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演化文献摘录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特别是我国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紧张,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5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的危机更日趋严重,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及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千早、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成为城市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源。

但在有的地方,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以及污染物的任意排放,引起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及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发展诸如水源枯蝎,海水人侵使地下含水层中的淡水变咸,碗冰质恶化大大降底地下水的适用性,使有限的地下淡水资源变得更少。沿海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就是地面沉降,天津、上海、宁波等均已出现。

与地下水系统物理变化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地下水系统化学场的变化。工农业的发展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液体废物,这些废物多数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致使地下水严重污染,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地区已是屡见不鲜。除了人类活动的废物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外,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的恶化,如河北平原的地下水中,有水质优良的地下淡水,有水质不好的成水,有高氟水、高碘水,由于滥采,导致不同质量的含水层相互串通,使原来的优质淡水水质也日趋恶化,由此而引起的氟病和甲状腺肿有增无减。

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现状无疑会对未来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士壤环境、水资源环境、农业生态环境乃至大气环境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下水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纽成部分,是联系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纽带,是地球表层各种物、化、生作用过程的活跃介质。在岩石圈与大气圈及各层圈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作用中,地下水又是重要的传输媒介。因此地下水系统中蕴藏着地质环境演变的丰富信息,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开展地下水环境演化的研究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沿海的经济开发区对地下水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已转化为对环境质量的恶性反馈,为了建立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即既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基础,又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必须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永续承载能力。开展环境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把保证与促进人类经济与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的长期均衡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提高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的认识,改善我国环境,加强资源管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重要的中介环节,我们应该,也必需牢牢把握这个环节。
 

我国有长期开发地下水的历史,拥有丰富的勘察与监测资料,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从我国地下水资源利用造成的重大环境变化问题出发,在区域尺度和时间尺度上划分不同的地下水环境演化类型,总结不同类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演化的关系模式,建立地下水环境演化预测模型,提高人们对未来地下水环境演变趋势的认识,为制定相应的调整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水文地质学的当务之急。
基于上述认识,对于地下水已经不仅仅只当作资源对象进行评价,应该置其于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的大系统中予以考察,拓宽学科的研究范畴,探索这个学科新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改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环境变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而人类活动在现今条件下对环境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对于近期的未来也将是主导作用力。可以认为,现今地球环境的变化将比人类历史上任何同样时间内的变化都要迅猛。因此,应该研究在近四十年来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环境的演质环境、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作用,科学地总结地下水环境演化模式,为未来生态环境的预测,为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亦为发展水文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学科作出贡献。
可以围绕下述三方面展开工作:
1。地下水系统物理场与化学场的演化规律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以及近地表的气温场、降水场、土壤湿度场、径流场的影响下,地下水系统中水、盐循环与均衡,从地下水坏境现状去追踪引发的原因,分析演化的趋势。
2。人类工程活动与地下水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地下水规模的开发利用,以及地表蓄水、引水、调水等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和设施等对水环境的作用及水环境演化与地质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诸如地面沉降、土壤砂化、盐溃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地方病等等,研究环境效
化规律及其与地应,探寻调整措施。
3。地下水环境演化的发展及预测
结合未来自然界的变化趋势及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的需求,进行量化的评估和预测,建立数学模型,为国土整治与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应该从地下水环境过去、现状和未来的研究中,在区域尺度与时间尺度上划分出区域地下水环境演变类型,总结出不同类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演化的关系模式。
我们抱着“积极推动”的态度提出上述设想,算是一项建议:希望通过水文地质学与环境地质、生态学等相邻学科的互相交叉与覆盖,可以把水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即向着未来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的方向延伸、拓宽,并为探索新领域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作出贡献。
 

研究区背景概况
河北平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区内地势平坦,略向东倾斜,依地形、地貌及成因不同河北平原可划分为3个地貌单元,即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及东部冲积.湖积.海积平原.
区内第四系含水系统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含水组,分别相当于第四系全新统Q上更新统Q,.中更新统Q,及下更新统Q,其中第和第三含水组是区内地下水主要开采层.第一含水组属潜水含水系统,底界埋深30 ~ 50m,含水层岩性在山前平原区以中粗砂、砾卵石为主,在中、东部平原区以粉细砂为主,即含水层岩性自西向东由粗变细,相应地,富水性由好变差;第三含水组属承压含水系统,底界埋深多为150 ~ 350m,含水层在山前地区以中粗砂为主,但分选性差,且不同程度地风化,因此富水性差;在中部平原区以中粗砂及中细砂为主,分选性好,富水性强;在东部及滨海平原区以粉细砂为主,富水性相对较差.
 

2地下水动力环境演化规律
2.1第一含水组水位及流场的演变
在地下水开发初期,山前平原区第一含水组地下水位25~80m之间;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多在5~ 25m之间,可以说,那时的地下水动力环境基本处于天然状态.到1975年,山前平原区水位普遍下降3~ 10m,水位标高多为22~75m,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水位略有下降,标高多为5~22 m.至1990年,山前平原区水位再度下降6~13 m,水位标高在22~ 62m之间,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仍只呈小幅度的下降,水位标高4~ 22m但在浅层淡水发育区,如阜城、吴桥、枣强、故城等地,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可达10余米.研究区第一含水组水位3个时期的变化情况可概括如表1.
 

从以上3个时期第一含水组地下水位变化可以看出,山前平原区变化最为强烈,在30a中大多下降9 ~ 18m,前15a下降幅度较小,后15a下降幅度增大.广大的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水位多年来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多在3m之内,只是在浅层淡水发育区下降幅度略大.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第一含水组水位的变化过程,以石家庄、衡水、沧州地区为例,通过低水位期3万余个观测数据的统计,得到分区水位埋深平均值的变化如表2.
伴随水位的下降,第一含水组流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开发初期,山前地区地下水大体呈SEE 和E方向流动,东部地区则近NE向流动,至1990年,山前地区地下水总体流向仍为SEE,但局部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石家庄市地下水变为从周边向中心的汇流,东部地区主流向仍为NE向,但在局部
 

部地区,如任丘、枣强、故城以及阜城、东光等地,地下水流变化显著.
2第三含水组水位及流场的变异
第三含水组开采初期的水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位基本与同期第一含水组地下水位一致,在25~80m之间;中、东部及滨海地区水位在5~ 25m 之间,滨海平原有将近5 000km2的自流区,水位可高出地表3~ 5m.至1975年,山前大部分地区水位下降约5m,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则普遍下降5~20m,滨海平原的自流区基本消失.至80年代(图2),山前平原区水位降至12~66m,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则降至- 50 ~ 10m,水位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该区面积的2/3以上.
 

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第三含水组水位在山前地区下降幅度较小,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大.为了反映第三含水组水位在不同地区变化的总体概貌及差异,仍以石家庄、衡水、沧州地区为例对其进行了平均水位埋深的统计,结果示于表3.从该表的数字可以看出,山前石家庄地区平均水位埋深由1972年的6.33m降至1990年的18.85m,下降速率0.66 m/a;衡水地区由10.78 m降至36.74m,下降速率1.37m/a;沧州地区由2.45m降至39.05m,下降速率1.93m/a.此外,3个地区水位下降过程具有相似的规律,即1980年以前下降幅度较小,1980~1988年下降速率迅速增大,1988年后有所减缓.
随着水位的大幅度下降,第三含水组流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发初期(图1),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近E和NE方向流动;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近NE向流动,至80年代(图2),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仍以E和NE方向流动为主,变化较小,而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地下水却变为向各漏斗中心流动,任丘和沧州之间以及衡水和沧州之间均形成了地下分水岭.沿海地区地下水由开发初期向东部渤海方向流动变为向西部倒流.
 

2.3水位漏斗的形成和发展
在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的同时,水位漏斗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石家庄、冀枣衡和沧州漏斗.
石家庄漏斗是潜水疏干漏斗,形成于1965年,漏斗中心位于石家庄市印染厂,1990年漏斗面积达388km?中心水位埋深37.22m;冀枣衡漏斗是第三含水组承压漏斗,中心位于衡水市衡62观测孔,该漏斗形成于70年代初期,至1990年中心水位埋深达56.84m,漏斗波及范围达4032km3;沧州漏斗是第三含水组承压漏斗,形成于60年代末,中心位于沧州市石油勘探二部的614观测孔附近,1990年,中心水位埋深达82.08m,波及范围在6000 km2以上,该漏斗是区内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漏斗.该区3个主要漏斗中心水位的历年变化示于表4.
综上所述,研究区地下水动力环境已经明显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及滑斗的不断发展.区域第一含水组水位下降速率以山前平原区为最,第三含水组水位下降速率则以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为大.从3个水位降落漏斗规模和中心水位降速看,沧州漏斗居首,冀枣衡漏斗次之,石家庄漏斗最小;(2)地下水流场的显著变化.流场变化以第三含水组更为突出,尤其是中、东部及滨海平原区,天然状态下的流场已不复存在,向各漏斗中心的汇流成为地下水运动的主要方式;第一含水组地下流场变化相对较小.
 

  • 12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