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QECON组委会与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的2021《研发效能实践指南》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行业案例部分。宁波银行试点推行规模化敏捷转型一年来,已取得试点团队交付时效提升20%的阶段成果。本文从试点选择、方案引入、落地实践、未来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宁波银行这一年规模化敏捷转型试点进行了全面复盘。
文末有赠书活动,在评论区留言评论,留言获赞数高的读者,即有获得《研发效能实践指南》白皮书纸质版。
本文作者:龚舒聪、倪凡乐,宁波银行金融科技部PMO;周麟,Agilean高级顾问
近几年,随着研发人员迅速扩张,「人月神话」陷阱也越发困扰我们,简单增加人头已不能带来满意的产出。研发过程中大量的效能损失,促使我们踏上研发效能提升之旅。研发效能平台、效能洞察度量平台、自动化测试等平台纷纷建立起来,迅速弥补了工具上的不足。但一体化的体系建设,在针对个体团队形形色色的实际情况时,往往存在落地困难,离团队真正能用起来、用好还隔着「最后一公里」。
因此,我们开展了产品级别的规模化敏捷试点,通过研发效能实践,在提升团队研发能力的同时,将分支管理、环境管理、自动化测试等工程实践也真正落地到团队中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全方面提升研发效能。总结本次实践,从客观数据上看,研发效能(需求交付时效)提升了21%左右。
下面详细介绍本次实践的关键点。
1
如何选好第一个规模化敏捷试点
选择试点团队时,作为第一个规模化敏捷试点,我们综合考虑了银行组织架构中的常见痛点,如前后端系统团队分离,产品开发测试三方人员分离,跨部门协作复杂,缺少唯一需求收口方等,选择了从更适合做敏捷实践的产品团队入手。
该团队具有以下利于开展敏捷实践的特点:
偏产品化管理,前后端都在同一个部门,部门外系统依赖性较小;
规模适当,50+人员,作为一个部落刚好合适;
在研发团队中有一个专职产品经理 (BA)团队,承接转化来自业务部门的需求,承担需求收集、需求细化、需求文档撰写、需求优选、需求交付管理等工作,相对来说需求可控性高,产品人员参与意愿高;
测试人员已进入研发团队合署办公。
2
试点团队存在哪些阻碍效能的痛点?
虽然该团队具备部分实施敏捷转型的有利条件,但团队尚未按敏捷开发方式运作。因此在转型之初,整个研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阻碍研发效能的痛点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没有端到端
交付团队按职能划分,为共享资源池模式;开发前后端分离,用户故事需要跨小队协作;测试资源混用,造成测试资源争抢等。
过程管理上,没有版本概念,按单个项目分散管理
具体表现在,团队成员所负责的项目周期经常不一致,短的一两天,长的几个月。导致同一时期,团队成员只聚焦自己的项目进度,缺少统一的目标,缺少沟通协作的动力;且并行交付的需求过多,交付周期长。
项目管理方面,由于缺少计划性和上线承诺,延期压力相对较小,项目延期情况比较普遍,团队敏感性不足。
需求管理上,没有严格的排期规则
排期时没有按研发团队容量来约束,存在较多的超量排期、倒排期、需求不明确、需求插队、需求变更等情况,成为影响研发效率的重要障碍之一。
分支及环境管理较弱
由于没有版本概念,原SIT分支是个长分支,不同时期上线的项目代码都会被放上去,混测,直到UAT测试环节,才会把能在最近上线窗口上线的项目合到UAT分支上。一方面,项目混测,影响SIT轮测试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缺少版本晋级的概念,重新抽代码打包,在UAT环节容易出新问题,或缺陷重开。
自动化测试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