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单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药学院(深圳)
-
发表日期:2024年5月14日
-
研究期刊:Cell Reports(IF: 8.8)
-
研究材料:伯克霍尔德氏菌
-
主要技术:ChIP-seq,EMSA,微尺度热泳分析,RNA-seq, RT-qPCR
近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药学院(深圳)邓音乐教授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Burkholderia cenocepacia virulence by the fatty acyl-CoA ligase DsfR as a response regulator of quorum sensing signal”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伯克霍尔德氏菌为研究材料,揭示了脂酰辅酶A合成酶DsfR作为群体感应信号的响应调节因子,调控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毒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群体感应信号传导的机制,为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爱基百客为该研究提供了ChIP-seq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细菌之间的通讯系统,能够感知细胞密度的变化、自诱导动态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群体感应系统在不同微生物种类中存在形式不同,主要表现在信号分子合成酶、信号分子、信号分子识别受体和启动子的不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中的LuxI/LuxR系统研究最为透彻。信号分子合成酶LuxI可以合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作为信号分子,AHLs顺浓度梯度自由进出细菌,当其在胞外积累一定浓度后,AHLs会再次进入细菌内部与LuxR结合形成二聚体,然后与启动子PluxI的lux box区域结合从而调控后续基因的表达。
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 BC)是20世纪40年代由康奈尔大学教授Burkholder最初从腐烂的洋葱鳞茎分离出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植物中,也可附着在人的痰液和组织标本、医疗器械表面如呼吸机、导管、支气管镜等,对有机溶剂、防腐剂及低营养条件的耐受性较高,可通过接触或吸入气溶胶传播,是院感的重要机会性致病菌。群体感应也是许多病原微生物完全发挥其毒力所必需的,有研究表明伯克霍尔德氏菌可利用顺式-2-十二烯酸(Burkholderia DSF,BDSF)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两种QS系统调节其生理和毒性,其中BDSF通过激活RpfR蛋白的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细胞内环二聚鸟苷酸(c-di-GMP)水平,从而增强RpfR-GtrR复合物的转录调控活性,其原理如图1所示。
脂肪酸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活通常由脂肪酰辅酶A连接酶催化,通过形成酰基-腺苷酸中间体(酰基-AMP)并生成脂肪酰辅酶A硫酯。研究发现,脂肪酰辅酶A连接酶BCAM2136(DsfR)不仅能将脂肪酸转化为脂肪酰辅酶A,还作为调控因子控制伯克霍尔德氏菌的重要生物功能和毒性。BDSF能增强DsfR的调控活性,控制目的基因的表达。DsfR的同源物在伯克霍尔德氏菌中也具有类似功能,表明DsfR可能是细菌中BDSF QS信号受体家族的一员,本研究则对这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