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树枝晶形成的阳极引发和晶界引发机制研究

e02696cbd26cbf93b75120b7de8bb2f5.jpeg

339bca4e2d02d605f71ffeaa4fc959d2.jpeg成果简介


锂枝晶的形成严重阻碍了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传统观点认为,枝晶在阳极处起始,然后生长为固体电解质(SE),而最近流行的观点认为,Li+离子可以在电解质内的晶界(GBs)处直接还原,然后这些内部枝晶相互连接,导致短路失效。然而,内部晶界还是阳极界面主导枝晶的萌生仍存在争议。清华大学马维刚等人对具有代表性的Li6PS5Cl(LPSC)体系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以研究这两种枝晶引发机制。
计算方法
本文中的第一性原理计算都是基于维也纳从头算模拟包(VASP)在投影的梯度波方法中进行的,并且交换关联函数由含有Perdew–Burke–Ernzerhof(PBE)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来描述。 作者将平面波截断能设置为520 eV,并采用密度为0.04Å−1的Γ中心Monkhorst–Pack k点采样进行几何优化和电子性能计算。在能量计算和电子性质计算中,作者将电子步的收敛标准设置为10−5eV,力的收敛标准设置为0.01eVÅ−1。
在AIMD计算中,作者仅使用Γ中心的1×1×1 k点网格,并且截断能设置为520eV,时间步长为2 fs。根据玻尔兹曼分布,作者给模型设置100 K的初始温度,然后将其加热到所需温度,并且在具有Nosé-Hooper恒温器的NVT系综的平衡温度下平衡1ps。
结果与讨论 d96702d62144ccc2a35cbcd91719b371.jpeg 图1 枝晶形成示意图
在液态电解质中,枝晶的形成主要由不均匀的锂沉积引起,并且具有“树状”形态(图1a)。而固态电解质中的丝状“枝晶”具有两种形成机制,包括阳极引发的枝晶和晶界(GB)引发的枝晶。阳极引发的枝晶(图1b)在锂金属阳极和SE之间的界面形成并生长,然后枝晶渗透到SE中,最终在到达阴极侧时导致电池故障。而GB引发机制(图1c)使Li枝晶在SE内部的GB处成核,而无需在阳极侧引发。 58dfe40bc4e2a8be0c3477247c3c940a.jpeg 图2 模型结构 作者使用Pymatgen和Aimsgb来构建LPSC的GB结构,并且占据LPSC中FCC亚晶格位置的Cl和P原子由GB平面上的两个晶粒共享(图2)。为了避免两个GB平面之间的干扰,作者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超过17Å。对于阳极界面,LPSC对Li金属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分解为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因此,阳极“界面”实际上由阳极/SEI界面、SEI层和SEI/SE界面组成。在计算中,Li2S作为主导产物来表示SEI层。因此,在考虑晶格失配(<5%)和表面能的情况下,作者构建了Li/Li2S和Li2S/LPSC界面(图2c,d)。 21382c53efc68f36e6362e7a1f96a77e.jpeg 图3 电子传输性质
图3b显示了中性界面的PDOS,其中虚线表示费米能级,该中性系统的电势为0.43V/Li。然而,锂金属电池中阳极的电势为≈0 V/Li,因此这种中性界面不能反映工作电池中阳极费米能级的真实位置。为了获得依赖于电势的PDOS,作者通过提取或向系统添加额外的电子来改变所施加的电极电势。在还原条件下,电子被添加到系统中,这些多余的电子主要分布在金属表面,并且提高阳极的费米能级,从而导致电势降低(图3c)。由于Li表面上的过量电子,感应的正电荷分布在Li2S的表面上,并且由于载流子在Li2S内部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在靠近界面的几个原子层中发生极化,极化的方向与实际工作电池中的电场方向相同。
同样地,提取电子导致金属表面电荷减少,导致费米能级降低和电势增加,而在Li2S层中发生相反方向的极化(图3a)。如图3d所示,随着阳极电位的降低,过量电荷进一步增加,Li金属的费米能级向真空能级移动,而Li2S的CBM几乎保持不变。这导致阳极费米能级和Li2S的CBM之间的相对位置受到施加电势的影响。在0V/Li时,Li2S的CBM比Li金属的费米能级高0.52eV。
这些结果表明,界面能垒Eb阻碍了电子从阳极向SEI层的转移,具体如图3e所示。如图3f所示,在Li2S带隙内存在新的态,导致带隙从3.53 eV降低到2.95 eV。尽管带隙变窄,但接近2.95 eV的带隙仍然能够严重抑制载流子浓度。图3g中Li2S/LPSC的PDOS还揭示了SEI/SE界面上的电子转移电阻,LPSC的CBM比Li2S的价带最大值(VBM)高1.54eV,这表明SEI/SE界面也具有电子阻挡特性。 c0c3d7777498251cf95ccbc11e89d918.jpeg 图4 枝晶萌生所需的过饱和度
枝晶引发是一个由界面性质、机械性质和电势控制的耦合过程,因此,需要一个化学-电-机械模型来描述和比较SE内阳极侧和晶界处的枝晶引发。如图4所示,在早期阶段,来自阳极的Li金属首先填充了微裂纹或微孔。一旦裂纹被填充,持续的锂电镀会压缩SE并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SE的断裂强度时,会产生新的裂纹(图4a),诱导的裂纹在Li之前传播,然后Li金属继续沿着裂纹填充,直到电池短路。图4c绘制了诱导应力随过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曲线图,当应力达到断裂强度(图4c中的蓝色虚线)时,会出现新的裂纹,相应的过饱和是枝晶引发所需的过饱和。SE内阳极侧亚表面孔隙、微裂纹和晶界处枝晶萌生所需的过饱和度分别为6.3、7.4和18.1meV。这表明,GB引发的枝晶所需的过饱和度几乎是阳极引发的过饱和度的三倍。应力-饱和度关系的两个阶段可以在图4c中的每条曲线中找到,在第一阶段,所需的过饱和度对应力的依赖性很小,因为在这个阶段,由于电解质变形引起的应力很低,而过饱和度主要是为了克服表面张力的阻力。在第二阶段,过饱和度随着应力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过饱和度主要用于压缩周围的SE。 9639bd6921d1a211876c3933897d453a.jpeg 图5 通过AIMD模拟计算离子输运特性
Li2S作为Li金属的主要分解产物,将金属阳极与SE分离,因此Li在阳极“界面”上的迁移实际上涉及三个过程:Li在Li2S/LPSC界面上的迁移、在Li2S中的扩散和在Li/Li2S界面上的传输。图5b显示了这三个过程中与温度相关的锂离子扩散系数,通过Li2S/LPSC和Li/Li2S的Li传输的Ea分别为0.33和0.13 eV,接近SE中Li传输的能垒(图5a)。Ea的低值意味着通过Li2S/LPSC和Li/Li2S界面的离子传输不太可能是高界面电阻的原因。 9b9eccf954ceb47ca2a9e74b26af5e08.jpeg 图6 用于枝晶萌生的CCD
如图6a所示,CCD随着阳极界面和GB处材料预先存在的缺陷长度的增加而减小,GB处的CCD比阳极界面处的CCD大1-2个数量级。同样,GB处高得多的CCD表明枝晶由阳极引发的机制控制,并且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会发生晶界周围的枝晶成核。如图6b所示,由于界面传输动力学的改善,在高温下CCD更高。图6b还反映了阳极CCD之间的差异,GB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由于较高的活化能,阳极界面处的离子导电性得到了更显著的改善。如图6c所示,较高的反作用力和较低的单位驱动力会导致较高的CCD,并且收集的各种SE中CCD的实验数据与KIC/ASR呈正相关。 9f08d635e23f56ff01ebc70846819055.jpeg 图7 LPSC本体和LPSC GB的带隙由于不同的压缩应变而变化
如图7所示,压缩GB结构中的带隙减小,而体相LPSC的带隙变宽,这意味着,在枝晶生长的压力下,体相LPSC阻碍了电子还原Li+离子,然而,压缩GB的带隙减小有助于电子更深地渗透到SE中,因此,枝晶从阳极开始并渗透到SE后,Li+离子沿GB沉积和传播。此外,沉积的Li将进一步挤压GB,导致带隙变窄。
结论与展望
结果表明,固体电解质界面(SEI)阻断了电子泄漏,使内部Li+离子不太可能沉积。作者将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与理论模型相结合,并发现阳极界面处枝晶形成的临界电流密度(CCD)远低于晶界处,这表明枝晶更容易在阳极处引发。该研究表明,枝晶的形成是由阳极引发的机制而不是由GB引发的机制控制的。这些发现表明,阳极界面是设计无枝晶电池的主要考虑因素,而不是GBs。
文献信息
Zhengcheng Gu et.al Insights into the Anode-Initiated and Grain Boundary-Initiated Mechanisms for Dendrite Formation in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2023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302945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