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说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单车智能,另一种是车路协同,也就是V2X,是中国在走的路线,中国要想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弯道超车,只能靠车路协同。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也有人说,鼓吹V2X的人”非蠢即坏“,到底谁对谁错?
V2X定义和标准
什么叫V2X?我们先看下定义。车用无线通信技术 (Vehicle to Everything, V2X) 是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新一代通信技术,其中V代表车辆,X代表任何与车交互信息的对象,当前X主要包含车、人、交通路侧基础设施和网络,包括了V2V(Vehicle to Vehicle,车车通信)、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与路通信)、V2P(Vehicle to Pedestrian, 车与人之间通信)、V2N(Vehicle to Network, 车与网络之间)。
V2X定义
其中车载终端叫做OBU(On Board Unit,车载单元),路侧终端叫做RSU(Road Side Unit,路侧单元)。
再说V2X的标准。其中最早是DSRC(基于IEEE 802.11P),支持 V2X局域网直连通信,主要由美国主导,DSRC直连的通讯时延比较低,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当车辆密集时通讯时延较大、可靠性比较低。
车在路上行驶,是希望与广域互联网进行通讯的,如车载娱乐系统、导航和交通信息获取等,这需要借助于蜂窝网络通信,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把广域的蜂窝网络通信和局域网直连的结合起来,创建一个满足车联网领域的新标准呢?
还真有,这就是是C-V2X,即蜂窝车联网,其中C指蜂窝网络(Cellular)。
C-V2X技术路线最早由中国的大唐电信团队提出,实测数据也证明了其可靠性和通信范围都优于DSRC。
DSRC与C-V2X对比
该思路很快得到了国家认可,并得到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认可,相关的国际标准也由中国企业在牵头制定。
2020年,美国决定将以前分配给DSRC的频段(5.850-5.925GHz)划拨给C-V2X使用,说明美国正式放弃DSRC标准,转向C-V2X标准。
C-V2X包含了两种通信模式:
* 蜂窝方式(LTE-V-cell):
终端和基站之间使用4G/5G蜂窝网络,通过Uu接口通信,主要用来实现时延不敏感业务,进行信息共享和提前预测;
* 直通通信模式(LTE-V-direct):
车、人、路之间通过PC5接口实现短距离直连通信,实现车联网中终端间低时延、高可靠传输的业务。
C-V2X的两种模式
V2X优点
那么V2X有什么优点呢?
首先,更安全。路侧传感器相当于为车辆提供了“上帝视角”,能覆盖车端的感知盲区,提升安全性;
其次,更便宜。路侧部署了传感器和边缘计算之后,可以降低车端传感器和算力成本,整体成本降低了。
第三,提升交通效率。V2X可以优化道路资源,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从个体最优,到全局最优,提升车辆与道路使用效率。
V2X现状
为了鼓励发展V2X,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目前全国已经有30多个测试示范区在落地测试。
不过,理想非常丰满,而现实非常骨感。示范区内更多还在探索可行的V2X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
当前可实现功能,也只有一些简单的盲区提醒、绿波通行和道路拥堵提示等,距离功能成熟和大规模推广仍然比较远。
C-V2X 包含 LTE-V2X 和 NR-V2X,其中 LTE-V2X 是基于 4G 设计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NR-V2X 是基于 5G 设计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目前 LTE-V2X 已发展较为成熟,基于5G的NR-V2X 则处于标准建立与产业规划阶段。
比如NR-V2X中如何降低5G的功耗,就是势在必行、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知道,5G基站的功耗远比4G要高得多,目前5G基站功耗是4G基站的3倍多,同时由于5G的覆盖范围小,要实现4G基站的覆盖密度,5G基站的数量是4G的3倍左右,按上述计算,未来5G基站总的电费将会达到4G的9-10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4G全部换成5G,移动一年光电费就要交1000亿,而中国移动一年的利润也就才一千亿,也怪不得运营商半夜都要偷偷关闭5G基站了,所有有人说,5G时代,最大的赢家是国家电网。
有人认为,C-V2X很可能成为5G最先成功的垂直行业应用,不过完全依赖5G也是不太现实的,除了刚提到的用电成本外,5G的建设成本也远高于4G,业内有人估计,要建成覆盖全国的5G网络,花费可能得过万亿,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此外,还涉及到和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融合。大家知道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分为L0到L5,相对应的, 按照参与协同控制的程度,也可以将V2X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1等级是辅助信息交互,具体指车载娱乐系统、车辆信息监控与显示、定位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
第2等级是协同感知,当下C- V2X 通过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连接,可以提供行驶安全,交通效率和信息服务等应用。
第3等级是协同决策与控制,未来随着 V2X 技术演进、V2X 将逐步参与到车辆的决策与控制中。
商业模式
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C-V2X要求车端和路端都要有设备,这是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目标自然是好的,但是怎么实现呢?
路端
先看路端,部署在路端的设备不仅包括RSU,还涉及到传感器,在十字路口,要实现四个方向的全要素感知,通常要安装 4 套车路协同感知设备,包括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
十字路口设备部署
设备清单
谁去承担这些成本呢?有人可能说:政府呗。政府也不是冤大头,也需要考虑回报。那有人可能说,向使用服务的车辆收取服务费呗。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当前OBU的渗透率并不高,谁会用呢?
当前的一些示范区内,政府在鼓励城市公交、出租、网约车等安装OBU,后续尝试通过收取服务费。不过,仅靠这些车辆肯定是收不回成本的。这就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现有蛋的问题。
如果路侧设备不部署,车端OBU的渗透率上不去,反过来,如果车端OBU安装的少,整个商业模式也没法跑通,也就没人会花钱部署路侧设备。
车端
让我们再看车端OBU,可以分为前装后装。
后装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项目中,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上安装的,不过当前OBU动辄上万块,也影响了进一步扩大规模。
而前装,则取决于车企的意愿。当前车企前装OBU的意愿并不高,一方面涉及到成本,当前OBU比较贵,就算大批量前装,也要千元左右。在当前几乎没什么路侧设备的情况下,这么多成本加上去,用户没什么感知,车企也是不愿意的。
另外,刚提到V2X能够降低车端传感器和算力的成本,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路口安装了路侧设备,下个路口没有,或者这个城市有,而其他城市没有,那我的车要怎么用?或者哪天路侧设备坏了,比如停电或故障,那我的车还要不要用?
基于这个逻辑,从可靠性方面考虑,车端不能太依赖路端,所以车端成本是省不了的。
如何推进?
那么现在问题就成了,如何渐进式的提高车端OBU和路侧设备的渗透率。
关于这个问题,业内也有一些讨论。在路端,可以先在一些关键路口和危险路段安装路侧设备,通过少投入,发挥大作用,这样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升行驶安全和通行效率。
事实上,当前一些封闭场景如矿山、机场等,V2X已经在落地应用了。
另外,还要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如基础服务免费,高级服务收费。比如付费后,夜间同行时,可以解锁红绿灯的绿波通行服务,加班回家时可以一路绿灯开回家,听起来就很过瘾。
在前装领域,可以通过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将 LTE-V2X 直连通信支持功能纳入五星碰撞路线图中(计划2025年),引导增加OBU的新车渗透率,另一方面,基于OBU兼容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如停车缴费、高速收费等,以此来提升存量车OBU的渗透率。
一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相信V2X商业模式跑起来不是难事。
最后
虽然有这么多的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商业模式的问题,但是前景是美好的,多方都在坚定的投入其中。
不过现阶段仍在早期,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商业模式上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的现实,也没什么好避讳的。
不过有些“投机分子”,过分“吹捧”V2X来获益。
这种过早的吊起大家的胃口,无异于“捧杀”,对产业是没有好处的,大家需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