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氧析出催化剂:催化机制、电极设计和稳定性

本文综述了NiFeLDH的结构、组成及其在氧析出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强调了催化位点和机制的争议,讨论了杂原子掺杂、空位引入等策略对活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稳定性在高电流密度下的挑战。作者呼吁关注稳定性研究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第一作者:王往

通讯作者:陈胜利

通讯单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主要亮点

这篇综述中,作者探讨了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NiFe LDH)的结构、组成和研究历史。尽管人们对其催化活性位点和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各种关于催化位点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以期对NiFe LDH的催化机理和活性位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文章分析了杂原子掺杂和引入空位等策略对这些材料的催化活性的影响。本文结合NiFe LDH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对不同机理的活性增强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以期为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此外,尽管催化剂的稳定性对催化剂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但催化剂的稳定性经常被忽视,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等技术条件下。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高电流密度下,NiFe LDH在短时间运行后会出现严重的活性衰退。本文着重介绍了NiFe LDH的稳定性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些催化剂性能衰变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同时总结并讨论了最近提出的解决基于这些衰变机制的稳定性问题的策略。最后,对制备具有优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NiFe LDH的可能方向进行了讨论。

此综述是能源与环境催化专刊邀请稿,客座编辑:迟力峰院士、魏子栋教授、赖跃坤教授。

97199abff83a965148e5f7fb0449d209.jpeg 


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析氧反应(OER)因其在能量存储和转换技术中的关键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该反应需要高效的催化剂如IrO2和RuO2来加速其缓慢的反应速率。在现有开发的低成本材料中,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碱性电解质中的OER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其过电位较低(200–300 mV,10 mA∙cm−2),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NiFe LDH的高效电催化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要进一步降低过电位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克服这一瓶颈,有必要明确催化机理和活性位点,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来获得超低过电位催化剂。此外,尽管催化剂的稳定性对催化剂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但催化剂的稳定性经常被忽视,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等技术条件下,因此很有必要着重探讨NiFe LDH的稳定性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些催化剂衰变机制的研究和分析。


核心内容

1.  催化位点和机制

2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