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日志读后感之六十一

[quote]
[b]三月四日 创新,重在大理念

创新的理念就好像蛙卵一样,孵化的上千个蛙卵中,能存活成熟的只有一两个而已。[/b]

创新性的组织懂得,任何创新都是从一个理念开始萌芽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像婴儿一样——刚诞生的时候,微弱、不成熟、不成形,虽有发展前景,但需细心培育。但在创新性的组织中,经理人不会说“这是个蠢到极点的理念”。而会问:“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将这个不成熟、不完善的“蠢”主意变成良计,才能让它变得可行,才能让它变成为我们的机遇呢?”

但创新性组织也知道,大多数的理念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有用的良策。创新性组织的经理人要求有想法的人,对那些需要将想法转化成商品、流程、业务或是技术的工作进行思考,再提出结论。经理人会这样问:“在公司采纳你们的这些想法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工作,又该去探求、学习些什么呢?”经理人明白,如果想要一个新的理念为企业带来重大创新,那么将理念转化为成功的现实将是一件即困难又极具风险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对产品或是技术进行“改进”与“调整”,而是去创造一项新的事业。

[b]行动指南:[/b]

列出三个你认为最好的想法。在列出你成功地将它们转化为现实之前,所需要了解的十条关键信息。去发掘其中最好的一个想法,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不妨从头开始。

[b]摘自:[/b]

彼得.德鲁克《管理前沿》(The Frontiers of Management)
[/quote]
[b]评注:[/b]

本篇日志源自《管理前沿》第4部分“组织”第30章“创新组织”。德鲁克对创新的看法,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不少相似之处。

德鲁克认为,现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在快速过时,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对抗企业的衰败。创新源于理念,或者说是点子、想法、创意等等。从理念到真正的创新,要经历很多的困难和风险,在此过程中很多理念都会被遗弃。因此要想创新不间断,理念一定要“过度繁殖”。没有什么不敢想,没有什么不能想,各种奇思妙想都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如果理念象蟑螂那样持续顽强地繁殖,还怕什么天崩地裂,更不用说次债危机了。

理念只是创新的开始,还不是创新本身。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术语,而不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术语。创新的价值,在于对市场和顾客的贡献。只有为顾客创造了价值、满足了顾客需要,这种“适者生存”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创新。“人有多大胆”,是美好的理念,如果结果是“地有多大产”,那就是创新;如果结果是饿殍遍地,那就只能放弃。

吴晓波在《大败局》中总结了中国十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三大失败基因,其中一条是“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创新面临着两难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创新需要打破常规、逆水行舟,熊彼得甚至说,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破坏”;那么,创新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呢”。

现实总是复杂的,在尊重和破坏之间寻找平衡并不容易。丰田的精益化管理可以降低成本,就是学习起来太难;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也可以降低成本,就是风险很难控制。国内衰败的企业,不是因为创新理念不够多,往往是由于想象力太过丰富,这一点,也许在德鲁克意料之外?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