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催化剂,使其沿着预期的反应路径进行催化反应,例如,二氧化碳(CO2)甲烷化,受到了很多关注,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苏发兵研究员和徐文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丽娜研究员等人报道了一种Ru1Ni单原子合金(SAA)催化剂(Ru1Ni/SiO2),该催化剂是通过RuCl3与Ni纳米颗粒(Ni NPs)之间的电替换反应制备的。Ru1Ni/SiO2催化剂对CO2加氢生成CH4的选择性和催化活性(TOF值为40.00×10-3 s-1)显著高于Ni/SiO2催化剂(TOF值为4.40×10-3 s-1)和大多数已报道的Ni基催化剂(TOF值为1.03×10-3至11.00×10-3 s-1)。
VASP解读
通过DFT计算,作者研究了CO2在Ni和Ru1Ni SAA上加氢的可能反应途径和计算能量分布图。首先,CO2和H2分子在Ni位点(IS)上平行吸收。随后,HCOO*中间体在Ni位点生成(IS→IM1经TS1;能垒为0.93 eV)。CO2分解为CO*和O*需要克服的能垒为1.27 eV (IS→IM2经TS2),表明CO2在Ni位点转化为HCOO*比解离为CO*更容易。然后,HCOO*中间体克服1.06 eV(IM1→IM3经TS3)的势垒后分解为CHO*。
对于Ru1Ni SAA,CO2中的两个O原子首先结合到Ru-Ni界面位点,H2吸附在Ni位点(IS)。然后,CO2继续加氢生成HCOO*,需要克服1.17 eV(IS→IM1经TS1)的能垒。分解为CO*只需要克服0.93 eV(IS→IM2经TS2)的能垒,表明该反应可能遵循CO*途径。
对于Ni,CO*分子被吸附在Ni表面并与H*反应形成CHO*(IS→IM1经TS1;能垒为1.64 eV)。然后,生成的CHO*与H*进一步通过TS2反应生成CH2O*(IM1→IM2;能垒为2.40 eV),可通过CH3O*作为中间物质转化为甲烷(IM4→FS经TS4;能垒为2.64 eV)。结果表明,在Ni催化剂上,*CO路径比HCOO*路径在能量上更有利。
Single-Atom Ru Alloyed with Ni Nanoparticles Boosts CO2 Methanation. Small, 2023, DOI: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30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