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 1 绪论内容

注意:1.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理论理解扎实,抓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牢记扎实

2.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时刻结合应用角度与分享人角度去学习。

3.打完扎实基础后如果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知识点回来补充与学习。


1 绪论内容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3 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1.4 自动控制的发展史

1 绪论内容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控制:使某个(某些)量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某个(某些)量称为被控制量。

自动控制: 在脱离人的直接干预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 将被控的对象和实现控制功能的控制装置组合起来---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被控对象 (也称被控过程、被控系统):它可能是一个设备,多数由一些机器零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其作用是完成一种特定的动作,如直流电动机。

被控参数(也称为系统输出)体现系统控制目的的物理量。(速度,距离、方位角度等)

控制参数:由控制器改变的量,对被控参数有较好的调节能力。(如功率放大器电压)

系统输入:作用于被控对象或系统输入端,并可使系统具有预定功能或预定输出的物理量。(如给定转速)

扰动:一种对系统的输出量产生影响的信号。(水箱漏出水、负载等)

开环控制:输出量对输入量没有影响的系统。缺点:没有抵抗扰动的能力。

闭环控制:将输出量与参考输入量进行比较,并且将它们的偏差作为控制手段,以保持两者之间预定关系的

系统,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将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端形成偏差称之为反馈。控制系统中主要采用负反馈。

负反馈(输入量与输出量相减)特点:反馈的加入,使偏差越来越小。使系统对参数不敏感。

正反馈(输入量与输出量相互叠加)特点:反馈的加入,使偏差越来越大。(振荡发生器)

控制系统通常习惯用结构图来表示:方框代

表功能模块;带箭头的线段代表信号传递方向;典型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参考输入与测量仪表得到的被控参数进行误差运算,形成的误差信号经过控制器运算输出控制量,控制量通过执行器作用到被控对象去改变控制参数。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分

定值控制:参考输入为一个恒定的值。如速度控制、液位控制等。

程序控制:参考输入为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如热处理过程先升温后降温。

随动控制:参考输入为一个随机变化的函数。雷达天线跟踪系统等

按系统中传递信号的特点分

连续信号:系统中传递的信号都是时间轴上连续的信号。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

离散系统:系统中某一处或几处信号为脉冲序列或时间轴上不连续的信号,描述此类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差分方 程。典型的如计算机控制系统。

按系统特点分

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所有元件或子系统都是线性的。包括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它)与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线性差分方程描述它)。例如图示线性定常连续系统。

 

 

非线性系统:系统中至少有一个元件或子系统是非线性的。

 

 

按系统输入输出数量分

单输入单输出(经典控制理论):如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

多输入多输出(现代控制理论):如四旋翼系统

按系统功能分:温度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系统。

按控制规律分

古典控制系统(基于传递函数建立被控对象数学模型,根据根轨迹法与频域法分析法来设计与分析控制器)

现代控制系统(基于状态空间描述对象数学模型,利用状态反馈设计控制器)

模糊控制系统(利用模糊理论设计控制器)。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被控对象数学模型,设计控制器)。

其中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属于智能控制范畴。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

建立控制系统的目的:1保证系统输出具有控制输入指定的数值;2保证系统输出尽量不受扰动的影响

对系统的具体要求:

(1)系统稳定性:即恢复到平衡状态能力,不能等幅度震荡或震荡越来越大,是控制的最基本要求。

(2)系统动态快速性:即快速达到期望值,为控制工作高效要求。如汽车百米加速响应

(3)系统的稳态性:当被控制量由初始值变为另一个期望值时,某些控制系统会出现超调现象。即被控制量会超过希望值,并经过若干次摆动以后才达到希望值。

(4)准确性:如果要求被控制量由初始值变为另一个期望值时,在变化过程结束后,被控制量能够达到期望值,说明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希望静态误差为零。

以上四项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可以归纳为“稳、快、平、准”四个字。其中,快速性和平稳性反映控制系统的动态品质;准确性反映反映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而稳定性则是控制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本课程的任务:研究一种方法(或理论)来指导构筑一个控制系统达到系统目标。具体做法是设计控制装置以达到控制目标。

认识控制世界:即了解各种元器件或子系统的运动规律、动力学方程(即建立数学模型) ;了解某种控制器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即系统分析)。其中对应章节: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3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第4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第5章: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改造控制世界:设计控制器(系统设计或系统综合) 对应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1.4 自动控制的发展史

经典控制理论阶段1900-1950(以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

麦克斯韦尔基于微分方程描述从理论上给出了它的稳定性条件。

劳斯与霍尔维茨分别独立给出了高阶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李雅普诺夫给出了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柰奎斯特提出了负反馈系统的频率域稳定性判据。

伊文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属于经典方法的根轨迹设计法,它给出了系统参数变换与时域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复数域方法,以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优点: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缺点: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线性时不变微分方程),对系统内部状态缺少了解。

现代控制理论阶段1950-now(以状态空间表达式为模型):

1954年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理论;

1956年庞特里雅金(L.S.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

1960年卡尔曼(R.E.Kalman)提出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状态空间方法属于时域方

法,其核心是最优化技术。它以状态空间描述(实质上是一阶微分或差分方程组)作

为数学模型,适应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

智能控制阶段:

智能控制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被控对象的复杂性体现为:模型的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分布式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动态突变,多时间标度,复杂的信息模式,庞大的数据量,以及严格的特性指标等。环境的复杂性则表现为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难以辨识。试图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对象,复杂的环境和复杂的任务是不可能的。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等方法。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dpq666dpq666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