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过一篇,触发了一些讨论,又有些供讨论的内容。
延伸阅读:AI对产品影响的22个猜想/预言/暴论——有些已经是现在进行时
00,DeepSeek向左,Manus往右。壳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产品(而非技术)而言,所有的产品,用户都是通过“壳”来用“核”的。我之前提过的产品实证主义/产品中心主义 vs 产品阐释主义/用户中心主义,也是在聊相关话题。
延伸阅读:产品的认识论转向:实证主义与阐释主义
01,阿里正在内测的1day,估计很快就要公布了,也算是“核+壳”双修了。核和壳哪个门槛高?其实不用二选一,创新的难从来都有两面,核去解决技术风险 + 壳去应对市场风险。
02,所有的壁垒都只是积累,是时间精力的投入,做正确的脏活累活,打正赛的团队,谁还能比谁笨?
03,各种2C的AI产品,关于“腾讯做了怎么办”的想法。
04,将来的“产品”无形如水,是各种能力自由组合成的解决方案,在ai的带领下“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完即散”。
05,生成式产品的开源,不是对开发者开源,而是对每一个用户开源,每个人借助AI都可以用自然语言“二次生成”。打个比方,用户原来是吃席,上什么菜吃什么,现在是吃火锅、吃自助餐,参与了更多的生产过程。
06,我不知道 AI native 产品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但有一点确定的是,以后在思考目标用户的时候,除了碳基,还要思考硅基用户,比如为了 DeepSeek 做内容优化,方便 Manus 操作啥啥的。
关于将来组织的一些变化,也会很有意思。
07,学科/专业/行业/岗位… 对 ai 来说毫无意义,或者说,至少不是按照人类这样的划分的,这些原本就是人类为了降低自己的认知负担刻意划分的,那么,能和“硅基全栈”最适配的,也许是“碳基全栈”,什么都要懂一点。推论:通识教育会越来越重要。
08, “管理”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a,AI的加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任务,可以用越来越小的团队解决;
b,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招人”干活可以通过“派单”完成;
c,已有的团队,也是碳基硅基混合,硅基不吃“激励”、“PUA”那一套。
即,能用token解决的问题就不用人;能派单解决的任务就不招人。
09, “主动性”比技能更重要,但这似乎又放大了“老板”和“员工”的差距,要说爱折腾,没有谁能比得过老板们/创业者/企业家。当然,产品经理也不差。
关于幻觉的深远影响。
10,某个大模型自身解决了幻觉问题,可能也没用了,当联网搜索成为一种标配,加上到处饱含着幻觉的网络信息,最强模型的能力受到最差模型的拖累。
11, AI生成的幻觉,类似食物链里的污染物,是一种“认知污染”,当然,是不是AI生成的并不重要,“不好”的内容都是污染物,这让我想到了二噁英啥的,那么,如何增强生态的解毒能力?
12,以前的幻觉在文字里,还比较容易发现,现在的幻觉在AI生成的软件里、在经过一系列执行任务之后生成的结果里,更难发现、更难评估。
13,所谓默契/懂我,就是彼此之间有大量的共享上下文。当每个人的信息环境都变成“被AI量身定制”的,每个人都会很“自洽/自信”,但碳基生物彼此之间也就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基础,这是为每个人定制的巴别塔,所以,珍惜和人类面对面、聊得来的机会吧。
14,最后是一条给个人的建议:每个人都是对环境overfit的“大模型”,想升级,必须保留一个黑客帝国里的“锡安”,刻意给自己一些不一样的、意料之外的输入,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污染”严重的时代。
15,加点具体做法:
a,每周留2小时‘反AI时间’:读一本随机挑选的纸质书,参加一场不设议程的线下对话。
b,训练你的“解毒算法”:对AI推荐内容连续追问3次“为什么相反观点也可能是对的”。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