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高手》

《复盘高手》探讨了复盘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强调复盘不只是回顾错误,而是建立学习逻辑,通过观察、反思和行动三个环节提升自我。书中介绍了SMART原则来设定目标,使用鱼骨图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了复盘在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上的应用,帮助读者提高学习效果和时间利用率。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今天为你介绍的是《复盘高手》,副标题是“自我认识与自我精进的底层逻辑”。

 

“复盘”本是围棋的一个术语,说的是下完一盘棋后,棋手在棋盘上把下棋的过程复现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以及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走法。后来股市引入了“复盘”这个词,人们白天忙着盯盘来不及把握股市全局,所以晚上在静态情况下重新看一遍市场全貌,哪些资金流出流入,哪些板块比较活跃。

而在今天,复盘这个词已经走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当结束一个项目,完成一次考核,我们会用复盘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积累经验。不过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复盘”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那复盘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为了避免过去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还有,复盘应该怎么做呢?细致回溯每个环节,深入分析问题出在哪儿,然后集思广益优化迭代吗?

近些年市面上有关“复盘”的书并不少,今天为你推荐的这本《复盘高手》长期霸榜于多个榜单。作者郑强是一位专注于复盘及培训领域的专家,而且他是千亿级企业培训负责人,有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出过多本讨论“复盘”的书。在他看来,真正的复盘不应该是附着在某件事情后的刻板动作,而应该是一种长期习惯。正如副标题所言,复盘是有助于“自我认识与自我精进的底层逻辑”。简单重复10000次,不如有效复盘1次。如何借助正确复盘来精进自我呢?作者不仅给出系统的复盘解决方案及工具,而且将成体系的复盘工具引入个人发展的场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掌握,遇到时间管理不善、学习效果不佳、求职受挫,以及成功完成了一件事之后,该如何像职业复盘师一样抓住要点、分析问题、总结改进方案。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做到把教训变成能力,让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和迁移。

话不多数,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内容。第一部分理论先行,复盘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陷入的复盘陷阱有哪些?要想做好复盘应该把握好哪些要点?第二部分走入实践,我们具体讨论两个常见的复盘场景,一是学习效率,二是时间管理。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跟随作者看一下,什么是好的复盘。

在完成一个项目、参加完一次比赛后,我们会习惯做个复盘。回想一下复盘的过程:团队成员坐下来,首先要依次介绍自己做了什么;然后逐个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好的原因是什么,不好的话问题出在哪儿。这些都要简洁地记录下来,沉淀为可供参考的经验文本。

我们大多数的复盘都是这么做的,但作者认为,仅仅回溯过程、总结得失这并不是到位的复盘。因为,复盘的核心特征是要有完整的学习逻辑,由此,复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变化趋势,把握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变化的关键要素。

举个例子,一个做电商直播的团队遭遇了直播销售滑铁卢。事后,团队召开了复盘会。负责上镜的主播反思,是自己没有把促单话术背下来,导致直播时没有及时地临门一脚以促使用户下单。这个复盘听起来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主播记熟了促单话术,销售未必会好。正确的复盘或许是这样的:复盘要重点关注变化趋势,因此直播期间最好能有录屏以供随后使用。复盘时,参与者要对照视频重点分析如用户停留时间、增加的粉丝数、销售额、点击成交转化率、人气趋势、互动趋势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从各个维度反映了用户对直播平台的信任度变化情况。于是我们会发现,仅就主播这一环节而言,他需要做的就不只是促单话术,而是需要考虑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镜头前要有亲和力、对商品的信息要足够熟悉、直播期间对留言区提问的回复要及时等等。

可见,很多人认为的“复盘的目标是为了消除具体问题”,这并不准确。缺少对项目的整体反思,会导致接下来需要多次复盘来修修补补,缺少了学习的逻辑,有关这个项目的综合能力就无法快速成长起来。

除此以外,不少人认为复盘比较适用于相对稳定的行业,这也是人们对复盘的常见误解。因为,复盘不是在简单地回顾事情的经过,而是要找到做这件事的内在规律。尽管行业在变化,但背后的规律以及影响要素万变不离其宗。而要想找到规律,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工作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环境有没有发生变化,目前的策略是否有效,创新是否跟上等等。因此,真正的复盘一定是开放性的,绝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就事论事。正如那句话,复盘不是让你“低头拉车”,而是帮你“抬头看路”。

只是讲理论终归是纸上谈兵,具体来说,应该如何进行复盘呢?作者把复盘分为三大环节,依次是观察、反思和行动。稍后,你也可以试着参考这三个环节,检查一下自己过去所作的复盘。

来看第一个环节,观察。

做复盘首先要观察目标,也就是搞清楚我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一件事情、启动一个项目,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目标往往也是非常模糊的。这并不是行动草率,而是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无法确定我做的这件事能达到什么程度,因此只能摸索前进。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有关“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27%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他们没有目标,60%的人表示目标模糊,10%的人虽然有清晰目标但是短期的,最终只有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

当发现自己的目标不够清晰时,作者建议不妨试试反复追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用文字明确地写出来。例如,张三认为自己的目标是“不想回老家工作”,这就很模糊,这时通过不断追问自己,最后挖掘出的目标原来是“毕业后希望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月收入过万的工作,经济独立”。同时,作者提醒我们,复盘时目标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假设张三反复追问自己后发现目标是希望工作和生活距离父母远一点,掌握足够的自由。这时他不应该急于把道德因素加进去展开自我批判,因为这样会严重干扰接下来的复盘,也就丧失了一次深入了解自我,调整个人的状态的机会。

确认了目标后,我们就需要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可行,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建议使用SMART原则。这个理论在项目管理中很著名,你可能有所接触,这里帮你快速回顾一下。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这五个单词对应着评价目标的五个指标。S是指“目标是具体的”,像“实现业绩快速增长”这就不具体,“业绩较上个月增长5%”这就是具体的。M是指“目标是可衡量的”,项目进行中,我们可以不断考核进度,避免失控。紧接着,A的含义是“可达成的”,比如你定了个目标“春节假期6点起床”,这未免有点对自己过于苛刻,不切实际。R指“目标是结果导向的”,像“解决90%的客诉”这就是个间接指标,调整为结果导向的话,或许应该说“通过解决客诉问题而实现某个数值的业绩指标”。最后的T是指“时效性”,我用6个月写一篇500字的文章,这显然就违背了时效性。一句话概括,SMART原则最大作用,是把所有人的目标真正统一起来,让它够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有时间限制,避免无谓的内部资源消耗。

好,观察完了目标,我们还需要观察并描述事件。作者认为,描述事件有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这就是“要注意区分事件和评论”。例如,小明将“本季度销售目标没达成”归因于“上游部门供货总是不及时”。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问题。“总是”二字其实表达了你对这件事情的评论,但事实上,上游部门的供货延迟这个情况,在一年内可能只发生了两次,背后或许还有偶发原因。显然,说“上游部门供货总是不及时”是包裹着情绪的评论,而不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得到·沟通训练营》主理人脱不花曾提过一个好用的建议,要想在描述事情时将事件和评论分开,可以试着只用主谓宾简洁陈述,少用“总是”“极其”“每次都”这样的程度副词。

为了更好地看到项目的推进轨迹,以及项目中各个动作对目标达成的影响,作者建议我们画个坐标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影响,根据时间前后顺序和影响大小,列出各个事件。尤其是要列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几次转折性事件,比如“第一次认知改变,意识到业绩难以达成的阻碍因素并不是上游供货不及时,而是销售渠道的单一化”。再比如“第一次需求调整”也要列出来:“既然是销售渠道单一化导致业绩不达标,那么针对销售渠道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提出时间是什么时候”等等。

以上便是我们在复盘第一环节“观察”阶段要做的事情,首先明确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最终将把我们带向什么结果,然后把通往这个结果的关键事件一一找出。

接下来要进入复盘的第二个环节“反思”。复盘能否取得成果,关键就在于反思是否到位。但问题在于,人的思想是复杂的,我们在描述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隐瞒一些事情。况且,一个项目的参与者很多,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这些因素都会在反思环节造成麻烦。如何梳理复杂、混乱的思路呢?作者推荐的工具是“鱼骨图”“逻辑树”和“思维导图”。三样工具的原理是相同的,下面我们以“鱼骨图”为例具体讲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鱼骨的样子,大部分鱼从头到尾都有一条纵贯全身的鱼骨,鱼骨上下两端有秩序地分布着较粗的鱼刺,这些鱼刺上还会进一步分出较细的鱼刺。在复盘时,我们可以把行动的目标看作纵贯鱼全身的鱼骨,把实现目标的几大要素看作粗的鱼刺,每根细的鱼刺则表示与这个要素有关的分解动作。这种“鱼骨图”最初是日本管理学家石川馨提出的。正如人们常感叹“凡事就怕具体”,“鱼骨图”就是一种对抗思维混沌的利器,通过抽丝剥茧细致缜密地耙梳因果关系,最终我们会看到解决问题的潜在方案。

“鱼骨图”相当于开启了一场归因问题的头脑风暴,只要是存在关联的事情我都一个不落地列出来。但你也会想到,过分地发散思考很可能导致进度拖沓,或者被某个有趣的论点带跑。作者建议不妨从“人机料法环”这五个维度依次分析,比如复盘“为什么小明期中考试没考好”,我们可以把“鱼骨图”分为五段:“人”的维度,如个人学习努力程度及老师教学水平如何;“机”,也就是资源投入的维度,如学习资料是否齐全等等;接下来是“料”,产品质量和知识基础的维度,本次测试的新知识点是否难度过高,与学习者自身基础相差是否过大;还有“法”,方法和流程的维度,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最后是“环”的维度,如学习环境与考试环境怎么样。这样的话,我不仅能打开思路,而且能使思考高效有序。

借助“鱼骨图”等工具,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引发问题的可能因素。既然是可能因素,那就说明,其中不少因素可能是假的,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最关键的因素找出来。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专家”所作的分析。这里的“专家”指的是经历丰富的资深员工,或者是统筹全局的项目负责人。

大致锁定一批影响因素后,我们就要正式从“鱼骨图”的大胆假设阶段,走向小心求证阶段,也就是最终确认影响事态的是哪个或哪几个因素。

关于“小心求证”,作者提到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各种方法证明专家的判断在行为上是正确的。专家提出的建议更有可能切中要害,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他的某一条设想是正确的,然后通过访谈法、问卷法以及观察法进一步验证。例如,关于“小明期中考试没考好”这件事情,小明的妈妈给授课老师打了电话,老师的看法是“小明最近一个月没有好好完成课后习题”。这时,小明妈妈千万不要立刻启动“暴躁模式”批评小明,而是应该请老师继续分析,除了“没好好做课后习题”这一点,别的因素与上个月相比是否有变化;其他成绩保持得不错的同学,在“完成习题”这件事情上做得怎么样,等等。

证明“专家判断在行为上正确”后,第二步是“证明专家判断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也就是确认原因和问题互为因果关系。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报告我们延期了一周才提交。资深员工分析后得出,主要原因是A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这时我们按照因果关系的句式来陈述,便是“我们工作成果提交时间延期的原因是A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这么读出来,你就会发现怪怪的,感觉在甩锅,可见因果关系不是确切成立的。实际的逻辑关系是“A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导致我们推进工作的速度变慢了很多,因为推进工作的速度变慢,所以我们的报告才会延期。”换句话说,工作推进的速度慢,这才是工作成果提交延期的直接原因。而“工作推进速度慢”的动作主体是我们,这时完全把责任抛给相关部门就不太合理。

好,在“反思”这个环节,我们借助“鱼骨图”等方式有序而细致地大胆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锁定分析范围,小心求证这些因素在行动上、在因果逻辑上是否合理。经过这两重验证,如果某个分析仍然成立,那说明我们大概率已经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

这时,我们将进入复盘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行动”。前面讲到复盘的核心特征是学习逻辑,只有行动才能检验复盘的成果,才能真正提升能力。

在行动环节,作者建议先遵循“5W1H”原则做个计划,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来做、如何做,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计划是全面的。这个理论,我们都很熟悉。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把计划落实好。对此,作者提出4个提升执行力的建议:第一,把第一件事做好,按照增强回路的逻辑后面会越来越好;第二,清楚地写出来“做某件事对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的行动力会更强;第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奖惩机制,并且当天兑换,延迟奖励会挫伤行动积极性;最后,作者建议不妨用“笨方法”执行。很多人会钟情于各种技巧和方法,找捷径来达到目标。但正如那句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折不扣完成任务,从长远来看,或许才是唯一的捷径。

第二部分

了解了复盘的步骤,下面我们进入实战阶段,跟随作者了解两个我们最常遇到的实践难题:学习效率不够高,如何通过复盘提高学习效率;时间不够用,如何通过复盘来提高时间利用率。

首先看,怎么通过复盘改善学习效果。

学习是件终身大事,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由于事务缠身,我们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刚开始是进度迟缓,到后来很可能直接放弃了。

我们还是按照观察、反思、行动三个环节来复盘。

首先观察目标,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脑子一热开启了一项学习计划,比如我要学习西班牙语、我要坚持听音频课。这样粗糙的目标是无法推进的。我们需要层层追问,学习这些技能我要干什么?比如学习西班牙语是为了三年后能在西班牙独自旅行,坚持听某个音频课程是为了每周能在饭局上侃侃而谈。

对此,作者提供了一套细致的目标分类法。他把学习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不同层次所需消耗的精力不同。第一层叫“知道”,别人提到某个概念,你能回忆起来。第二层叫“领会”,能把新的信息跟旧的知识联系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说“哦,原来是这样”。第三层叫“应用”,学到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某个具体的行动变得更好。第四层叫“分析”,能站在全局视角思考并把握整体趋势。第五层叫“评价”,包含检查和评论两个动作,检查是指发现一项工作的内部矛盾,评论是指能借助外部经验或行业标准指出某项工作的错误并归因。最高一层是“创造”,也就是能打造出一个新模型、新产品。之后,我们再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先看看属于哪个层次,再算一算我们可支配的时间精力,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假设张三的目标是: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用10个月的时间备考通过本年度的司法考试。按照目标分类法,通过考试大致属于第三层“应用”到第四层“分析”。

确认了目标,接下来是描述事件。

张三应对考试的策略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题海策略”,他找来了近5年来考试的各类真题反复做,但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第二是“难题策略”,由于司法考试整体都比较难,因此张三决定耐着性子克服每一个难题,导致学习时间总是很紧张。第三是“依赖资料”。作为已经赚钱的职场人,张三对考试还是舍得花钱的,买了很多复习资料、考试秘籍。结果,他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下手,有时候两个教材的指导思想还有些差异,这又消耗了不少时间。

观察完目标和实践,接下来我们看反思及行动。

反思环节,我们仍然可以借助“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维度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尽可能都找出来。从人的维度看,包括:张三本人考取证书的意愿很高,但学习效率不高,考试发挥总是失常,另外他和女友处于热恋期,两人几乎每天约会明显影响了张三的学习。从资源维度看,张三买了很多资料,还报了培训班,但资源利用率低。另外,他没有加入过学习社群,缺少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再从知识维度看,司法考试所需的知识水平比较高,而张三基础差。再看方法维度,张三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整理错题的习惯,应对考试的方法也有欠缺,只关注知识点而不是整体。最后从环境方面看,张三遇上考场氛围就会紧张,还有他的住处距离考场较远,赶路辛苦也影响到了他的考试。

这么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呢?按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他请教了通过司法考试的朋友,以及机构指导老师来协助判断,将问题聚焦在两点“没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个人对考试有畏难情绪,影响正常发挥”上。

问题定位准确了,解决手段相对来说容易匹配。不过作者仍然很贴心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我们应该确认倾向哪种学习风格,“视觉主导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来学习;“听觉主导型学习者”,喜欢与人讨论,喜欢听讲座和有声读物等等;“动觉主导型学习者”,这样的人通过动手记录、触摸道具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假设张三确认自己属于听觉主导型学习者,那么他在听网课时,把课程播放速度调到1.5倍,学习效果大概率不会显著降低。但是,读书的时候,就得心平气和多花点时间了。

作者还总结了参加考试时的“克服紧张三步法”:第一,在日常学习阶段就告诉自己,紧张是正常且普遍的情绪,要接纳它,不要因为紧张而感到羞愧,结果无法动笔。第二,由于自己容易紧张,那就在备考期间老老实实做更多的准备,很多的考场崩溃都是实力不足加剧的。第三,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当自己沉浸在解题中时,紧张情绪自然有所缓解。

介绍了关于学习的复盘,最后我们看怎么通过复盘来优化管理时间。

很多人在睡前会陷入情绪低潮,觉得这一天自己什么都没做,或者是在一年结束的时候,觉得年初定的目标几乎都全军覆没了,然后懊悔地责备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管理的复盘,和前面讲到的工作、学习复盘不太一样。工作、学习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但时间本身就贯穿了人的一生,时间河流承载着一项项工作、学习、生活事件。优化时间管理,其实是要更好地排列整合时间之流中的事件。当所有的事件秩序井然,时间管理也就优化了。因此,在接下来的确认目标、观察事件、反思与行动几个步骤中,观察事件与反思行动我们需要放在一起讲。

按照顺序,先看目标。很多人在新一天、新一年开始时都会给自己定目标,作者提醒,很多时候我们制定的目标是“没有力量”的,导致达成目标的意愿不够强烈。

对此,作者提到一个公式:激发效果=目标价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假设,初入职场的张三给自己最初定的目标是:1年内成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我们看,“成为合格的职场人”就缺少清晰的目标价值。因为“合格”的标准有很多,如果调整为“获得公司表彰”就更有价值了。另外,为了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个目标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为“1年内获得全公司最佳新人奖”。

明确了为什么要管理时间,接下来便是整理并描述事件,将过往的时间重现。这是“时间管理”这个复盘活动的关键。

作者认为,复盘过往的时间,就像我们在换季时整理衣服。整理衣服的第一步是先把所有衣服都放在一起;第二步是分类,哪些衣服不再穿、哪些衣服本季节暂时不穿、哪些衣服最近要穿;第三步是针对性地处理或安放这些衣服。同样,重现过往事件,也需要把过去一段时间的所有事情罗列出来,加以分类排序整合。作者提到,时间管理以月度为最小单位效果更好,便于我们发现规律,找到趋势。

一个月里可能发生成百上千个细碎事件,面对这么多信息,我们需要加以分类和整理,看看哪些事件的耗时最多。你可以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标准,将过往的事情分为四类。实践之后,很多人会意外发现,自己处理最多的往往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像接待突然到来的访客、参加密密麻麻的会议。作者提醒我们,“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特别具有迷惑性。人在紧急状态下,只要是忙一点就会有充实感,但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做不重要的事情,黄金时间也便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流逝了。在反思环节,我们还有可能发现,有的事情是自己早就意识到的,但没察觉到那么重要,例如你知道自己每天用于找资料的时间很长,但没想到前后加起来竟然超过了3个小时,无形间大大挤占了工作用时。这都是我们整理事件时,发现的重要优化点。

不得不承认,在复盘过往事件时,任何人面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都会头大。但坚持做下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像整理后的衣柜一样清爽整洁。

结语

时间关系,关于这本《复盘高手》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今天提到的工具和方法确实很多,最后简单回顾一下。

组织学习专家邱昭良博士曾说:“复盘不是简单地回顾、重复过去事情的经过;复盘需要深入分析,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且用开放的心态进行全面反思。”如果从学习的逻辑出发,复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观察”,观察目标时要对自己层层发问,找到目标背后的真正结果,我们可以用SMART原则来判断这个目标是否能够真正达成。观察和描述行动时,要注意区分事件和评论,语言中尽可能少用程度副词,并将这些动作呈现在图上,以便看到规律。第二个环节是“反思”,反思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的思维需要经历多次“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假设”时可以用“鱼骨图”等工具,“求证”时重点关注专家的分析。第三个环节是“行动”,作者提醒我们第一个动作一定要做好,另外不要执着于技巧和捷径,只要目标清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就是最好的捷径。

复盘不是让你“低头拉车”,而是帮你“抬头看路”,而且复盘是一个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本次你最终列出的未来“行动”将会成为下次复盘的过去“行动”,下次复盘可以借助本次的行动,再次剖析和思考,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进步。这便是学习的逻辑。

听了这么多,你会不会觉得复盘有点复杂。最后,我们把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复盘理念分享给你:0.1>0。当你在犹豫要不要复盘时,“0.1>0”的含义是“复盘一点点总比不复盘好”。当你在复盘中迷失方向时,“0.1>0”的含义是细心观察不轻易放过任何影响事情的蛛丝马迹。当你在复盘结束时,“0.1>0”的含义是不妨尝试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建议,做自己能够改变的事,哪怕这个事情只有0.1的效果,也都比0要好。正如尼采的那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需要复盘、不断精进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