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经验贴】零基础跨考清华计算机400+
零基础跨考清华计算机400+经验贴
大家好,我是启明,本科就读于某985大学,在去年的考研中,我有幸以初试400多分排名极为靠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拟录取。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通过讲解考研应该如何备考的这个问题,去阐述如何高效学习新知识,以及如何用尽可能短的准备时间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方法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是借助考研这个载体来阐述我的思想,但是这些方法论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考研,他们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学习和备考的过程中,无论是中考、高考、考研还是考其他证书,都能从本文中有所收获。
在我的考研系列文章中,我详细讲解了高效学习的方法论、考研各科具体备考方案、如何择校、如何准备复试等所有考研可能会用到的内容,在撰文期间,笔者查阅了各种认知心理学的文献和资料,也请教了非常多的同学,呕心沥血,洋洋洒洒五六万字,其间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系列的经验贴文章,可以说是我这二十二年来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论结晶和笔记精粹,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讲解关于“高效学习的方法论”,在后续的文章中,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考研各科具体备考方案、如何择校、如何准备复试等内容。
本文的方法论部分引用了一些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论,在完成初稿后,还邀请了一些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帮我修改完善,包括我那一年的高考状元(高中同班同学)。几经易稿,耗时甚巨,务求尽善尽美。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果这篇文章存在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帮我指正。
一、高效学习的前提是健康的身体
好的身体可以为大脑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思维活跃兴奋。考研期间尽量不要熬夜,每天不用堆很长的学习时间,重要的是学习效率。保持饮食清淡,尽量吃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高糖饮食容易犯困,低GI饮食可以让脑子更清醒。睡眠一定要保证6-8小时,根据个人习惯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但一定要保证白天精神饱满不犯困。我建议多睡会,记住,睡好才能学好。每天还要运动30min-1h,最好是跑步之类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而无氧运动则对心理健康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每天晚上洗完澡看会书就睡觉,躺在床上以后绝对不能碰手机,因为手机的光线会让大脑的褪黑色素分泌出现问题,导致出现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早晨起来稍微晒会太阳,可以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让大脑更清醒。
最后向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人体的生物节律的一些信息,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张表来确定自己每天的作息和学习时间安排,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学最困难的科目、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背书等。
根据这个节律表,我认为22点睡觉,5-6点起床是比较合适的安排,当然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个人作息习惯的差异,大家可以适当调整,不必非要按我的来。
我把“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放在方法论中的第一个讲,是因为我认为和更具体的学习方法比,身体健康才是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方法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大家学习效率的提升,是任何其他方法都比不了的,希望大家在发奋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鸭!
二、“天赋”和“聪明”从何而来?
原本在第二小节,我是打算开始讲如何对抗遗忘等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的,但是很多同学向我反映,他们认为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天赋,所以我把第二小节的内容换成了向大家简要地阐释一下,从神经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聪明”和“天赋”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天生注定的,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脑的这种可塑性甚至能一直延续到老年。虽然大脑的结构与整体构造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却可以由后天的经验塑造,而且具备大幅修改的能力。每时每刻,外界的经验和环境都会不断刺激大脑回路进行调整,最终导致每个人拥有截然不同的神经结构。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学的、所看的、所接触的所有外界信息,都在不断重塑我们的大脑结构。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大脑皮层的灰质分布是可以后天改变的,研究表明,经常开车的人,他的脑灰质分布会使他更能记忆城市的地图和位置信息,虽然神经元的数量在成年后不会再有太大变化,但是神经元的分布却会根据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任务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你经常用大脑干什么,你的大脑就会变得更适合干什么。你越学习,你的大脑就会越适应学习,经过十几年的刻意练习,就表现为某些“天才”反应速度异常灵敏,其实这只是多年练习和积累的结果。在人生的黄金阶段,经过如此十几二十年的锻炼、习惯、思维方式的积累,产生巨大的差距并辐射在其他领域也不足为奇。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刺激大脑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每当你学习、思考、记忆的时候,当你在努力思索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时候,负责记忆不同知识的神经元就会建立联系、交织拧成网状、进而建立起神经丛。所谓的聪明,其实只是因为学了更多的东西,做了更多的思考,大脑用的更频繁,神经丛的连接更发达,灰质的分布也更适应学习的功能罢了。
有人问,为什么我和别人同样是学习,别人的神经丛就更发达呢?这是因为别人做了更多的“让大脑费力”的事,或者在“学习和思考”上的时间投入更大。比如上小学时,你只学课内的数学,别人出去学奥数;又或者你只是单纯地听课、机械地做题,别人却在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点,思考每个数学概念背后隐藏的实质;又或者干脆你做