子纺织系统只包含i-纤维,没有芯片、电池或任何其他额外组件。欲了解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图1.体耦合交互纤维的设计和原理。(A)当前基于集成电路芯片的无线交互纺织系统(左)与该工作的无芯片无线交互纺织系统(右)的比较。(B)体耦合无芯片交互纤维的原理。(C)i-纤维通过将其放在手上并耦合周围的电磁能量来无线供电的照片。(D)刺绣工字纤维可以通过触摸同时产生光和电信号。

3.2 基于体耦合交互作用纤维的环境电磁能量采集

        电磁辐射来自无线电信号、电网,甚至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摩擦电信号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该项工作提出了一种由单个i-纤维实现的体耦合环境电磁能量采集方法(图2A和2B)人体的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分别为e≈78和d≈0.6 S·m^−1)明显高于空气(e≈1和d≈10^−14 S·m^−1),是耦合电磁能量的理想载体。在环境中(通过智能手机、电源线、织物摩擦等)消耗的电磁能量。可以通过纤维电子、人体和地面形成一个闭合的能量环。这意味着在原始环境中损失的一些EM能量将通过耦合路径、人体路径和返回路径被收集。

        作者给出了图2C和图2中的等效电路模型。i-纤维的导电芯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的电感LF和电阻RF(图S7A)。电源和纤维本身形成由通过电场耦合的电容耦合表示的电容路径。当人体与纤维表面上的发光材料接触时,产生皮肤界面接触电容CIC,从而引导电能流向人体(身体路径)和地面(返回路径)。 该工作深入研究了i-纤维对电磁场的限制机制,以及物体耦合、接收距离、纤维参数(长度、厚度、位置)和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和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根纤维的体耦合电磁能量采集不依赖于特定的工作条件(图2D-F)从电容功率传输的角度来看,环境介质的高介电常数,如水(7.08×10^−10F·m^−1),使得极板之间的耦合电容很容易获得。介电常数较大的介电分子会增加i-纤维与电源之间的电容耦合系数,从而使较少的电磁能量在自由空间中耗散。COMSOL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单个i-纤维在空气的电磁环境中几乎没有响应(图2G,i)。当人体接触i-纤维表面时,部分电磁场耦合到人体内并在人体内产生,从而导致局部光发射(图2G,ii)。此外,当环境介质为水时,由于与人体的耦合,整个纤维的表面将具有较高的电场,导致沿着纤维的均匀光发射(图2G,iii)。欲了解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图2.通过体耦合交互纤维采集环境电磁能量。(A)从各种环境电磁场收集能量的i-纤维示意图,包括纺织摩擦(~3 Hz)、电源线(~23 kHz)和智能手机(~13.56 MHz)。(B)人体耦合纤维电子学的图解。(C)i-纤维体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电路模型。发射机是外部电磁信号源。(D)由人体和办公室内空气耦合的环境电磁波的功率谱(环境参数:22 °C,60%相对湿度)。(E)在与外部电磁场源不同的距离处,用于人体耦合电磁场能量采集的i-纤维的接收电压和发光亮度。(F)环境介质(空气和液体)对i-纤维捕获电磁能量和自身发光能力的影响。(G)偶极子在空气中或水下发出的电场分布。

3.3 无线光电信号的调制和传输

        无线信号产生本质上可以用法拉第定律和安培-麦克斯韦定律来描述解释。在图3A中描述了i-纤维中电磁波发射的LC振荡的等效电路模型。由于等离子体放电中的气隙将形成导电路径,空气和i-纤维之间的界面阻抗将显著降低,从而确保在发光材料上保持较强的电场当皮肤和I-纤维之间的界面电场超过发光材料的临界强度时,掺杂的载流子被激发到导带,然后与空穴复合辐射可见光。图3B说明了产生光和电信号的过程(视频S4)。由于触摸引起的击穿电信号的产生时间非常短,在约8×10^−7 S范围内,大大消除了芯片计算带来的系统延迟。从光学信号中,除了肉眼直接获得的视觉响应外,还可以进一步提取触摸周期和触摸区域等信息(图3D)。电磁波操纵的基本特征是频率调谐和幅度调谐,该工作的无线电信号无芯片调制策略是操纵i-纤维的本征径向电容,随着高介电体厚度从18 mm增加到135 mm(图3C和3E),无线电信号的主频呈正相关增加,幅度呈负相关减少。这一观察结果与径向电容减小导致谐振频率增加的规律是一致的。至于光信号的频率(波长),通常受激励信号的影响。电磁频率的增加将产生光谱的主要波长的蓝移,从3Hz的约520 nm变化到13.56 MHz的430 nm(图3F)。此外,该工作还测量了单根纤维产生的光和电信号在距离上的衰减(图3G)。无线电信号可以有效地传输到30m,而光信号在10m的距离上仍然可以保持10NW·cm^−2的可见光功率强度,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交互距离。作者还证明了i-纤维可以全方位地传输无线光和电信号,其中在每个方向上检测到的信号强度几乎相同(图3H)。欲了解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图3.无线光和电信号的调制和传输。(A)通过单一i-纤维无线传输光和电信号的机制示意图。(B)无线传输光和电信号的照片。(C)i-纤维的横断面图,包括纤芯天线、高k介电涂层和亮度护套。(D)i-纤维诱导的时间域中的光和电信号。(E)纤维介质涂层厚度d对电信号频率和幅度的影响。(F)电磁频率的增加会导致光谱的主要波长发生蓝移,从3 Hz时的约520 nm变化到13.56 MHz时的430nm。(G)无线光学和电信号随距离的衰减。(H)无线光信号和电信号的方向图。

3.4 连续化生产、织造和织物手感评价

        除了独特的无线能量相互作用机制,纤维电子还应该具有固有的纺织特征-批量编织和穿着舒适性,可以用连续性、细度、柔软度、耐洗性等因素衡量。由于摆脱了传统电子模块的限制,使得该工作的电子织物系统可以使用更时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该工作所制备的纤维具有良好的柔软度(0.095 cN·cm~2)、细度(300 Mm)和断裂强度(56.4 Mpa),使得其可以用数码缝纫机进行缝制和刺绣(图4B和4C)。此外,作者还引入了荧光染料(第二激发源)来控制纤维电子器件的固有色调和发射色调(图4D和4E)。

        穿着舒适性是纺织电子产品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穿着体验和健康。透气性或透湿性是指空气或H2O分子通过织物的性能,是织物透气性最基本的特性。传统基于芯片的电子纺织系统由于刚性芯片存在局部密闭会对皮肤局部微环境造成不适。相比之下,无芯片无线纺织品表现出良好的透气性(~604.8 mm S^−1,~1.99g cm^−2 h^−1),几乎是基于芯片的电子纺织品系统的100倍(图4F和4G)。此外,我们使用KES-F织物评价系统(KES-F)来定量评价织物手感风格,通过测试织物的弯曲、剪切、拉伸和压缩硬度,以及平整度和摩擦质量,来确定各种最终用途纺织品舒适性的织物参数(图4H)。作者还对无芯片纺织电子产品进行了标准的洗涤和水洗后的色牢度测试(ISO 105/C10:2006)以及耐磨性能表征,结果表明,i-纤维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耐洗和耐磨性能。欲了解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图4.连续生产、织造和川端织物风格评估。(A)i-纤维的连续制造。(B)i-纤维与商业纺织品的数码刺绣。(C)在剑杆织机上大面积(0.8m*1.5m)织造i-纤维。(D)收集在卷取辊上的多色i-纤维。(E)染色纤维在体耦合电磁场作用下呈现白、绿、蓝三种不同的发光颜色。(F)传统的基于芯片的电子纺织品和无芯片电子纺织品的示意图。(G)比较基于芯片的传统电子纺织品和无芯片电子纺织品在穿着舒适性(透气性和透湿性)方面的差异。(H)对电子纺织品和商业纺织品的手感风格进行评价。(I)i-纤维机织纺织品的耐洗性,包括色牢度和发光强度稳定性。

3.5 无芯片纺织电子技术的应用

        图5A展示了这种i-纺织品在为聋人提供辅助光通信方面的潜在应用,它由644个独立的像素(23行乘28列)触摸板和相应的具有相同像素数的纺织品显示板组成,由于省去了硅基芯片的信号调制和输出过程,使得纺织品显示系统几乎没有延迟(微秒级),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电子元件或能量供应单元(图5B和5C)。此外,根据人体耦合能量相互作用的原理,还设计了集无线发光图案和无芯片显示功能(图5C和5C)为一体的服装,26个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可以通过该纺织品以人体耦合的方式显示(图5D),这表明无芯片无线交互在未来纺织光通信中的潜在应用。

        利用人体耦合纤维电子技术,作者还开发了一种单纤维使能的交互纺织品,并实现了对虚拟游戏的实时控制(图5e),图5F中显示了该电子系统的信号流程框图,人体可以耦合无线电磁场并触发击穿阈值,这将在纤维接触接口发送编码的无线信号,频率和幅度由i-纤维本身(径向电容,CF)调制。信号可以传输很长距离(~30米)到线圈天线终端,并被解码和解调到用户界面进行交互(图5G)。该工作开发了一个仅由纤维电子设备本身控制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演示(图5G)在纺织品上。它可以在不依赖芯片的情况下实现四种独立的逻辑控制。为了展示无线纤维电子产品在智能家居中的潜力,还编织了一个大面积无线触觉地毯(图4C和5H)。当一个人踩到无线地毯的特定位置时,周围的电磁场能量耦合到脚底,这可以激活纤维来可视化触摸区域并传输放电诱导的无线传感信号(图5H和5I),进一步证明了无线电磁信号可以被接收器检测到并用于控制室内电子设备(图5J和图S45)。欲了解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图5.无芯片纺织电子产品的应用。(A)i-纺织品为聋人提供辅助光通信的潜在应用。(B)像素化无线纺织电子系统使织物上无需电池或芯片的触觉图案显示器成为可能。(C)我们的无芯片纺织品显示器与传统的基于芯片的纺织品显示器在帧速率和延迟方面的比较。(D)无芯片i-纺织品实现了26个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的触摸显示。(E)i-纺织品在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方面的潜在应用。(F)基于i-纤维的无芯片游戏交互框图。(G)通过一根纤维实现无芯片、无线的游戏控制,包括四个独立的数字逻辑控制器。(H)智能纺织品在智能家居中的潜在应用。(I)基于i-纤维的无芯片智能家居框图。(J)周围的电磁场能量耦合到脚底,可以激活纤维,使触摸区域可视化,并无线传输感应信号,以控制家电开关。

四、总结

        这项工作开发了一种解调纤维电子技术,它使用交互对象本身(人体)来耦合周围的电磁能量。这种能量交互机制允许将所有电子组件合并到一个微型纤维中,并实现无线传感、显示和逻辑交互功能,而不需要依赖任何芯片。还深入讨论了电磁能量的无线采集和纤维电子学中交互信号的无线传输。该工作的方法能够连续、可扩展地制造可满足智能服装要求的可整合纤维电子产品。在辅助通信、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中的应用表明了该技术在可穿戴电子产品和智能服装中的广泛适用性。

五、文献

Weifeng Yang et al. ,Single body-coupled fiber enables chipless textile electronics.Science384,74-81(2024).DOI:10.1126/science.adk3755.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感知科学前沿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