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AV1 + HDR10+ 观看/功耗实测:码率–质量–温度三维评估与拐点

移动端 AV1 + HDR10+ 观看/功耗实测:码率–质量–温度三维评估与拐点

关键词

AV1 Main10、HDR10+(ST 2094-40)、BT.2020、PQ(ST 2084)、VMAF-HDR、MediaCodec、硬件解码、电池电流/温度、热降频、亮度恒定化、Pareto 前沿

摘要

本文给出一套可复现的移动端 AV1+HDR10+ 播放实测方法与结论框架:在亮度/刷新率/环境温度/网络严格控参下,采集码率–质量–温度三维数据,生成 Pareto 高效前沿与“用户感知质量等值线”,定位码率拐点热坍塌阈值。流程覆盖:AV1 Main10 + HDR10+ 动态元数据贯通(比特流→容器→解码→显示)、VMAF-HDR 与主观小样的标定、Android 端功耗/温度采集与清洗(电流、SoC/表面温度、节流信号),输出按分辨率/帧率/设备档可落地的推荐码率区间与播放器/显示参数。

目录

  1. 实验设计与控参
    — 机型分层(旗舰/次旗舰/中端)、屏幕峰值与持续亮度校准(600–800 nits 固定)、固定刷新率(60Hz/120Hz)、环境 23±1°C、网络本地回环;播放链路:SurfaceView + 硬解 + 直通 HDR;统计窗口 10 分钟/样本、稳定段取中位数。

  2. 码流与容器准备
    — AV1 Main10、分辨率×帧率(1080p30/60、2160p30/60)、两档 GOP(1s/2s)、三档目标码率;容器写 BT.2020 + PQ,HDR10+ 动态元数据(ST 2094-40)随帧对齐;关键:层级等构、IDR 对齐、音频恒参(AAC-LC 48k)。

  3. 播放器与显示路径校准(HDR10+ 闭环)
    — MediaCodec 解码能力探针(10-bit/色彩键)、HDR10+ 动态元数据透传/应用验证;系统色彩管线一致性(nclx ↔ 位流)、Tone-Mapping 关闭所有“额外提亮”;亮度恒定化策略(固定全局亮度 + HDR 头间隙冻结),避免 UI/系统干扰。

  4. 质量评价与主观标定
    — VMAF-HDR(BT.2020/PQ 配置)+ 主观 5 段小样(人像/夜景/高饱和招牌/强高光/低对比);建立“VMAF-HDR↔MOS”映射:90≈“优”、80≈“可”、<75 进入明显退化;人像肤色 ΔE00≤2.0 作为护栏。

  5. 功耗/温度与节流采集
    — 电流/电压:BatteryStats + 电流传感器(或功耗 HAL);温度:SoC/电池/表面三点;节流:热域信号与 CPU/GPU 频点日志;去抖与平滑:滚动中位 + 5% 分位/95% 分位;定义热坍塌阈值:温升>12°C 或频点下探>30% 持续>60s。

  6. 三维图与拐点定位
    — 将(码率, VMAF-HDR, ΔT)映射为曲面;求 Pareto 前沿(质量↑/温升↓);拐点判据:dVMAF/dBitrate < 0.5/ Mbps 且温升斜率上拐;输出每分辨率/帧率/机型档的推荐码率窗禁入区

  7. 播放器/显示侧优化策略
    — 帧率自适应(优先降帧保亮度与温控)、解码器缓冲阈值、色彩路径“零加工”、峰值亮度限幅;在温升逼近阈值时优先降层而非缩亮;HDR10+ 元数据缺失/异常时的稳定降级到 HDR10 静态或 SDR。

  8. 结果交付与回归
    — 产出:设备档位参数表(1080p/4K × 30/60 的推荐码率与温控策略)、播放器默认策略包、回归脚本(重放相同片源、同控参采集三维指标);门槛:P50 VMAF-HDR≥85、P95 温升≤10°C、节流触发率<5%、一次播放无卡顿。

1) 实验设计与控参(把“人/机/片/环境”钉死)

设备分层

  • 高端:最新旗舰 SoC(硬解 AV1 Main10 + HDR10+ 标称支持)。
  • 次旗舰:上一代高端(多为 AV1 Main10 硬解,有的对 HDR10+ 只在 HEVC 上生效)。
  • 中端:AV1 解码能力不一(部分仅 8-bit 或不识别 HDR10+)。

环境与预处理

  • 室温 23 ± 1 ℃,无直射光;机背裸机,去壳。
  • 充电 拔掉,电量 60–80% 区间;待机 10 min 降温到稳态。
  • 飞行模式 + 仅连本地 Wi-Fi(AP 旁,RSSI > −45 dBm);片源从 局域网 HTTP 服务器 拉,避免公网噪声。
  • 清后台,固定刷新率:60 Hz(另开一组 120 Hz 对比);禁掉系统省电/性能模式切换。

屏幕亮度与显示管线

  • 关闭自动亮度、感知增强、原彩/环境色温。
  • 固定亮度在持续亮度能力附近(以 10% APL 白窗计 600–800 nits,不要触发 HBM)。
  • HDR 头间隙(headroom)冻结,UI 层深色不透明承载,避免 UI 把峰值拉高。

统计窗口

  • 单样本播放 10 min:前 2 min 预热丢弃,余 8 min 计算中位数与 P95。
  • 每设备/分辨率/帧率/码率三次重复,做中位合并。

采集信号

  • 质量:VMAF-HDR(离线对齐参考流)+ 主观 5 小样 MOS(人像/夜景/霓虹/强高光/低对比)。
  • 功耗:BatteryManager.BATTERY_PROPERTY_CURRENT_NOW/…VOLTAGE(或外置 USB 功耗表校准)。
  • 温度:SoC / 电池 / 表面三点(系统温度节点 + 红外测温,滚动中位去抖)。
  • 节流:读 CPU/GPU 频点与热域限频标志(dumpsys/Perfetto)。
  • 播放器:丢帧率、解码/渲染时延、色彩路径判定(HDR10+ 是否被应用)。

2) 码流与容器准备(AV1 Main10 + HDR10+ 动态元数据贯通)

维度矩阵

  • 分辨率 × 帧率:1080p30/60、2160p30/60
  • 码率档:低/中/高三档(例如 1080p30:6/10/14 Mbps;4K30:18/28/40 Mbps)。
  • GOP:1 s(主)/ 2 s(对照);闭合 GOP、IDR 对齐。
  • Film-grain:关闭(稳定对比),另起一组开启(观察噪声对功耗影响)。

编码要点(AV1 Main10 + HDR10+)

  • Bit-depth:10-bit(yuv420p10le)。

  • 色彩:BT.2020 + PQ(ST 2084)

  • HDR10+(ST 2094-40 动态元数据):逐帧写入

    • AV1:通过 metadata OBU (ITU-T T.35) 承载 HDR10+;工具链需支持动态元数据注入/透传。
    • 备用:静态 HDR10(mdcv/cll)作为兜底层,便于不支持 HDR10+ 的机型回退。
  • 码控:CBR 或窄 VBV 的 VBR(便于低延迟播放器稳定下载)。

容器(MP4/CMAF)

  • Sample Entry:av01;写 av1C(序列头)、colr:nclx(prim=9, xfer=16, matrix=9, full_range=0)
  • HDR10 静态盒:mdcv(Mastering Display)+ clli(MaxCLL/MaxFALL)。
  • 注意:HDR10+ 为动态,在 OBU/比特流内,容器不另设“hdr10plus”盒;确保封装时不剥离 metadata OBU。

参考流(全参考)

  • 同素材的“视觉无损”AV1 Main10 高码率版(≥ 80 Mbps)作为 VMAF-HDR 参考。
  • 时间/帧对齐:起帧统一 IDR,音频固定 AAC-LC 48 k,避免评分错位。

示例(aomenc / SVT-AV1 思路)

  • aomenc:开启 --profile 2 --bit-depth=10 --color-primaries=9 --transfer-characteristics=16 --matrix-coefficients=9
    HDR10+ 动态元数据需使用支持 T.35 OBU 注入 的分支/工具(实际工程常走转封装透传)。
  • SVT-AV1:--enable-hdr 1 --high-dynamic-range 1 --profile 2 --bit-depth 10;动态元数据信道根据版本支持情况做外部喂入或封装透传

工具链差异很大,务必先跑“比特流探针”(解析 OBU/OBU-metadata)确认 HDR10+ 帧级存在

自检脚本输出(建议固定字段)

{
   
   
  "codec":"av1",
  "bitdepth":10,
  "color":{
   
   "prim":9,"xfer":16,"matrix":9},
  "gop_s":1.0,
  "hdr10plus": {
   
   "frames_with_dynmd_pct": 100.0, "avg_payload_bytes": 120},
  "mdcv": {
   
   ...}, "clli": {
   
   "maxcll":1000,"maxfall":400}
}

3) 播放器与显示路径校准(让 HDR10+ 真落地,而不是“看起来像”)

解码/渲染路径

  • SurfaceView + MediaCodec(硬解);禁 TextureView 额外合成层。

  • ExoPlayer(或自研):

    • 传递 nclx → MediaFormat(color-standard=BT2020、transfer=PQ、range=LIMITED)。
    • 动态元数据透传:Android 11+ 提供 MediaFormat.KEY_HDR10_PLUS_INFO(或等价路径),确认 Renderer 能把 per-frame metadata 送入 Display HAL。
    • 若平台忽略 AV1 的 HDR10+(常见):自动降级为 HDR10 静态显示,保持 PQ 曲线不变。

HDR10+ 生效验证(端侧可操作)

  1. 片内验证帧:准备 15–30 s 的“滚动高光/分区 tone-mapping”序列(HDR10+ 典型曲线对不同场景给不同 Bezier)。

  2. A/B 观察

    • 播放 AV1(HDR10+) 与同码流的 AV1(HDR10 静态)
    • 若 HDR10+ 生效,高光压制与中灰提拉随场景变化;静态则固定风格
  3. 直方图/亮度曲线:从 SurfaceControl/帧缓中抓 luminance 近似(或用前置传感/外置亮度计),观察分场景的峰值/中值变化。

  4. 日志/探针:部分平台在 logcat 打印“hdr10+ metadata applied”类事件;没有就以观测指标为准。

色彩一致性与容错

  • 位流 ↔ 容器 必须一致:BT.2020 + PQ;AV1 OBU 的色彩标志与 MP4 nclx 对齐。

  • 出现偏色/泛灰:优先检查 nclx 写错(709/601)、Range 写 FULL;其次检查播放器有无在 SDR 路径额外做 tone-map。

  • 降级策略

    • 设备不识别 AV1/HDR10+ → 播放 HEVC HDR10+(若可)或 AV1 HDR10(无动态);
    • 坚持 AV1 → HDR10 静态为主,动参保留于比特流但允许被忽略;
    • 最差走 SDR,同时在指标报表标注“hdr10plus_ignored”。

亮度恒定化(避免功耗噪声)

  • 固定系统亮度(滑块值),禁自动亮度与区域高亮补偿。
  • 页面级 头间隙冻结(可用 1.1–1.2 经验值),UI 元素深色不透明底,不叠半透明蒙层。
  • 首 1 min 内不采样(面板热漂 + 解码器 warm-up),之后每 1 s 取一次电流/温度,做滚动中位 + P95。

播放器采样点

  • droppedFramesdecoderCounters(解码/渲染耗时)、videoSizecurrentFormat(确认 BT.2020/PQ 仍在)。
  • getCurrentCues() 可带出 HDR10+ 信息的实现极少,不依赖;以观感+功耗判定为主。

验收阈值(播放器层)

  • 丢帧率 ≤ 0.1%;解码时延(P95)≤ 帧周期的 0.6×;渲染时延(P95)≤ 8 ms(60 Hz)。
  • AV1 + HDR10+ 与 AV1 + HDR10(静态)在相同码率下:高光分区的峰值/中值差异应显著(≥ 5%),否则视为 HDR10+ 未生效

4) 质量评价与主观标定(VMAF-HDR ↔ MOS,把阈值拴死)

4.1 评分管线(同色彩、同时轴)

  • 参考流:同素材的“接近无损”AV1 Main10(≥80 Mbps),BT.20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观熵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