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甲酸(FA)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储氢策略,其催化剂在燃料应用中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李凯等人用密度泛函方法系统地研究了HCOOH在Fe-N4-Gra负载Pd13(Pd13/Fe-N-Gra)上的离解反应机理。
计算方法
在本研究中,所有计算均通过维也纳从头算模拟包(VASP)进行,并采用Perdew-Burke-Ernzerhof(PBE)泛函的投影增强波(PAW)方法来描述交换关联效应。作者为所有计算建立了3×3×1 Monkhorst Pack k点网格,并将能量收敛标准设置为1.0×10−5 eV,最大力的收敛标准为0.05 eV/Å。为了准确描述范德华相互作用,作者采用了半经验DFT-D3校正。对于过渡态(TS)搜索,作者采用了CI-NEB方法和二聚体方法,并且对于TS结构,作者进行了频率计算,以确定TS仅包含一个虚频。此外,在所有的计算中,作者都考虑了自旋极化。
结果与讨论
图1 模型机构和相对能量
基于八个表面的Ef相对能量如图1a所示,Ef越低,载体越稳定,其中具有最低Ef的结构3被设置为参考点,相应的结构如图1b所示。对于锚定的Pd13,作者构建了Pd13/Fe-N-Gra的催化结构(图1c)。由于缺陷位置更有利于金属团簇的吸附,Pd13的模型将锚定在缺陷位置(如图1c所示)。Pd13在Fe-N-Gra上的吸附能为−5.12 eV,远强于在完美石墨烯上的吸附能(−2.96 eV),表明Fe-N-Gra可以有效地负载Pd13团簇。
图2 中间体在Pd13/Fe-N-Gra上最稳定的吸附结构
如图2所示,对于HCOOH在Pd13/Gra上的吸附,在T位点具有更强的吸附能(-1.13 eV),表明引入的Fe-N4可以削弱HCOOH对Pd13的吸附。HCOO*中间体有两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即双HCOO*和单HCOO*。与吸附在Pd13/Gra催化剂上的双HCOO(∆Ead=−3.59eV)相比,HCOO在T位点的吸附增强,而在S位点的吸附略有减弱。对于Pd13/Fe-N-Gra,COOH在S和T位点的吸附能分别为−2.85和−2.82 eV,这与Pd13/Gra的构型相似(∆Ead=−2.82 eV)。作者发现CO在Pd13/Fe-N-Gra和Pd13/Gra催化剂上稳定地吸附在三个Pd原子的中心,吸附能分别为−2.62和−2.61eV。对于OH的吸附,Pd13/Fe-N-Gra(∆Ead=−3.95eV)表现出比Pd13/Gra更强的吸附(∆Ead=−3.34eV)。作者在Pd13/Fe-N-Gra(−2.99eV)和Pd13/Gra(−2.95eV)催化剂上分别发现了相似的H吸附能和结构。
图3 R1反应的模型结构
如图3a所示,对于HCOOH在S位点的吸附,Pd和Fe都可以作为反应的活性中心。然而由于HCOOH在从表面解吸的Fe原子上的弱吸附,没有考虑HCOOH*在Fe位点上离解的过渡态(TS)。因此,在以下部分中,作者仅考虑Pd活性中心。对于R1反应,O-H在Pd原子处断裂,而离解的H*原子移动到底部的Pd原子(图3b)。这一过程的能垒为0.33eV,并放热0.61eV。对于T位点,作者发现其具有0.02eV的较低能垒,并且反应放热0.85eV(图3e),表明T位点比S位点更有利于FA离解。
图4 R2、R3、R4反应的模型结构
对于双HCOO*脱氢,有两种可能的途径,即(1)双HCOO*转变为单HCOO*(R2)并随后C-H键断裂(R3);(2)C-H键直接断裂形成CO2(g)和H*(R4)。对于S位点,R4:双HCOO*→ CO2(g)的能垒高于R2:双HCO*→单HCO*(0.81vs 0.74eV)。这些结果表明R2(双HCO*→ 单HCOO*)和R4(双HCOO*→ CO2(g))具有竞争性,其中前者在动力学上有利,而后者在热力学上有利。对于R3:单HCOO*→ CO2(g),该过程克服了0.25eV的势垒(图4e),其低于双HCOO*到单HCOO*的能垒。这表明单HCOO*中间体在催化剂上的寿命较短,并且可以快速离解为CO2(g)和H*。对于T位点,在反应R2中发现了类似的结构,而能垒更高(1.01eV)。这一结果表明,T位点不利于双HCO*→ 单HCOO*过程。发生在T位点的R3:单HCOO*→ CO2(g)具有0.24eV的势垒,这与S位点(0.25eV)的势垒相似。因此,作者发现双HCO*→单HCOO*是HCOOH*→ HCOO*→ CO2(g)+2H*过程的速率决定步骤,并且S位点表现出比T位点更高的活性。
图5 R5和R6反应的模型结构
如图5所示,Pd簇的T位点显示出比S位点更高的活性。对于COOH*离解为CO2(g),只有一种途径,即O-H键断裂。对于O-H键断裂,T和S位点都显示出相似的活性,势垒分别为0.52和0.55eV(图中的TS6,5e和5k)。尽管O-H键断裂在S和T位点显示出类似的势垒,但CO2产生的状态不同,即在S(T)位点发现了CO2*的化学吸附(物理吸附)。这一结果表明,CO2*的化学吸附需要克服从S位点解吸的吸附能(ΔEads=-1.16 eV),这比T位点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T位点在HCOOH离解为CO2和H2时更具竞争力。此外,HCOOH*通过COOH*脱氢的速率决定步骤是R6(COOH→ CO2(g))。
图6 R7和R8反应的模型结构
在HCOOH*解离过程中,COOH*的C-OH键也会发生断裂,这是形成CO*的主要途径。对于C-OH键断裂的最终状态,并根据OH物种的吸附位点,共吸附CO+OH有两种可能的构型,即在T位点的OH吸附(图6c和i)和S位点(图6f和l)。对于在T位点的OH吸附,在Pd13/Fe-N-Gra的T和S位点上的R7:COOH*→CO*+OH*势垒分别为0.60和0.26 eV,而反应能分别为−0.74和−0.71eV。然而,对于在S位点的OH吸附,Pd簇在反应过程中变形,而在T和S位点上的势垒分别降低到0.01和0.23eV(图6,R8:COOH*→ CO*+OH*)。这一结果表明,变形的Pd团簇将降低R8的势垒,这会带来高的CO选择性。
图7 势能面
如图7所示,对于HCOOH*离解为CO2(g),有两种可能的途径,即分别通过HCOO*和COOH*进行反应。对于通过HCOO*的反应,有利的途径是HCOOH*→ 双HCO*→ 单HCOO*→ CO2(g),速率决定步骤为双HCO*→ CO2(g)和双HCO*→ 单HCOO*(图7a和b),而另一个反应通道是HCOOH*→ COOH*→ CO2(g)或CO2*,速率决定步骤为COOH*→ CO2(g)或CO2*(图7c)。因此,对于Pd13/Fe-N-Gra,CO2物种的有利途径是HCOOH*→ COOH*→ CO2(g)。对于HCOOH*→ COOH*→CO*途径,S和T位点的HCOOH*→ COOH*能垒分别为0.33和0.17eV,而COOH*→ CO*具有0.26和0.60eV的势垒。总体而言,对于Pd13/Fe-N-Gra上的HCOOH*→COOH*→CO*途径,在S和T位点的速率决定步骤分别为HCOOH*→ COOH*和COOH*→ CO*。因此,T位点具有比S位点更高的CO耐受性。Pd/Fe-N-Gra的T位点是HCOOH*离解为CO2(g)的主要活性位点,而S位点和Pd变形将高度影响CO2的选择性。
结论与展望
对于Pd13/Fe-N-Gra,作者研究了两个可能的活性位点,即顶部位点(T)和界面(协同)位点(S位点)。结果表明,除了通过HCOO(HCOOH→ HCOO→ CO2)途径,还存在一种新的途径(HCOOH→COOH→ CO2)。此外,与S位点相比,T位点的新途径具有更高的CO2选择性和活性。基于能量分裂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中间COOH离解过程中,较高的电子转移带来了Pd13的变形,从而增加了CO选择性。总之,Fe-N4不能直接作为反应的活性中心,但它可以有效地保持Pd13中的活性电子数量,以保持HCOOH离解成CO2的高活性和选择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减少OH物种在界面位置的吸附或快速释放OH物种的有效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Pd13/Fe-N-Gra对HCOOH解离的催化活性和寿命。
文献信息
Ni Wang et.al The theoretical insights on the mechanism for Fe-N4 improving the HCOOH dissociation on Pd13/Gra Molecular Catalysis 2023
ht=tps://doi.org/10.1016/j.mcat.2023.11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