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963)
  • 收藏
  • 关注

原创 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最新Joule

同样,类似电池化学的电解液可能也无法互换,因为这些电池的失效机制将取决于电池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电池结构和功率需求。在评估袋式电池在eVTOL任务中的性能时,与报告电动汽车电池的容量衰减相比,更重要的是监测功率衰减,例如,通过着陆后的终端可实现功率(即功率与能量比,W Wh⁻¹),以确保飞机能够安全降落。FD91通过更钝化和稳定的CEI减缓了硬币和袋式电池中的阻抗上升,这证明了组学框架的有效性,该框架基于数据和失效分析,提供了显著先进且非显而易见的电解液,用于新兴应用,常规和最先进的电解液否则将会失败。

2024-06-22 17:20:00 965

原创 他,被引超10万次,H因子高达163,最新Matter:效率高达24%

研究发现,使用Me-4PACz作为界面的钝化剂,能显著延长PL载流子寿命,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证实了Me-4PACz与PVK表面存在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这表明了有效的界面钝化。研究亮点包括实现了高达24%的光电转换效率,并通过DFT计算验证了Me-4PACz与PVK表面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本研究通过结合TRPL和TA光谱技术,评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界面复合过程,并利用Me-4PACz实现了有效的界面钝化,显著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图1:材料和光学特性表征。图5:太阳能电池的表征。

2024-06-22 16:20:00 140

原创 一作兼通讯,石墨烯最新Nature

这项工作不仅为石墨烯基的逻辑和存储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且为研究二维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电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电场和电荷载流子密度,可以加速质子传输至接近设备的电解液电流极限,并且能够精确且稳健地驱动质子传输和加氢过程。本研究展示了通过双门控石墨烯,可以独立控制电场和电荷载流子密度,从而加速质子传输并实现对质子传输和晶格加氢的独立控制。图3:双门控石墨烯在逻辑和存储应用中的精确和稳健的质子传输和加氢控制。图1:双门控石墨烯设备的选择性控制质子传输和加氢。

2024-06-22 15:20:00 42

原创 中国青年学者一作,最新Nature

测试发现,玻璃凝胶的液体含量超过54 wt%,但其断裂强度(42 MPa)、韧性(110 MJ m-3)、屈服强度(73 MPa)和杨氏模量(1 GPa)都非常高,与传统热塑性塑料相似,但这种材料能够同时承受高达670%的应变并在加热后完全恢复。玻璃态聚合物(glassy polymers)具有高硬度(约1 GPa 模量)和高强度(10-100 MPa的断裂强度)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消费品,但它们的延展性有限。其中,传统上的方法是通过溶剂膨胀将玻璃态聚合物转化为凝胶,但这会降低其力学性能。

2024-06-22 14:20:00 66

原创 IF>40,余桂华教授,最新Chem. Soc. Rev.

余桂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是新型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合成,尤其在能源水凝胶的新兴材料的开创性工作,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表征和探索,以及推广其在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展现重要的技术应用。本论文综述了AWH技术中的核心——吸附剂,基于吸附剂的循环吸附和解吸过程,在广泛的湿度水平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论文从多尺度视角探讨了合理选择和设计材料和化学物质的必要性,深入研究了不同吸附剂系统的基本吸附机制,强调了水-吸附剂相互作用和水网络的发展。图2:吸附机制: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对比。图4:MOF吸附机制。

2024-06-22 09:56:47 72

原创 帝国理工Nature Catalysis + JACS

对氧化还原峰进行表面电化学吸附曲线模型拟合,发现该过程更符合Frumkin吸附模型,表明吸附的O物种相互排斥,减弱了O物种的吸附,促进了O-O键的形成。近日,帝国理工学院团队利用时间分辨可见光吸收光谱,重新研究了两种常见的二氧化铱催化剂,量化了反应吸附物种,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模型,并发现了新的速率控制因素,提出了基于实验的改进的火山图模型。这主要是因为在相同电压条件下,两种催化剂的O物种的能量接近,意味着非晶结构更好的析氧催化表现主要源于其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这一结论与以往对非晶结构活性来源的理解不同。

2024-06-21 20:50:00 587

原创 谭华桥教授,李英奇副教授,王永慧副教授Advanced Science

目前,已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Energy Lett., ACS Catal.等国际著名杂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160余篇,文章他引8000余次,h因子47。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和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单分散的·POM·簇,并触发理想的和可观的界面能量存储。

2024-06-21 19:45:00 437

原创 “同源焊接”结晶/无定形氮化碳复合膜盐湖提锂:又准又稳

锂享有“21世纪能源金属”的美誉,在能源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锂资源丰富,但80%的可开采锂储存于盐湖,盐湖提锂逐渐成为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的重要课题。2014年获中科院化学所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江雷研究员,2014年-2016年在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嘉兴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2019年在荷兰特文特大学Frieder Mugele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中科院青岛能源所。1)利用结晶氮化碳有序的埃级孔,基于“同源焊接”策略构筑高品质的氮化碳复合膜。

2024-06-21 18:29:42 157

原创 上海交通大学,又发Nature

在BBG中,在大D场中出现的风味对称性破坏相与在菱形堆积的多层石墨烯中观察到的非常相似。具体来说,在电子和空穴掺杂的扭曲石墨烯涡流体系中都观察到了超导性,而在晶体石墨烯体系中,迄今为止仅在空穴掺杂的菱形三层石墨烯(RTG)和空穴掺杂的Bernal双层石墨烯(BBG)中观察到超导性。在研究者的器件中,在正D时,空穴波函数集中在BBG的顶层,电子波函数集中在BBG的底层;该发现突出了与BBG中传导带相关的丰富物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晶体石墨烯的超导机制和基于BBG的超导体器件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2024-06-21 14:10:00 1099

原创 Nature重磅:为电化学反应“拍拍照”

研究者的观察揭示了一个波动的液体状无定形界面。通过利用原位成像能力,研究者的结果为探索原子动力学及其在涉及ESLIs的广泛系统中的影响提供了许多机会。在电催化中,例如在Cu催化的CO2ER中,在ESLI上可能发生明显的表面重组和催化剂的溶解。尽管它很重要,但直接探测电偏置下固液界面的原子动力学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被埋在液体电解质中,而且目前通过液体进行原位成像的技术空间分辨率有限。综上所述,通过先进的原位液电池TEM表征,研究者的直接成像揭示了电催化反应过程中ESLI的原子动力学。在这里,研究者开发了。

2024-06-21 12:44:32 197

原创 最新Science:合成稳定的氮烯

具有六个价电子的化合物—氮宾(nitrenes),它们是低配位且电子不足的高活性中间体,具有独特的反应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该化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调整来优化其稳定性和反应性。),其在室温下的稳定性远超常规氮宾,为合成化学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团队深入理解了该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稳定性来源。理论模拟表明,除了由MsFluind芳基取代基提供的动力学稳定性外,电子在中心芳香环上的离域也有助于。),成功合成了在室温下稳定的氮宾MsFluindN(

2024-06-20 11:10:00 118

原创 太强了,北京大学「国家杰青」团队,8天两篇Science

由于表面静电学的不同,水岛的晶格与石墨烯表面不相称,但与氮化硼表面不相称。随着岛面积的增加,石墨烯上的面积归一化静摩擦力减小了~–0.58,表明了超润滑行为。此外,单个扶手椅带表现出较强的光伏效应,进一步集成~1000排列带,则可实现光电流的放大。,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使用基于qPlus的原子力显微镜直接成像了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表面上的二维水的原子结构和输运行为。2024年6月6日,

2024-06-20 10:10:00 282

原创 他,刚斩获重量级大奖(全国仅4人),领衔安工大团队再发Angew

为了探索该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将其应用于Zn-NO3-电池(图4a),因此,采用改进的H型电解槽制备了Zn-NO3-电池,其中碳纸(CP)负载的NSC和Fe1/NSC作为阴极。在所制备的多种一元M1/NSC催化剂(M可以是Fe、Co、Ni、V、Cr、Mn、Mo、Pd、W、Re、Ir、Pt或Bi)中,Fe1/NSC电催化硝酸盐还原为NH3的性能优异,NH3法拉第效率高达86.6%,NH3产率高达1.50 mg h-1 mgcat.-1(在-0.6 V下)。

2024-06-20 09:10:00 615

原创 鲍哲南院士,最新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首先,通过分子设计和材料工程策略,实现了具有皮肤类特性的软电子材料,如柔软性、可拉伸性和透气性,为生物电子设备与人体组织的自然接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软性生物电子设备是由软性、高分子基和混合电子材料制成的设备,与人体形成自然界面,因其在多模式生理监测和实时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成为了研究热点。此外,刚度的不匹配导致非贴合接触、粘附性差和脱层,妨碍电、化学、机械和光信号在体内外的有效传输。采用几何图案化的薄层设计,如蛇形几何结构,使得本质上不可伸展的材料也能实现低弯曲刚度和高可伸展性,以适应人体复杂的运动和形态。

2024-06-20 02:51:30 692

原创 诺奖领衔,三个作者,成就一篇Nature顶级综述

因此,MoSi2N4的合成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展示了二维材料设计与合成的潜力和可能性,为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和方向。其次,七层结构的设计不仅在化学成分上具有丰富的变化空间,还允许观察到多种晶体相转变,为探索新的量子现象和开发新型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这种材料家族的潜在应用包括催化和光电子应用,特别是具有破坏外平面反转对称性的Janus结构材料,如MoSiGeN4,它们具有内置的偶极矩,对于特定的应用场景可能尤为有利。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024-06-20 02:43:15 492

原创 钙钛矿搭配分子筛,性能媲美商业化,于吉红院士,最新Matter

CPI@WS-1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优异的稳定性,使其成为制备高性能LEDs的理想材料,作者通过将CPI@WS-1复合材料涂覆在一个发射波长为460 nm的LED芯片上,成功地构建了标准的红色LEDs(RLEDs)。基于上述两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纯WS-1分子筛呈规则的球形形态,尺寸约为150-200nm(图2A),而CPI@WS-1复合材料呈现不规则的块状形貌(图2B),这可能是由于钙钛矿前驱体对分子筛基体的影响,使得高温煅烧过程中分子筛晶体的聚集。

2024-06-19 17:15:00 666

原创 硬核,他,师从六位院士,继Science后,再发Nature

HOMO(-4.47 eV)由P(1)-C(1) π键轨道和Sn(1)上的孤对轨道组成,HOMO-1(-4.94 eV)对应于P(1)-C(1)-Sn(1)面外3-中心-2-电子(3c2e)π键轨道。的ELF图显示出P(1)-C(1)-Sn(1)平面中C和Sn原子之间的离子相互作用,有限的电子密度定位在C(1)-Sn(1)和Sn(1)-C(2)键上,而P(1)-C(1)键表现出很强的共价特征。此外,LUMO(-2.01 eV)代表一个C(1)-Sn(1)π*-反键轨道,在Sn(1)处具有显著的空5。

2024-06-19 16:15:00 718

原创 两位「国家杰青」领衔,孙晓明/段昊泓/王枫梅,最新Nature子刊

本研究成功通过空间限制化学气相转换策略合成了CdPS3纳米片电催化剂,并发现其在电解质作用下能够发生原位表面重构,形成CdPS3/CdS异质结构,显著提高了HMF加氢合成BHMF的效率和选择性。,北京化工大学教授,2004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9年入选“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图5:原位生成的CdPS3/CdS异质结构催化HMF加氢化BHMF的反应途径和机理的理论计算。

2024-06-19 15:15:00 263

原创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杰青」彭章泉团队,最新JACS

研究发现,主要的CO2RR通过CO2转化为CO的路径(即2Li+ + 2CO2 + 2e− → CO + Li2CO3)在较低的过电位(约2.1 V vs Li/Li+)下开始,而CO2转化为Li2C2O4的路径(即2Li+ + 2CO2 + 2e− → Li2C2O4)则在较高的过电位(约1.7 V vs Li/Li+)下开始。本研究提供了非质子Li-CO2电池中CO2RR路径的分子级理解,为可逆的Li-CO2电化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图5:在Li-CO2电池中Au|DMSO界面上的CO2RR过程。

2024-06-19 12:01:44 501

原创 中科大章根强,最新Nature子刊

通过原位电化学重构策略,调整Cu位点的配位环境,发现低配位Cu位点的构建能够增强整流界面,引起不对称的电子扰动和更快的电子交换,从而促进C-C偶联和含氧碳氢化合物向亲核反应过程的结合。铜/氧化亚铜(Cu/Cu2O)肖特基(Mott-Schottky)界面上的C-C耦合被广泛认为是电催化CO2转化为增值醇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低配位Cu位点在Cu/Cu2O界面上展现出64.15%的高法拉第效率和约39.32%的能量效率,用于C2+醇类的生产,并在流动池电解器中保持超过50 h的稳定性。

2024-06-19 10:32:40 263

原创 超导材料,最新Nature

她的奖项包括2007年荣获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成就奖,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20年被授予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实验研究员称号,2020年至2023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APS)凝聚态物理部的大员,2021年被选为加拿大先进研究所(CIFAR)研究员。此外,还观察到垂直磁场也能引起类似的CDW强度切换,暗示了一种不寻常的压电-磁响应,进而需要时间反演对称性的破坏。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CDW态对电磁场的响应,还提出了共轭CDW-通量相的新概念,为理解材料中的时间反演对称性破坏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06-18 21:35:00 338

原创 十年磨一剑,这个团队,今日再发Nature

结果表明,多核氢化物框架作为反应平台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反应选择性,能够同时活化并控制N2和烯烃的反应活性,从而实现高效的C‒N键形成。图2 | 配合物3(3-15N)、4a、5(5-15N)、6(6-15N)和8a的X射线核心结构、选择的键长(Å)、角度(º)、部分NMR(δ,ppm)和IR(ν,cm⁻¹)数据的总结。氮气(N2)作为地球大气中最丰富的成分,具有极高的惰性,在工业上主要通过哈伯-博斯过程转化为氨(NH3),但这一过程条件苛刻且能耗巨大,且NH3成为工业制备含氮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氮源。

2024-06-18 19:10:00 590

原创 四川大学/北大深研院,今日Nature

具体地,通过基于自由基的激活,将烯丙基糖基磺酮转化为反应性糖基溴化物,然后利用设计的氨基硼酸催化剂,通过非共价氢键和可逆共价B-O键相互作用,实现精确的糖基转移。本文开发了一种革新性的糖基化平台,通过基于自由基的供体激活系统生成电子亲电性的糖基溴化物,并利用设计的氨基硼酸催化剂精确控制糖基转移至受体,实现了位点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的同时控制。通过实验和计算研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催化剂控制下的选择性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和开发新的糖基化反应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图3 | 供体和受体的范围。

2024-06-18 14:13:02 589

原创 他,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国重主任,新发Nature子刊

如图3b所示,与现有的最先进的ε-Fe2C体系相比,ε-Fe2C-Mn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越的性能。由于N(或C)占据了ε-Fe2N(或C)的八面体位置,且N的原子半径比C小,因此N原子的存在减轻了八面体占位引起的晶格应力,从而增强了ε-Fe2C的热力学稳定性。本文研制的ε-Fe2C-xMn催化剂的优异性能,特别是在减少CO2生成方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分散的MnO团簇和ε-Fe2C的界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O向CO2的转化,从而在提高碳效率和烯烃生产过程的经济可行性时,仍保持高催化活性。

2024-06-18 11:27:39 400

原创 「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青拔」于一身,一年内,4篇PNAS

成果介绍光催化CO2还原为CH4的转化涉及多个连续的质子-电子耦合转移过程。由于低效率的质子和电子传递路径导致缓慢的质子-电子转移动力学,实现高CH4选择性和令人满意的转化效率仍然具有挑战性。电子科技大学董帆教授团队通过制造原子相邻的阴离子-阳离子空位作为成对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质子和电子的捐献效率,同时增强氧化和还原半反应,实现更高的光催化CO2还原活性和CH4选择性。以TiO2为光催化剂原型,通过顺磁共振电子谱、准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量和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证明,TiO

2024-06-17 17:25:00 1257

原创 ​他,C9博导,「长江学者」,联合苏州纳米所,发表最新AM

ν-SO42-键从ZnSO4溶液中的977 cm-1移动到PT-ZHC-Sn层中的983 cm-1(图 2b),验证了液态电解质中的SO42-离子与PT中带正电荷的N+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此外,PT-ZHC-Sn@Zn//MnO2的循环性能大大提高,在2 A g-1的条件下循环 1000 次后,全电池保持了 82.2%的初始容量。得益于三梯度层PT-ZHC-Sn的协同作用,PT-ZHC-Sn@Zn具有更高的腐蚀电位和低的腐蚀电流(图3a)、可逆的沉积/剥离反应(图3b)以及持续的3D扩散(图3c)。

2024-06-17 16:25:00 426

原创 催化“跨界”电池,强强联合,麦立强/王子运/陆俊等,重磅Nature

在这个模型中,*OH的吸附/解吸决定了水的解离过程,而水的解离过程则受金属离子的存在和正极表面类型的控制。基于DFT计算,氧掺杂剂可以诱导d带的上移,增加*OH与VN的相互作用,降低水的解离活性。近年来,这种追求使AMB的性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表现出了显著的倍率性能,挑战了人们对于传统离子穿梭模型的认识,并促使人们寻找创新理论或替代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传统观点认为,与Zn2+相比,OH-和H+的摩尔质量较低,水合离子尺寸较小,因此扩散速度快,因而具有较高的倍率性能。

2024-06-17 15:25:00 774

原创 “别出心裁”,武汉大学曹余良/方永进教授团队,最新JACS,电解质稳定性新进展

如图3g,j所示,在MF150电解质中生成的SEI中充满了TMP的产物P-,这表明TMP具有较强的还原分解,最终导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较差。结果显示在电解质中加入TFEP后,阴离子的ρ(r)和V (r)分别增加和减少,而TMP的ρ(r)和V (r)本质上是不变的,这表明TFEP引入AI-ISC结构的关键是显著增强的阴离子−阳离子相互作用。SEM图像显示,HC在MF132电解质中保持着光滑的表面,类似于原始的HC,而由于TMP的连续分解,它在MF150电解质中表现出粗糙和苔藓状的外观(图3a−c)。

2024-06-17 13:17:11 694

原创 手握超60篇Nature/Science系列文章,浙大陆俊,最新Angew

本研究成功地将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PhSeBr应用于Li-S电池,通过协同作用改善了锂离子的动力学行为,并降低了硫的固-液-固转换的高能垒。PhSeBr改性的Li-S电池在扣式和软包电池中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即使在高硫载量和低温条件下也能稳定运行。这项工作为设计能在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的高级Li-S电池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途径,并且这种多功能添加剂的验证为设计先进的钠硫电池乃至全固态硫基电池开辟了新的途径。图5:含PhSeBr的Li-Li对称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和循环稳定性,循环后的锂金属形态。

2024-06-17 10:55:45 333

原创 她,北大博士,哈佛博后,联合刘忠范院士,最新Nature子刊

研究团队开发了石墨烯玻璃纤维织物(GGFF),通过在玻璃纤维织物上进行CVD生长石墨烯,并使用二氯甲烷作为碳前驱体加速石墨烯生长。通过Cl-CH2共吸附增强活性碳物种的吸附,并促进石墨烯边缘的H脱离,实现了生长速率的大幅提升,比常规甲烷前驱体提高约3个数量级,碳利用率提高了约960倍。使用工业上广泛使用的二氯甲烷作为CVD生长的碳前驱体,不仅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石墨烯,还大幅提高了生长速率和碳利用率。然而,石墨烯在非催化基底上的生长面临着棘手的问题,尤其是生长速率有限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实际应用。

2024-06-16 20:55:00 409

原创 师从崔屹,时隔8年,凭借“改变世界的十大科技”再发Science

随着所有国家城市化程度的增加,预计将从2022年的57%增长到2050年的68%,全球更大比例的人将暴露于城市热岛效应,在不久的将来,城市地区极端高温的风险将会增加。在个人与其环境之间的全面传热分析的支持下,用于垂直面纺织品的选择性光谱设计引入了一种创新且有效的被动个人冷却解决方案,以应对城市热岛效应,该解决方案不仅具有减少空调能耗的潜力,而且还可以作为与热相关的健康问题的预防措施。因此,在现实场景中,服装的视野中有50%被地面遮挡,而在城市场景中,由于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一比例增加得更多。

2024-06-16 19:55:00 832

原创 Nature重磅:神奇自愈玻璃,肽与水的奥秘

为了形成分子玻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是强的,但非周期性的,这就阻止了具有长程有序的超分子结构的形成。由于水在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特殊的肽玻璃从基本的肽科学方面是迷人的。此外,超分子玻璃是一种非常强的粘合剂,但它在可见光到中红外的宽光谱范围内是透明的。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多肽被认为是超分子化学中有吸引力的结构元素,具有自组装成具有独特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结构的倾向。然而,水合作用引发水分子形成强的非共价交联,从而产生具有固有聚合物特征的超分子玻璃,尽管肽构建块的分子量非常低。

2024-06-16 18:55:00 878

原创 锂电池,最新Nature Materials

如图2a所示,O–Mn2位点中的O离子优先被氧化,然后层间过氧化物(O22-)和超氧化物(O2-)物种从相邻过渡金属层中的O–Mn2位点形成(图2b,c,结构II)。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约400 ps),六个Mn离子迁移到层间,并且形成更多的O2分子,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Mn空位簇(结构IV)。如图1a所示,富锂O2-Li1.2Mn0.8O2晶体结构含有八面体配位Li和Mn的O2-堆叠层,氧离子与三个(O–Mn3)或两个(O-Mn2)Mn原子配位,其中O–Mn2原子与富Mn层中的Li离子配位。

2024-06-16 16:21:57 594

原创 河北农业大学,唯一通讯单位,最新Nature系列顶级综述

本文综述了e-waste回收中的多种物理化学方法,指出了提高回收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此外,自动化分类系统的开发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e-waste回收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本论文综述了电子废物(e-waste)回收中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过程涉及光化学、热化学、力化学、电化学和声化学等反应,这些反应原理的理解有助于开发更高效的回收方法。图1:e-waste的组成和回收流程,以及不同类别的e-waste产品示例及其主要成分。图5:力化学在e-waste回收中的应用,包括金属提取和脱卤。

2024-06-15 18:10:00 303

原创 浙师大联手Andrew I. Cooper,第一单位发Nature Chemistry

本论文探讨了数据驱动的方法,用于有机光氧化还原催化剂(OPCs)的有目标合成,以及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反应的后续优化。因为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属性,目前从第一原理预测OPCs的催化活性还面临挑战。本研究通过贝叶斯优化策略,有效地从大量候选分子中识别出了高性能的OPCs,实现了高达88%的交叉偶联反应产率,可以与Ir基催化剂相媲美。这种方法仅探索了2.4%的可用催化剂配方空间(在4500种可能的反应条件下,评估了107种),便发现了与铱(Ir)基催化剂相媲美的OPC配方。

2024-06-15 17:10:00 409

原创 MS+LAMMPS建模/催化/电池/半导体计算培训汇总

建模(体块、表面、吸附、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团簇、纳米管、有机分子、聚合物、晶体学理论)DFT计算与分析(DFT理论、参数设置、能带、分波态密度PDOS、轨道分析、差分电荷密度、表面能、吸附能、电荷、布居分析)高熵合金、多晶孪晶、聚合物、粗粒化、拉伸压缩、压痕冲击、结晶、传热扩散、交联反应、玻璃化转变温度、径向分布函数(RDF)、概率分布函数(PDF)、 扩散系数、均方位移(MSD)、位错分析、表面张力、氢键寿命。②开发高分子和石墨烯的粗粒化模型,并研究高分子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动力学和力学性能。

2024-06-15 14:15:00 694

原创 n-Si上构建Ni-Cu位点,通过N-O耦合途径选择性生成NOx−

作为对比,NiO/Ni/n-Si光阳极上NiIV=O物种是AOR的关键中间体,通过NH3对NiIV=O物种的亲核攻击而形成的N-O键。结果表明,在AM 1.5 G光照下,NiCuOx/Ni/n-Si光阳极在1.38 VRHE下的NOx−法拉第效率(FE)为99%,以及NOx−的部分光电流密度约为12 mA cm−2,优于之前报道的所有AOR光阳极。此外,NiIV=O物种的快速消耗阻碍了O-O键的形成,从而在NiCuOx/Ni/n-Si光阳极上对NOx−保持了更高的选择性。

2024-06-15 10:47:21 364

原创 继Nature Materials后,华科李箐再发Nature Catalysis

所制备的Pd基纳米线ORR电催化剂,特别是Pd85Pt8Ni7H41纳米线,在0.9 V的碱性条件下展示了卓越的质量活性,是迄今为止性能最佳的ORR电催化剂之一。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气体平衡吸附策略(GBAS),用于制备超薄的钯(Pd)、铂(Pt)和金(Au)基纳米线(NWs),这些纳米线的直径小于2 nm。其中,含有间隙氢的三元Pd85Pt8Ni7H41纳米线在0.9 V的碱性条件下对氧还原反应(ORR)表现出优异的质量活性(11.1 A mg-1PGM)和比活性(13.9 mA cm-2)。

2024-06-14 16:10:00 1373

原创 TiO2上侧面效应和共催化效应,促进CH4光催化偶联

结果表明,在光催化过程中,曝露面可以控制液相中•OH自由基的浓度,锐钛矿型TiO2的{101}面的液相•OH自由基浓度明显高于相应的{001}面和{100}面。因此,研究人员提出液相•OH自由基是吸附在TiO2表面的•OH自由基与表面附近H2O分子之间的H转移形成的。液相中•OH自由基与TiO2表面上的•OH自由基的比例较高,导致更高的C2选择性,表明液相中的•OH自由基激活CH4向C2化合物的选择性转化,而吸附在TiO2表面上的•OH自由基可能有助于CO2的形成。

2024-06-14 15:10:00 371

原创 陆奇/徐冰君/程涛,最新Nature Catalysis

部分文章发表在Science, Nat. Catal., Nat. Chem. 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Lett.、Science等。通过电化学、原位光谱和计算研究,提出了CO与NH3在Pt上的氧化耦合通过两个质子-电子转移(PCET)步骤形成(异)氰酸,随后通过中和反应形成氰酸盐,再与电解液中的NH4+反应生成尿素。这种方法为尿素生产提供了一条实用的高电子效率途径,通过Pt催化的CO与NH3之间的反应实现。

2024-06-14 13:10:00 429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