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说明
之前的文章介绍了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本文主要实现对激光雷达参数的探索,并依据雷达方程预计激光雷达系统的性能。
当然我们这里考虑的主要是镜头的衰减、大气衰减、目标物为标准的朗伯反射等条件下的理论方程推导,所以注意,请不要带入自己激光雷达系统的参数,否则结果与实际不符,我是不背这个锅的。
这里并没有从芯片内部进行物理层面的深度推导,只是基于激光发射与接收过程的能量衰减,模拟接收芯片接收到的光子数。
本次仿真并没有考虑太阳光干扰及其余杂散光的干扰,只对发射信号进行仿真。
仿真针对的是脉冲光,单点模式的仿真。
二、雷达方程推导

2.1 发射过程
光源发射激光,激光在发生过程中,主要经过了TX镜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能量衰减,就是镜头的效率损失以及大气衰减。当然,这里转折了,因为如果光学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光路的遮挡等问题,会导致发出的光的能量减少较多,并且接收端还会接收到内部的杂散光,这里通通不考虑,就当做打出来的光就和激光器标称的一样就是了,当然你也可以用积分球测一下输出的平均功率。
具体需要用到的TX端参数如下:
物理量 | 符号 |
激光发射峰值功率 | |
脉冲宽度 | |
发射透镜透过率 | |
发射透镜焦距 | |
发光尺寸 | |
大气衰减系数 | |
目标距离 |
(a) TX端能量衰减,主要经过镜头衰减以及大气衰减。
(b)照射到目标物的单位面积的能量,这里主要是针对单位面积上的能量。
2.2 接收过程
打到目标物上的光经过目标物反射回到感光芯片上,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开始假设了!
首先目标物为标准朗伯反射,那么反射能量则符合朗伯反射原理,并且假设光斑完全覆盖在目标物上。
物理量 | 符号 |
接收像素大小 | |
目标物反射率 | |
接收透镜透过率 | |
接收透镜焦距 | |
接收透镜口径 | |
大气衰减系数 | |
目标距离 |
(a)朗伯反射系数
额,我在想这里要不要介绍一下朗伯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但是算了吧。简单的描述一下吧,朗伯反射假设物体表面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地反射光线,其反射能量与该方向与表面法线之间的角度余弦成正比。也就是说,从任何角度观察,物体表面看起来具有相同的亮度(在理想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遮挡、吸收等)。朗伯定律决定了入射光的反射量。在这个模型中,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反射的能量都是恒定的。

(b)SPAD接收面积,指目标物上的光返回到单位SPAD面积上的能量
(c)SPAD接受到的能量,总的接受能量,经过衰减
上面主要基于Vcsel光源与SPAD像素进行仿真的,当然还有仿真的细节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不同的器件,可能也有一些差异。但是对于摸索不同器件的基本性能,应该是能够提供一个指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